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才是人民经济

2024-05-10 16:13:2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今日,浏览头条时,看到了《陈剑:市场经济天然就是人民经济》(今日头条:2024-05-04)一文。文章内容包括:引言:对“人民”的认识;一、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经济;二、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广泛活动空间;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较为充分释放;四、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释放;五、有利于市场主体权利平等实现;六、政府必须是有为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七、政府必须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八、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监督。

  作者在这里是市场经济,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又怎么可能是人民经济呢?

  一,陈文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和一个基本问题。

  读完文章,我觉得作者与某个经济学家鼓吹《《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芸芸众生》的错误一样,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本经营方式为主导的,而资本的经营方式就是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这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胎里病,也是传统市场经济遭到批判的要害所在。从一个企业而言,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为一个老板或一些股东打工;就企业与企业之间而言,就是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的老板或股东打工;就国际上而言,就是国内企业给跨国企业打工。于是,社会财富逐渐地、不断向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成为无产阶级甚至负产阶级。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因此,以资本经营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绝大多数人只是资本家或股东满足其盈利最大化要求的工具,在资产者与劳动者之间哪有平等可言?

  作者忽略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现实的商品经济是不是人民经济,取决于它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还是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区别问题。四、五十年之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但我国农村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可以把三、四、五个孩子负担到成家立业而没有太大的压力,我国七、八亿人口的基数,年均增加人口达到1600万;如今在生产力发展了四、五十年后的今天,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即使打工也只能勉强供养一个孩子,甚至买房、婚嫁还需要父母来贴补;如今14亿的人口基数却呈现负增长。这种变化显然是由于从人为本的工本主导经济体制演变为资本主导经济的必然结果。在工本主导的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只是扩大、丰富和满足人民生活的手段而已,而在资本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劳动者只是满足少数老板或股东发财致富的手段而已。因此,是不是人民经济,主要是由工本为主导的经济还是资本主导的经济所决定的。

  二,是不是人民经济要看能不能、有没有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经济性质是不是人民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并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采用产权制度的资本生产方式,确立的是少数资产者的生产主体地位,体现的是资产对资产增殖的要求。在建立产权制度的企业,追求的是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盈利是老板和股东的收益,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或人工费用是成本,是企业经营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越是经营得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相对就越少。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反比关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分析了“为什么中国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的问题。他认为是“中国GDP增长了,为啥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根本问题是我们的增长模式有问题。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而资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的”。

  为什么“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呢?因为我国进行的是产权改革,建立的是产权制度,形成的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产权改革的结果,一方面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长采用了追求资产增殖的方式,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另一方面,产权改革除了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之外,还把乡镇企业、大集体企业和中小型国有企业都私有化了,而私有化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让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走向贫困。据统计,到2005年,民营经济(或私营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了65%,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到私有制为主体的转变,而从1983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为由原来的56.5%下降到36.7%,连续22年下降。这些统计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正是所谓的产权改革导致我们劳动者收入随经济总量增长不断下降的趋势。我国有十三四亿人口,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了70%左右,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断下降,也就意味着我国90%以上的人口的消费水平是相对下降的。这正是我国长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根源所在。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从集体企业到个体企业,原本在公企的职工实现了身份转换,从名义上的主人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其待遇也必然降低了;私营企业是以老板的盈利的最大化为目的的,职工的工资待遇能低自然是尽量低,劳动者的收入自然不可能象公有制企业那样,随着企业的发展有所增长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的报酬水平不是向上走,而是向下行。不仅如此,还有房改医改教改,又使劳动者有限的劳动收入被二次掠夺,使得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却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国的改革忽略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一句话,忽略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

  三,什么是最广泛的权利平等的经济?劳动所有权和最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

  “市场经济是人民经济,意味着是权利平等的经济,而不是一部分人享有特权的经济(陈文)”。这是非常正确的。那么,什么是最广泛的人的权利呢?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提出,本来外在自然为一切人共同占有,但是只要劳动者“掺进他的劳动”,譬如将树上的果实采摘下来,就可以归其所有,“从而排斥了其他人的共同权利”。这就是“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的所有权”思想。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人有权把他的意志体现在每一个物象(Sache)中,因而使该物象成为我的东西,人有权实现他的实体性目的,因为物象本身不具有这种目的,而是从我意志中获得它的规定和灵魂的。这就是人对所有物象据为己有的绝对权利。”黑格尔揭示了劳动所有权的存在论基础(韩立新:《劳动所有权与正义——以马克思的“领有规律的转变”理论为核心》,2023-10-30·来源: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者边沁在他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一书中,提出了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百度百科:《杰里米·边沁的经历与主要观点一一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既然我们要建立人民经济,权利平等的经济,那我们就必须执行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要建立劳动所有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第二也只有建立劳动所有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才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广泛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经济,而不是进行什么产权,建立产权经济。当我们真正形成了体现8、9亿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时,那我国99%的人口会感受到权利平等带来的好处。

  四,为什么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主体才能真正建立人民经济?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第三,是重新立个人所有制。在这里告诉我们,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所有制一种个人所有制;3,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既然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那这里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

  那么,在实现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如何来体现个人所有呢?

