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感性对象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焦点

2023-08-02 14:14:2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士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题目没用唯物二字作为马克思历史观的定语,这是笔者要论说的。熟知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读者们,都知道这样的事实:马克思大学初始学的专业是他父亲选定的法律专业,他后来改学黑格尔客观唯心哲学,并以此成就了其博士学位。此后还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上社会后,还接触到空想社会主义。经过社会的鞭挞,没有实践出真理,马克思再次进入书斋,学习欧洲的古典经济学和当下的唯物主义经济学。 经过学习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欧洲经济学,对于现实有了新的抽象,这就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自称的‘新’唯物主义,发端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来没有那部马克思手稿和著作引发了持久对立的争论,从1924年发表节选,到如今争论了100年,莫衷一是。原因是这部手稿用的是旧的哲学术语,部分章节带有思辨特征,尤其是最后一章【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对整个哲学的批判】,批判的语言是抽象的,对于不了解黑格尔客观唯心论者,那就如同天书。

  首先马克思的新哲学,不能用‘唯’来概括。不管你用唯心和唯物的框架来解读,都会造成片面。笛卡尔之后到马克思之前叫近代哲学阶段,抽象特征就是本质归一:物质或意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该特征。这种特征的共同特征是归一,归结世界本质为终极的唯一本质。用马克思的话说:“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此外还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绝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一瞬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对整个哲学的批判】)

  这段话同样适合唯物主义,他们的‘世界’‘物性’来自主观意识对外界的设定,是主观意识的外化。这种抽象不是来自现实的感性物,只是自我意识的创造。这种研究不是科学方式,不是对具体感性事物间关系的研究。根据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人与动物来自物质一般运动,物质自然界是先在的。从这个基本常识,唯心论把思维意识作为原始存在是错误的。同样把意识归于物质一般运动也是错误的,这个思路无法说明只有人类具有思维意识,只有人类可以用文字—外化的思维意识来确证自己。思维意识来自人的特殊活动—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物质。物质自然先在的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是有思想的存在物、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两个极端对立的简单推导,无助于说明思维意识的来源,无助于说明人的特殊。以上简要说明近代哲学归一的抽象,无法说明人的发展历史。

  近代哲学正确的方面,知道物质与意识都是存在物,体现在人身上。何以如此,唯心论和唯物论都解释不清。近代哲学还残留唯灵论,也是归一的方式,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唯灵论是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的因素之一,把人们变为宗教领域少数人的奴隶。唯物论和唯心论与唯灵论是敌对关系,一些人把唯心论与唯灵论混淆。另外唯心论以人作为哲学主体,试图说明人的主导地位,这是人类思维的进步。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本质的折射、人本质的曲折反映。唯灵论主体不是人而是上帝;以语言学表达,上帝是主语,人是宾语,人是上帝的创造物、活动对象。唯物论虽然也否定了上帝创造一切的说法,但是以物质自然为主体和本体运动,必然导致物质、抽象的物创造人的观点。科学之后是神学,表明朴素唯物论会走到其反面唯灵论。人不是纯粹物,而是有思想的存在物,与动物有别,超出了物质一般运动范畴。

  紧接着马克思又说:“当现实的、肉体的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概括起来:人是对象活动存在物,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发挥到对象中。与人相对的客体对象、即人造物、人的劳动产品,反映出主体活动力量、欲望、意志和思维。《费尔巴哈提纲》第二条来源于此:“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里的客观一词与提纲第一条对象性是一个词。提纲比原出处少了人的物质力量,这是针对费尔巴哈思维与真理、思维与客观的思路,没有全部表达出活动对象反射出人的内在本质。【客观:经过与对象参照即经过反思批判后的主观思维。标准按物质自然运动轨迹,即按感性对象轨迹的思维,这就是真的理性。理性思维是依照表象到事物本质的因果思维,这就是古典哲学到今日的形式。中国先秦诸子百家,除了墨家和名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其余基本是直观猜测性的人本学,也就是说缺乏逻辑、理性思维。】按哲学的特殊与一般关系,并非指每一次人的实践都会反射出人的理性、真正的理性,否则人类进展就不会那么迟缓曲折。当然最终这种真的理性会在人的对象活动中反射出来。实践即对象性活动来自《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分析,导出始基性劳动。 对象性活动,感性对象活动多次出现,可以互换。而资本私有社会也是实践的,这是文明社会后的劳动衍生物,包括精神与物质分离后各自的活动都属于实践范畴,但明显与原始社会不受社会约束的劳动有差异,不能把实践与始基性对象性劳动混为一谈。

