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观察者网上的《谢茂松:“第二个结合”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新的政治成熟》的访谈录,有几句话还是要说明的。
一
谢茂松先生在访谈中说了不少让老百姓听起来欢喜的话。谢先生不仅讲到了船山先生对毛主席的影响,更是多次提到毛主席的著作。尤为难得的是,谢先生还专门提到他接受专访的9月9日是缅怀伟人的日子。在目前这种环境下,无论谁,能够这样做,哪怕只是口头上说说,还是值得尊重的。但是,认真的读者不会满足于这些,还是要看懂通过观察者网一步一步的引导,谢先生一万多字的大论真正想要的表达的观点。
在评论谢先生的观点之前,必须对观察者网在第四幅配图(两个人参观陈列馆,其中一人指着先烈的照片)下的文字作出批评。在这幅图片下,观察者网配的文字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救亡图存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这句话不仅完全错了,而且恰恰是在搞这篇文章所反对的历史虚无主义!——不论其主观目的如何,客观的后果就是告诉人们:中国近代以来(当然以“五四”为典型代表 )为了救亡图存否定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包括不包括在其中?没有讲,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完成了“救亡图存”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中国共产党也就被巧妙的包括其中了,这个锅也就被莫名其妙地背上了。
这就给人一个印象——现在中国共产党要实行“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那就是亡羊补牢甚至改正错误?换句话说,以前中国共产党做错了?这不是天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当然,还耍了一个小小的逻辑伎俩,那就是图片下面配的文字说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通篇却以“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基础。这和配图下说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全篇访谈说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结合”一样,都是自以为聪明的小动作。
我们冤枉观察者网了吗?一点都没有,只要再看一下这篇访谈录的题目就明白了——《“第二个结合”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新的政治成熟》。这里用了“新的”以此说明我们党早就成熟了,但还需要“新的政治成熟”。这从逻辑上来说没有问题,不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政党,都需要继续前进,也就需要“新的成熟”。但问题在于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在理论上一个绝大的区别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说的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具体问题,观察者网的配图以及这个题目,就只能让人得出上述以前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做错了这样的结论——甚至连救亡图存都有问题了。你救亡图存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分不开”的嘛!这不是天大的历史虚无主义还是什么?!观察者网曾是很多网友喜欢的网站,但这两年评价越来越差,原因何在?奈何小聪明太多,大的原则总是糊涂甚至故意带歪。
为了防止有人倒打一耙,现在我们就引用这篇访谈录自己放在第一句的关于“两个结合”的原话:“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家看到了吗?这句话第一个次就是“坚持”。“坚持”什么意思?一般认为两个意思,1.“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比方说,坚持原则。2.“坚决继续进行;不停止。”比方说,坚持斗争。无论哪个,“不改变、不停止”都是关键,也就是说原来就一直有、一直做,不能改变,也不能停止。其实只要有政治和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一个脱离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实现结合的政党能够夺取全国政权并保持这样长久还发展的很好?所以,这幅配图文字是完全错误的。这篇访谈(至少从题目上看)更是多此一举。
有人说,你这也太锱铢必较了吧,不至于嘛。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通篇把这个访谈录读下来,并且是按照“共产党最讲认真”的态度去读,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锱铢”的小问题,而是“根本”的大问题。下面就主要讨论这个问题。至于谢先生一再说的“超级帝国主义”和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是什么关系,谢先生没有展开。这里只是提醒一下“超帝国主义论”是反马列主义的修正主义,“超级帝国主义”这个说法容易造成混淆或者误解。
二
必须强调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还还是要回到历史中。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地主阶级改良派、农民等民众、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都先后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林则徐、魏源,戊戌六君子、义和团运动直至孙中山就是这些力量的代表。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谈论那段历史,就必须这样具体到这些阶级及其具体政策、行为才有意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诚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的那样:当时的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两类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他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
这个新文化就是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开始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后来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四”运动的确对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是《反对党八股》中毛主席讲的很清楚:“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是的统治阶级都拿空腹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做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宗旨,那时的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条式的。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好找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一个极大的功绩。五四运动还有和这个相联系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功绩。”
但是有没有因为救亡图存而否定传统文化呢?这个就要具体分析了。对于腐朽的、反动的传统文化当然要否定。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那么是不是所有从事“救亡图存”的政治力量都是一概否定或者都是批判的继承的呢?这就得更加需要具体分析了。参加五四运动的力量很快分化为左右两翼。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发生的,已经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的参加者主要有三部分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运动的左翼。第三部分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运动的右翼。(参看《新民主主义论》)
“五四运动本身也是优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的向右发展。”
大家看到了吧,五四运动一开始有过盲目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在运动发展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左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分析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和党外马克思主义者那里根本不存在什么“中国近代史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救亡图存是分不开的。”需要说明的是,观察者网在刊发这篇访谈录时,这句话是在人们参观中共党史的图片下面的。图片中除了两个人有一个人用手指着革命先烈外,右边还有大幅的字“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等文字。请问,这难道仅仅是失误或者认识不够吗?
