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较关注颜宁,但有关施一公和颜宁,似乎越挖越令人不安。
一、媒体过分关注颜宁
十多年来,媒体对颜宁的关注频率远超其他科研工作者,即使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没有获得如此高频率的关注。
《人民日报》2012年3月15日曾以《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搞科研“宅”真的很重要》报道颜宁,此后每年都有类似报道,即便她2017年5月到2022年12月到美国工作,还曾获得《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如《人民日报》等媒体2019年5月曾以《祝贺!中国学者高福、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为标题,报道了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
2022年11月颜宁宣布及回国后,有关她的新闻比比皆是,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的《看,这些青年科学家勇闯科研“无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的《颜宁发文回应离美归国》,《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的《欢迎颜宁回国,并祝她成功》,中国青年网的《科学家颜宁将离美归国:我为何选择深圳》,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的《科学家颜宁宣布:离美归国!》,《经济日报》、光明网的《期待更多人才归国圆梦》,央视网、央视新闻、潇湘晨报、文汇网、齐鲁晚报、西湖之声的《热搜第一,科学家颜宁宣布离美回国任职!》等。
2023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颜宁的新闻。如2023年3月,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的《颜宁,有新职》,中国青年网的《颜宁获聘新职》等;2023年4月,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的《颜宁介绍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情况》,证券时报网的《光明科学城论坛在深圳开幕,颜宁等众多学者发表精彩演讲》、《颜宁被选聘!与施一公、陈薇同属一学部!》,《深圳商报》的《颜宁:期待与深圳所有大学合作》等。
7月份,媒体模仿“钱学森之问”“耿飚之问”,突然炒作所谓的“颜宁之问”,如《中国经济导报》的《“颜宁之问”当思应将孩子导向何方》,澎湃新闻、光明网的《“问了20多位同学,没有一个回答让我眼前一亮”,颜宁问了个什么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的《创新博士选拔方式是回答“颜宁之问”的关键》,澎湃新闻、中国网的《颜宁之问为何让同学答不上来?》,澎湃网、文汇网、光明网的《颜宁之问为何让同学答不上来?》等。
8月份颜宁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后,媒体有关她的报道更加密集,造势“逼宫”态势十分明显。如《环球时报》的《颜宁、石正丽等确认为院士候选人》,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的《两院公布1238人候选院士名单:石正丽颜宁入围,最终入选仅169人》,证券时报网的《多位学术大牛入选两院院士候选名单,生物学家颜宁、北斗三号总师上榜》等。颜宁2017年8月首次入选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时,《环球时报》、齐鲁网、央广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也是同样模式的操作,颜宁似乎一直是“网红科学家”。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环球日报》、《中国经济导报》及中新闻、光明网、央视网、央视新闻、中国网、澎湃新闻等媒体,背景很深、影响力很大,并且都很讲政治,而颜宁只是一个尚未掌控众多资源的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能获得这么多媒体如此高频率的青睐,没有幕后大佬的支持,是绝对是不可能的,那谁是她背后的大佬呢?
二、与施一公有太多相似之处
施一公是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的导师,仔细分析,发现两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一是都在清华大学读本科。两人都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生,施一公1989年7月本科毕业,颜宁2000年7月本科毕业。
二是都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两人都在美国生活十多年,而且都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过。其中,施一公在美国生活18年,1998年—2008年在普林大学工作;颜宁在美国生活12年,2000年—2004年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5月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回国。
三是回国后都曾在清华工作。两人回国后都在清华大学工作,且都被破格重用,目前又都离开清华大学。其中,施一公2008年2月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后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8年4月担任西湖大学校长;颜宁2007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2年12月回国后到深圳发展。
四是都曾当选美国外籍院士。施一公2013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分别于2019年4月、2021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五是都是欧洲某组织外籍成员。施一公、颜宁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23年7月,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六是都被聘为某学院学部委员。施一公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颜宁2023年4月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七是都在相同外文期刊上发文。两人学术研究都以撰写论文见长,而且在《细胞》、《科学》《自然》三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当,似乎都在“立足中国为美国做学问”。其中,施一公以通讯作者身份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共21篇;颜宁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发表学术论文22篇,至于两人所发论文是否是合写,外人不得而知。
八是都曾在国内外荣获很多荣誉。施一公2003年获得“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获得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2014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共计20多项荣誉;颜宁2012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共有近30项荣誉。此外,两人荣誉也有相似之处,如施一公、颜宁分别于2010年、2012年获得“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分别于2016年、2017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提名,分别于2016年、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九是都是媒体重点关注对象。施一公回国后与颜宁一样,始终是媒体宠儿,如媒体说他是“清华男神”、“西湖三杰”、“第二个钱学森”,其曝光率远超其他科学家,似乎他身上带着某种使命。施一公曾表态说:“如果只是做学问的话,我肯定不会回来。我回来,就是要改变大环境”、“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他还吹嘘美国:“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而且还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稍微有公知范,媒体似乎想把他打造成教育家;颜宁被吹捧为“美女教授”、“清华女神”、“著名科学家”,虽然其使命不详,但同样是媒体宠儿,估计媒体想把她打造成杰出的女海归科学家的典范。
由颜宁想到一个女同学,她大颜宁2岁,是中科院博士,曾在美国某知名大学做过3年博士后,2006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XX科学院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和863项目、973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5部,目前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贡献应该不比颜宁小,但她终日忙忙碌碌,网上有关她的新闻寥寥无几,大家都喊她“研究员”,没人称呼她“科学家”、“著名科学家”,院士候选人、院士对她更是高不可攀。与我同学相比,颜宁及其背后力量无疑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总之,施一公、颜宁作为科研工作者,获得了外界太多的关注,媒体炒作、吹捧、造神的味道十分明显,而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没时间没兴趣与媒体打交道,更没能力调动那么多媒体为自己服务。
十是都曾落选中科院院士。施一公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腾讯、新浪等媒体发文《施一公落选院士说明什么?》、《从施一公落选院士透视中国特色逆淘汰的典型案例》,胡说“海归遭打压”、“院士评选论资排辈、关系复杂、逆淘汰”,开足马力为他鸣不平;还有媒体匪夷所思地说他落选是因言获罪,妄图为他落选染上政治和悲情色彩。2013年5月,施一公再度入选院士候选名单,同样是腾讯、新浪等媒体发文《美国院士施一公落选中科院士续:再次进入候选》、《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之谜》、《落选中科院院士的施一公》等,竭力为他当选院士造势;施一公当选后,这些媒体则马上偃旗息鼓。如今,媒体对颜宁的操作和当年对施一公的操作大同小异。
三、施一公是亿万富翁、企业家
施一公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
其实,他还有更重要的身份,因为2015年,他和夫人赵仁滨及崔霁松女士等创建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崔霁松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赵仁滨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施一公担任公司董事。2020年8月,诺诚健华在科创板上市,施一公、赵仁滨夫妇以20亿元人民币财富登上《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此外,他还是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此,施一公不仅是科学家、大学校长,还是股东、企业家、亿万富翁,他回国后多方提携颜宁、白蕊、柴俊杰等弟子,有助于打造自己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商业帝国;而颜宁回国后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等职,既能规避美国民众日趋严重的反华情绪所带来的困扰,又能在幕后大佬帮助下名利双收、事业有成,还能助力施一公发展事业,两人互利互作、共同发展,施一公肯定是颜宁的贵人,但他应该不具备调动那么多媒体的能力,而颜宁在美国和国内都顺风顺水,这显然不是施一公所能提供的。看来,要想搞清楚谁是颜宁背后的大佬,仍需时日。(2023-9-4)
【文/时代尖兵,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