  马克思接着谈到“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唯物哲学家们对物质的设定来自主观的抽象,不是感性的现实对象,是一种非存在。近代哲学里唯物和唯心派对于物质、客观对象都是这样的主观抽象和设定,这些对象是他们主观的创造物。唯物主义历史观之所以出现唯心主义或主观主义,就在于他们没有脱离近代哲学唯一的抽象,对客体对象进行主观设定,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基础费尔巴哈的感性,从工人劳动解析出感性对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这并非来自其成就了唯物主义,而是其成就了哲学新的抽象方式:以感性对象活动为基础,突破了近代和古典哲学唯一的抽象壁垒。

  马克思有天赋,但这个天赋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他的哲学素养、社会经历、刻苦钻研,最后再加上超越阶级的人类怜悯心,才是构成其哲学成就的充分必要条件。他的创造绝非看到苹果落地就萌发万有引力学说那样无缘无故的神话。《费尔巴哈提纲》是在《手稿》基础上的抽象,而且是针对费尔巴哈哲学缺陷的。没有《手稿》的辛勤努力耕耘-学习批判,绝不会有《费尔巴哈提纲》,此前马克思意识不到自觉开创了新的哲学抽象方式。从感性对象到感性对象活动,马克思至少花费了4年时间,经历了社会磨难和艰苦的学习批判过程。天才天赋等词语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素养,社会经历,再学习批判的过程,遮蔽了其伟大的胸怀。过分抬高《费尔巴哈提纲》的哲学地位,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赞扬,只能是误解和贬低。

  《手稿》作为马克思历史观的雏形,当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以其感性对象活动为基础的分析和抽象,是划时代的伟大哲学贡献。至今许多自称马克思哲学继承者,没有看到这一伟大哲学贡献,依旧在近代哲学和古典哲学窠臼里,围绕着第一性第二性的唯一抽象上循环往复,如同遇上‘鬼打墙’,怎么都走不出‘唯一’的壁垒。

  马克思从对象活动中的结果、产品,折射出人的二重本质及其运动。这种二元论绝非列宁批判的相互绝缘的两极对立,而是人与动物分离后的物质与意识交织运动,互为起点终点的循环。实践并非是单纯物质运动,思维也绝不是意识的自我循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追踪到人的始基性劳动—感性对象活动创造出人的生活物质。除了《手稿》第一笔记本对现实的描述和分析外,其余章节都围绕着人的本质、本质运动进行分析追踪,采用的方式就是针对感性对象活动。结构是从狭义的特殊的资本私有制社会的的历史观到始基性人类活动的广义历史观。就‘成熟的历史观’表达《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结构多次重复,内在逻辑不如手稿严谨。其叙述方式与《手稿》相反,从广义的历史观到狭义的历史观,而且都可以从《手稿》找到影子和雏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这样评价其哲学:“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主流哲学家们,既看不到马克思对旧哲学唯一抽象壁垒的突破,也看到马克思从感性现实生活的抽象:人本质的双重性及其运动,更是遮蔽马克思对这种新哲学的定义。非得把马克思哲学推崇到‘唯一’的抽象上,美其名曰历史唯物主义。吸收消化不了马克思哲学,非得拉倒车,进入旧哲学的‘唯一’抽象壁垒。这也违背了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定义。

