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红歌会网上读到了《剩余价值的渊源、演变及其对当代经济的启示》一文。
文章在“引子”一文中谈到,“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个理论错综复杂,说法不一,争议较大。从因果律的角度,资本主义只是剩余价值的果,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的因。如果止步于对于结果的批判,不去探究结果背后的成因,真相就不会浮出水面。”
对此,我想谈一点与叶风尘先生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商品生产经济学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理论是消费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生产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消费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价值是最核心的经济学范畴,它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以货币形式存在;它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则以资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则以工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由价值为主导的货币、资本和工本,分别对应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不仅要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商品生产经济学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同时还应该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及论述。一句话,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相关著作和论述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学习和理解。
在改革之前,政治经济学是把商品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的内容区分开来的。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多采用两分法,即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部分,其中把商品和货币作为资本主义部分的首章进行论述。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不同的做法: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的、由逄锦聚 洪银兴 林岗 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则把生产方式、商品和货币、资本和资本运动等内定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放在了首篇,然后再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在这本教科书中,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归结为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之中了。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由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则采用了三分法,在导论部分包括了商品和货币理论,然后用两篇分别讲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很显然,这两种做法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按照前一种做法,那这个政治经济学教材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相矛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如果把社会主义纳入剩余价值生产体系,甚至形成公有资本、社会主义资本这样互相矛盾的概念,这还能称为成体系的理论?
这仅仅是从宏观体系上所表现出的问题。
在具体内容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即使是后一种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缺乏相应的逻辑关系,特别是没有体现劳动价值论的特殊形式,在内在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乏一致性。
“钟之说”是钟建民理论之说的简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认识上,“钟之说”的特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三分法: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是如传统的做法认为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而是认为分为商品生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三个部分。其中商品生产经济学原理为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只是商品生产经济学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而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只是商品生产经济学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其中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核心的范畴,资本则是价值运动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工本只是价值运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与这三种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其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和核心,剩余价值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消费价值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大体上掌握了这三大理论及其逻辑关系,也就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