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珍珠的形成就是一个免疫钙化过程
蚌壳内,有2片包住蚌的软体,称为外套膜,受到刺激时,就会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一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最后形成珍珠。
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虫卵等异物偶然侵入壳内,外套膜的表皮细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有核珍珠。 某种意义上讲:珍珠就是一种贝类的癌症肿块,每一个珍珠就是一个钙化病灶。
珍珠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
注:贝类属于无脊椎动物,没有IV-型超敏反应。而钙化灶属于细胞生物的基本防御手段。
二、癌症肿块也是由免疫钙化形成的
类似于珍珠的形成过程一样,在人体内某部位有毒素淤积,便以此为病灶的中心,诱发IV-型超敏反应(恶性炎症),细胞内形成一种异常蛋白聚集体的病变结构,这种异常蛋白聚集体包裹致癌毒素而形成钙化病灶,最终扩展便变成了癌症肿块——其中含有许多钙质砂粒体。
诱发癌症的毒素
1. 因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因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引发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 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造成偏盛或郁结不解而生毒,即内生之毒,它们是一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不需要乃至有害于健康的物质,也能引发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癌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
癌症见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癌通岩。
癌症的病因一直是一个谜,实质上癌是一种潜生体,主旨在于隔离致癌毒素,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变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如细菌潜生体的方式有助于其种系的稳定,还有如包涵体和老茧等病理结构,其产生过程和生物学功能都基本差不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癌细胞类似于包涵体和老茧一样对身体是有益的保护结构体。癌症是IV-型超敏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破解了炎症与癌症关系之谜,明确指出癌症患者是某种癌症过敏性体质,且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无法清除癌症致病毒素,才诱发癌症。
癌症,它的正确医学术语应该叫做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如果病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致使清除发病因子的过程变得迁延不愈,从而导致IV-型超敏反应在病灶部位反复交替发作,引发炎症性反应的过度发生,造成自身组织变形坏死,即免疫损伤如坏死、液化以致空洞等。类似于机体遇到劣性因素反复刺激后会产生老茧和包涵体的过程一样, 为了隔离致癌毒素,避免更大的伤害, 细胞内形成一种异常蛋白聚集体的病变结构,这种异常蛋白聚集体包裹致癌毒素而形成钙化病灶,且随着不断产生致癌毒素,为了隔离致癌毒素,有更多细胞将癌变。
炎症损伤因子是一把双刃剑,既消灭炎症诱发毒素,更伤害人体自身组织,而癌症硬结就是一道防火墙,是一道对致癌毒素的隔离带,癌细胞本身就是一类免疫细胞。
因此癌细胞仅仅是IV-型超敏反应发病所致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为红、肿、痛、热和受累器官功能障碍。当炎症反应清除毒素后,由癌细胞构成的炎症硬结慢慢消散,即IV-型超敏反应完成的过程就是癌细胞出现程序性凋亡的过程,所以治疗癌症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如何促进IV-型超敏反应完成,而不是如何杀伤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