  从感性现实对象活动的狭义历史观(即资本私有制阶段历史观)到私有制一般,再到原始社会,这样的追溯及其抽象构成了广义历史观。这其中包括人的特殊与动物一般的比较,也追溯到人的起源。马克思从感性对象活动追溯中抽象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是马克思的追溯方式包含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手稿》【共产主义】)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其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研究方式有别,科学是一对一的具体事物关联研究,马克思哲学是对人之感性对象活动的抽象归纳。马克思承认人从物质自然而来,物质自然的先在性。但他没有把物质自然作为主体推及到人,依然把人这个特殊存在作为研究主体,把人的感性对象活动作为哲学本体。

  “对个别人讲讲亚理士多德已经说过的下面这句话,当然是容易的:你是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所生;这就是说,在你身上,两个人的性的结合即人的类行为生产了人。因而,你看到,人的肉体的存在也要归功于人。所以,你应该不是仅仅注意一个方面即无限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你会进一步发问:谁生出了我的父亲?谁生出了他的祖父?等等。你还应该紧紧盯住这个无限过程中的那个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循环运动,由于这个运动,人通过生儿育女使自身重复出现,因而人始终是主体。”(同上)

  另一种“但是,你会回答说:我承认这个循环运动,那末你也要向我承认那个无限的过程,这过程使我不断追问,直到我提出问题,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我只能对你做如下的回答: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请你问一下自己,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请你问一下自己,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请你问一下自己,那个无限的过程本身对理性的思维说来是否存在。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那末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假定它们是不存在的,然而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在的。那我就对你说:放弃你的抽象,你也就会放弃你的问题,或者,你想坚持自己的抽象,你就要贯彻到底,如果你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那末你就要设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你一旦那样想,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的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许你是一个假定一切都不存在,而自己却想存在的利己主义者吧?”(同上)

  作为当代的哲学家,不能再回到旧哲学的抽象壁垒中,理性思维的对象应该是人的感性活动。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对自然科学家有意义,他们有责任追溯回答这个题目。哲学家不要假充全能学家。从黑格尔开始,科学与哲学彻底分离,二者各自有自己的领域,在交叉的地域各有自己的侧重。此后哲学家所谓的科学研究,都是收集科学研究结果再咀嚼然后发表的臆测,毫无例外都不是自己证实的、科学方式的研究结果。通过上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引述,可以多方面证实马克思研究问题回答质疑,以人的感性对象活动为基础、对象,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脱离开马克思哲学本体,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人们找到的是马克思哲学的肢端末节论述,远离真理。

  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至今为止科学家没有答案。研究到世界原点爆炸为止,此前的能量聚集如何形成还在追索中,但这不影响理论物理学家之外人的生活,人类的存在。类似鸡和蛋谁在前的问题,不属于马克思哲学领域,也是哲学家无能为力的地方。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科学家们着急去吧。问题接踵而至:你为什么关心生物基因工程等问题?我不是想做科学成果的鉴定专家,这是科学界内部公认问题。作为哲学者深知自己不具备那个能力。我关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涉及到人类存在、人类存在价值观问题,即人类之道,感性活动之德问题。就透彻本质而言,哲学就是人本学,研究人之存在发展的学问。这也是科学与哲学交界领域问题,在这个区域必须有双重鉴定标准。康德作为最后一个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双料体,人类伦理为科学把关论述,依然据有远见卓识的真理。

  结论:感性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哲学本体。

  其余都是由该本体抽象解析出来的,实践本体论把衍生的结论当成了原初,只看到了物质性否定了感性对象活动的意识存在,是人类始基性存在活动的片面解释。真正的哲学乃时代精华。所谓真正是基于理性思维规范,对既有存在的反思,包括对既有历史结论的再审视。简要的说,立论自洽,事实他洽和续冾。立论符合逻辑自洽,经受住人类始基性活动考证及其延续。归结为一句话,真的理性是思维意识与感性对象历史活动的和谐统一。历史即人类感性对象活动之始终,抽象以感性对象活动为解析对象范畴。抽象离开感性对象活动则是倒退,回归近代、古典哲学的唯一的思维方式、主观的肆意解释。人类思维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对象活动,是哲学历史的简要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也映照了人类感性对象存在活动的历史。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