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生命力为什么如此顽强?
华为的发展动力为什么如此强大?
华为为什么能够如此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又总是走在前列?
我在《华为生存和发展的密码:突破资本思维》一文中曾经谈及:“任正非曾经用三句话概括了华为能够活下来的基本原因:‘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在为三句话中,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的目标定位,而以奋斗者为中心则是企业的动力机制。
在华为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任正非及管理团队形成了奋斗者的概念,并在实际做法上,在员工进入企业时,采用合同方式,让员工在普通劳动者与奋斗者之间进行选择和定位。任正非说:“我们将引入一批‘胸怀大志,一贫如洗’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会安于现状,不会受旧规范的约束……在华为有人也会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沦为平庸。我强调必须往前。人力资源体系就是要明确如何引导队伍去奋斗”(习风:《华为经济学》第64页,中信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在待遇上,成为华为奋斗者的员工年终可以获得半年工资以上的奖金(普通劳动者最多只能在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并且可以获得内部股票配额而参与分红。但条件是自愿放弃带薪年假和非指令性加班费。需要说明的是,指令性加班,是会算加班费的;而非指令性加班则是员工自主决定的加班。这是自主劳动的具体体现。
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以奋斗者为本”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呢?
从生产力角度看,在生产过程中是存在着两种生产主体的:即资产者主体和劳动者主体。
1“以奋斗者为本”,就是确定企业以劳动者为生产主体。这与一般的企业是根本区别的。一般的企业称为产权型企业,其生产主体多为老板或股东,是以资产者为本,而非劳动者为本。
2,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又可以以两种身份出现: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华为为什么要把员工分为普通劳动者和奋斗者呢?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大部分的劳动者都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劳动力所有者的特征是以出卖劳动力以供企业使用,换取相应的工资收入。他们处于被动的、消极的、被使用的状态,与此相应的是按部就班地上班,贪图安逸,安于现状。正是大部分劳动者都是雇佣劳动者,形成了雇佣劳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另一种身份就是劳动所有者,也就是华为所需要的奋斗者。劳动所有者的特征是通过劳动而获取相应的消费价值,以满足生活需要。作为劳动所有者,他需要对他的劳动结果负责,因而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的。劳动所有者的劳动是一种自主劳动,为了对劳动结果负责,他需要自动适应生产经营的具体需要,而自动加班即是其现象之一。
因此,以“奋斗者为本”,实质上就是以劳动所有者为本。
3,“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就是全面加强和调动劳动所有者的生产和管理的责任性、积极性和科学性。我们知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好的劳动状态是既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又能满足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具体需要。而要形成这种劳动状态,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生产和管理的责任性,充分发挥员工的生产和管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华为确立“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饭”,因而把奋斗者的劳动状态与其收益状态紧密关联,从而形成了企业员工的强大的工作动力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活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员工处于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自主科学的劳动状态。这是华为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要求而又处于高效经营状态的关键所在。
4,“以奋斗者为本”就是把企业打造为动车型的现代企业。我们知道,自从有铁路以来,分别经过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从原先被动型列车发展了现代的动车型列车。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蒸汽机机车为动力的被动型列车,后来由蒸汽机机车发展为柴油机机车、电力机车。这些发展阶段的牵引机车动力虽然后来的发展都优于原先的机车动力,但就列车特征而言始终只是被动型列车,它始终只是一个或二、三个机车拖着没有动力的车厢运行。而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即动车的出现,使列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不仅机车具有强大的牵引力,而且车厢本身也自带动力,从而形成了现代化的动车型的列车,这是普速铁路发展为高速铁路的关键所在。其实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企业的发展历史也与列车的发展阶段相类似:一般产权型企业,例如资本家独资企业,就如被动型的普通列车相似,老板是机车,而企业员工则是无动力车厢,企业的运行就如普通列车那样由老板或股东带动着向前开进;从资产者独资经营、到合伙经营,再到股份制企业制度,类似于从蒸汽动力、柴油动力和电力动力的列车的三个发展阶段。而华为,当建立了“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的新型企业制度时,就如用现代化的动车型的列车取代了被动型列车一样,形成了动车型的企业。这是华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5,“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形成企业持续奋斗的价值链运转系统。“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具体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薪酬回报的制度体系来实现的。在这里,认识价值创造的因素和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利益分配是决定持续奋斗的价值链的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以奋斗者为本是着眼于劳动者,着眼于劳动所有者;认识价值创造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来评价奋斗者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结果;不让雷锋吃亏的价值分配是按劳动状态或劳动贡献进行相应的分配。按劳分配是“以奋斗者为本”的制度基础。这里的按劳分配包括按照产品形成需要的必要劳动进行劳动状态分配和按照劳动者的劳动状态或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
6,“以奋斗者为本”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的重大突破。任正非认为:“我们建立各项制度的基本假设是,员工是努力奋斗的,而公司决不让雷锋吃亏”,“华为价值评价标准不要模糊化,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你干好了,多发钱,我们不让雷锋吃亏,雷锋也是要富裕的,这样人人才想当雷锋”(《华为奋斗密码》第98页。杨爱国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在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人”假设源于斯密,实质是资本所有者的抽象,即资产所有者的抽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而是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经济人”假设是与产权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当企业的发展进入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时,提供劳动的所有者才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因而,与新的企业形式相适应,这里的基本假设就必然发生了由 “经济人”到“劳动人”的转变。
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在分析了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生活消费个体性的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基本特征:
“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未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种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他的一切都撇开了。”产权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基础,而劳权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则应以“劳动人”为基础。认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并进而认识管理企业出发点的根本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从以资为本,到以工为本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资产背后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劳动背后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前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后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前者通过按资分配来实现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后者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因此,认识“以奋斗者为本”,我们需要明确一系列新的观念:即工本经营的观念、劳动所有者的主体观念,劳动所有权的权利观念等等。
参靠书籍:习风:《华为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赵建飞 蒋国强、聂晓红:《华为的力量》,,中国中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孙力:《任正非:商业的本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出版。 杨爱国:《华为奋斗密码》,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3月出版。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