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官媒宣传小岗村的数据是真实的吗?

2023-09-25 08:25:1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下岗老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这是一家权威官媒在宣传小岗村时的权威报道。另一家权威官媒则写道:“1979年,小岗村迎来农业上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由往年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看到这两段文字,凭着与新中国同龄,农村出生农村长,并当了将近十年农民的经历,老叟的第一感觉是:这些数据太不靠谱。

  首先,按照前面那家媒体的数据,小岗村“1979年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小岗村有500亩土地,那么,通过计算,13.3万斤除以15年,每年总产量为8867斤,亩产只有17.7斤。小岗村共有人口115人,因此每年人平产粮只有77斤。亩产只有17.7斤,这连种子都没有收回来,你说这荒谬不荒谬?每年亩产只有17.7斤,而且一连种了十五年 你相信吗?这恐怕只有官媒的笔杆子才能这样种十五年地。

  再一个就是两家官媒的数据互相矛盾。前面那家官媒报道的小岗村的数据是平均每年总产 8867斤,而另一家媒体说的是小岗村“粮食总产量由往年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3.3万斤除以5,等于每年26000斤。就是说,前面一家官媒报道的1979年以前小岗村年总产是8867斤,另一家官媒报道的小岗村1979年以前年总产是26000斤,两家官媒报道的数字相差17000斤。这两家数据究竟谁的正确呢?另一家官媒说的前五年究竟指的是哪五年呢?我猜想一定是在七十年代之内。因为前面一家官媒已经报道了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产量与1979年一年的总产量相当。而七十年代之内除了79年粮食总产13.3万斤之外,其余的年份从71年至78年粮食总产数据都是空白,只孤零零地凸显着79年那象征着光辉成就的13.3万斤粮食总产。仅仅年总产13.3万斤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亩产只有266斤,这在老叟的家乡算是半失收。这里最关键的,是对比,首先要与78年对比,其次要与前几年对比,因为仅仅与前一年相比,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前一年遭受旱涝灾害,而后一年却风调雨顺,这样的对比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要对比就要对比就要对比过去五年以上才能说明问题。

  老叟为了证实小岗村的光辉业绩,一直在网上搜索关于小岗村1979年以前五年以上每年的粮食总产数据。只有搞清1979年以前5年以上,亦或整个70年代 每年的总产量数据,才能最终理解1979年粮食总产的伟大成就。终于,在一个《大学生晚报》网站上搜索到了1966年到1976年大包干纪念馆里小岗村粮食生产状况表。这是一位大学生在参观大包干纪念馆时得到的数据。

  大包干纪念馆里的小岗村粮食总产:

  1966年 22000斤 1967年 30000斤 1968年 20000斤

  1969年 40000斤 1970年 35000斤 1971年 34000斤

  1972年 29000斤 1973年 34000斤 1974年 29000斤

  1975年 29000斤 1976年 35000斤

  这些数据给人第一眼的感觉,不像是从实际中统计出来的,而是随心所欲地编造出来的,首先,这些数据过分成整数。真正从实际中统计出来的数据,一般都有零头数,虽然我们不要求一定要精确到个位,但至少也要精确到百位数。不为其它,只为真实性。真实性,这是写文章引用数据的起码要求。如果一篇文章引用的数据连起码的真实性都没有,这样的文章写出来谁相信,其歌颂的先进典型又有谁相信?现在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都在质疑小岗村,作为官媒,此时更应该注意文章数据的真实性。其实官媒要找到小岗村真实的数据也不难,公社,县政府办公室都有各大队,生产队粮食总产的档案。以官媒们的条件,要调出这些档案数据轻而易举,官媒们为何不去做呢?

  这张表里没有1977年与1978年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的数据,但却多了1966年到1970年五年的粮食总产数据。这里还有70年代前五年的粮食总产数据,这正是老叟需要寻找的。对1966年到1970年这五年的数据仔细分析对比,发现与前面某权威官媒发表的数据相差很大,这里年总产最少是两万斤,多的达到四万斤。而权威官媒发表的数据经过计算,平均年总产只有8867斤,最大相差达到3.1万斤。也许官媒们会说,你计算的那个8867斤,是15年每年的平均数,实际具体各年之间是有差别的。这话有道理,确实各年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但问题又来了,1966年至1970年五年合计总共是147000斤,这个数字比13.3万斤还要大。不是说1979年一年的总产“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吗?如果这五年合计总共147000斤的数字是真实的,那么,从1955年到1965年这十年岂不是颗粒无收。小岗村什么时候出现了颗粒无收的年景?而且还是出现了十年,这可能吗?官媒没有提到过,小岗村自己也没有说过。这真是,谁想要从官媒的宣传中了解小岗村的真相,你会被弄得越来越糊涂。

  其实官媒的目的,就是要把小岗村尽量地拔高,拔高到一个独步云天的地步,以证明包产到户的正确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官媒们拼命压低小岗村包产到户前的粮食产量,好让小岗村1979年的产量水落石出,即:小岗村1979年以前的的粮食年总产都低下去了,1979年的粮食总产就自然而然地相对高上去了。于是小岗村1979年以前的产量都低得出奇,低得莫名其妙,低得不合常理。这样1979年13.3万斤的总产便脱颖而出,显得鹤立鸡群,独领风骚。一个名不副实的先进典型——小岗村,便神话般的树立起来了。对于小岗村,对于官媒宣传的小岗村的各种数据和事迹,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质疑,老叟直率地认为:这些数据和事迹互相矛盾,不合情理,完全缺乏真实性,可以说,这有造假的嫌疑。官媒造假,这影响多坏,它完全败坏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许有人会说:官媒在调查和宣传中,一些数据难免会有差错和失误,也有的难免会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总体上是真实的。你不能钻牛角尖,乱扣上造假的帽子,说人家造假,你得要有证据,你有证据吗?没有证据,你这是对党的宣传机构的诽谤。是啊,现在是法治社会,凡事都要讲证据,即使这样的的事情如秃子上的虱子明摆着,要定罪名也要有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轻易给人家定罪名,否则,人家反过来会给你扣上诽谤的罪名。官媒们在宣传小岗村时的数据确实太不符合常理,太像是编造,但说他们造假也确实没有证据。如果真有人给老叟扣上诽谤的罪名,老叟会吃不了兜着走。

  宣传小岗村的数据到底造假没造假?无意之中,老叟在网上看到了一条重磅消息,著名学者郭松民先生揭露:大包干纪念馆为了证明小岗村在包产到户后,劳动力得到解放,村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竟然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将十三陵水库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劳动场景照片,移到大包干纪念馆,说是小岗村人劳动的场景。还有,大包干纪念馆为了证明三年困难时期人民悲惨的景象,将美国记者白修德拍摄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期,人们四处逃难的惨景照片也移植到大包干纪念馆,冒充是我国三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老百姓悲惨逃荒的照片。看到这两则消息,老叟心中万分震撼,这确实是造假,公然造假。震撼之余,我们可不可以断定:官媒既然在这个方面有证据确凿的造假行为,他们会不会极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造假?比如,在宣传小岗村的数据上。

  【文/下岗老叟,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