五四运动的右翼就是这些年被捧起来的胡适为代表。他在五四运动初期在反对旧文化的形式等方面做了些工作。但是,他在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形式主义的向右发展,他就走到了全盘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并且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买办汉奸道路上去了。
访谈中谢先生说:“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当年为什么要达到孔家店,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一开始觉得我们没有坚船利炮,后来觉得是我们的制度不行,文化不行,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自信,对我们的文化全盘否定。当年鲁迅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里谢先生没有说明“很多人……对我们的文化全盘否定。”并不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和鲁迅先生,而是胡适这样的资产阶级买办文人。谢先生的这段文字倒是很容让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因为通篇都没有提及胡适这样的五四运动右翼,而是在说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结合”。
关于中国共产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真正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显然不是这篇短文的任务,但是只要记住列宁的一句教导就可以了——“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都需要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何况领导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敌人力量空前强大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如果有人还不放心,那就把凝结着中国革命历史的《毛泽东选集》再读一读,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恰恰是继承、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革命精神。
这篇访谈录以“纠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落脚点,但是观察者网的提问没有明说而是一再暗示:当年的救亡图存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卑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其中根据谢先生的话也谈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这本来是找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并且真正战胜之的地方,却并没有深入下去。如果缺乏勇气,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故意把水搞混、带歪方向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三
谢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执两用中”,并认为这是辩证思维与知行关系。比如说到:“当然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文化是一体两面的,其实很难把一面从另一面剥离出来,这种区分更多的是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超过了度就可能成为糟粕,所以要执两用中。”其实“执两用中”可以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形式,但具体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里更多的是折衷主义。恰恰是谢先生提到的船山先生就批判过程朱理学的这种“中庸”。
如果不是具体的分析,不讲阶级,而是笼统地从抽象的概念到抽象的理念,那么所谓的“执两用中”也就只能成为实用主义这种最恶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得力工具。
这篇访谈录绕来绕去,说了些老百姓欢喜的话,可是连问题都拐弯抹角地隐晦地暗示出来,至于解决的方法更是需要耐心阅读、用心去体会。
对于如何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卑,谢先生先是提出了“道统”——“要把我们的实践道路上升到中国传统的‘道’的高度,形成一个新的‘道统’,以此来凝聚民心。”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卑这个观察者网的提问,谢先生提出了不仅要把建国初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多年“有一个贯通性的解释”还要“再往上贯通,就是从1921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贯通、1840年到1919年的近代史贯通、再到平民社会出现后的宋元明清历史的贯通、两千年秦汉郡县制大一统的贯通,以及追溯到三千年前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之大成的西周,再往上就是对我们五千多年,乃至八千多年文明的贯通,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自卑论。”
很好啊,但是如何贯通呢?用什么贯通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历史是无法隔断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一直就存在着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从来都有自己的解释,并用来教育、武装人民。当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主席就提议:“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做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做综合的研究。”那时1941年5月,难道毛主席的号召没有起作用?82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居然什么也没干或者干的很差劲,需要观察者网和谢先生来提醒并做这项工作?显然不是这样的。观察者网和谢先生是以此来推销他们的历史观。先看看谢先生的一个高论。
谢先生认为“从内部来看,面对中美博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种空前复杂的环境,一个国家、民族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文明的文明意识所形成的内聚力,是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关键,也是战胜外部挑战的关键。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我们在经济上总是会有起有落,因此需要文化价值观来凝聚人心、稳定人心,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我们当然要发展经济,但是难道我们只有靠经济发展来“凝聚人心”吗?再换个角度说,难道以往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就不需要“文化价值观来凝聚人心、稳定人心”?
再说到“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安身立命、乐天知命”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共产党不应该用革命精神启发人民,推动人民的觉悟,从而通过“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现人民的自我解放、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是让人民在利益藩篱和帝国主义面前老老实实、任人摆布?
在讲了让老百姓“都能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来“凝聚民心”后,就开始讲“礼”了“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是孔子的‘富而好礼’的社会。这个礼,就是中国历史上被周边国家认同仰慕的礼仪之邦。”“什么叫礼仪,礼仪就是一种德性。中国政治是一个德性政治,中国社会是一个德性社会,这就是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中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大国不是说你国家大就是大国。什么叫大?就是我刚才讲的德性社会、德性政治。”
听这话,中国不是文化大国,至少建国后就不是了。但这是主观的臆想(我先不说是污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非拉人民解放运动,在新中国的鼓励下,一大批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这其中难道没有文化的力量?当年尼克松为什么要来中国访问,他希望中国在哪个方面能够减轻对美国的攻势?
“道统”也好,“德性”也罢,还是要具体分析。是无产阶级的“道统”和“德性”呢?还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尤其是买办势力的“道统”和“德性”呢?这才是要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坐标中,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中,就像“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终究要走出低谷走向新的高涨。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我此前论述过)。正如资产阶级革命前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一样,这场无产阶级革命前也一定会有一个东方文化的“复兴运动”。
但是,必须说明,这决不是孔家店的复辟。那一套东西早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在和列强的交手中败下阵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只有没落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言人,以及帝国主义才对那些东西有兴趣。他们是要把这些东西重新包装来麻痹、腐蚀、瓦解中国人民思想,从而为他们服务。
这场东方文化的复兴,精髓就是革命精神,实质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对资产阶级文化以及依附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文化身上的封建残余展开勇猛、毫不妥协的斗争,并取得光辉的胜利,从而发动人民群众,为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做好舆论、思想乃至人才等准备工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2023年9月15日
【文/宋新滨,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