  人所共知,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一样,它不也是一种体现个人利益要求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资分配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难道按劳分配不同样是按照“谁劳动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资分配是体现每个人在资产投入方面的湖边,难道按劳分配不是体现每个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差别?按资分配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体现,按劳分配难道不是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制的区别?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的行为方式:那就是用自己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换取相应份额的消费价值。

  从社会主义实践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如果它所建立的是劳权制度,那么,这种企业形式所体现的确是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

  以土地为公有制的承包户,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这种个体经营形式,以土地为公有制的基础上的个体经营方式,它所体现的恰恰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利用公有的土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消费品或消费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生产队是集体经营方式。由于是集体劳动,因此生产队采用工分制,在生产过程展开的同时对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进行计量;到年终时根据劳动者的工分累计总量占集体工分总量的比例,来进行生产队成果的分配。在这里,以工分为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满足了劳动者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

  有一种说法,认为“生产队的优势者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比如:假设大家没有私心,一心为公;假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假设大家都各尽所有……”。这种看法完全不符合实际。生产队为什么要采用工分制来进行劳动投入的差别反映并进行产品分配?因为它的假设是每个社员都是以生活个体性为基础的,一方面他有与别人不同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他又有与别人不同的劳动投入能力,作为劳动人,其行为方式即是用自己的劳动投入取得相对应的消费品或消费价值。因此,能不能反映社员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产品分配上反映出来,决定着社员能不能发挥劳动潜力。正因为如此,才有工分制度的采用,才有社员大会和队委会领导下的管理体制。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如果你真正弄懂了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涵义,那你就应该知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体现个人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体现个人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区别在于,资本主义所体现的是资产者的个人所有制,是体现少数人利益要求的个人所有制,而社会主义所体现的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是体现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个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体现的是资产所有的个人所有制,而社会主义所体现的是劳动所有的个人所有制。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不过是要求你把自己的消费水平建立在自己劳动投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自己的劳动贡献的基础之上。在多人共同劳动的情况下,通过劳动投入或劳动贡献的计量方式来确定你在集体生产中的投入数量或贡献的差别,从而在劳动付出与分配所得之间建立联系。

  当公有制企业实现了按劳分配之后,每个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是集体收益的一部分,个人的收益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这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那种“GDP不断增长,而老百姓挣的钱越来越少?”的现象。

  五,为什么人民经济实质上是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

  当我们真正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且是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那么,每个企业成员的收益都直接与企业的收益多少相联系,从而使广大劳动者的收益状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一致的同步发展状态。而真正落实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两个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真正地水到渠成。

  我们知道,一个生产者要进行生产,他是需要有两“本”的。一是要有本领;一是要有本钱。

  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生产者既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也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因此,他是用自己的本领和本钱相结合进行生产,取得收益,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小私有制的生产方式。

  但是,这种小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打败了,消灭了。发生在16-18世纪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取代小农经济最典型的实例。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用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濠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雇工。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的过程:一方面,领主成为资本家并得到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沦为雇佣劳动者。于是产生了一方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另一方面劳动者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成,变成了一些人具有投入生产的充足的本钱,而绝大多数人却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

  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出现,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时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的本钱也就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成为了资本。

  资本是什么呢?通俗的理解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那资产所有者的价值怎么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那就是利用占有的资产(货币)投入,不断地吸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因此,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资本经营方式,也叫做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者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方或老板谈好出卖劳动力的价格一一工资,然后劳动者进入企业按照资方或老板的安排进行劳动,资方或企业按期支付工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处于预先固定的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就表现为资产价值量的变化。作为资本经营的企业,追求的是盈利(老板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而作为劳动者收入的工资及其它人工费用是企业经营的最小化目标。

  谁都知道,在1917年的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第一个变化是什么?人格化的资产者被消灭了,没有了资本家,没有了老板。因此,公有制企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第二个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劳动者具有了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再是分离状态。每个劳动者都可以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但是,这里的劳动者他只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必须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来使用公有资产;其次,由于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占有方面的差别,因此,这里的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者的权利是与劳动成比例的(见《哥达纲领批判》一书)。

  那么,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他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在不损害公有资产或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自己的消费资料或消费价值。这时的劳动者,作为生产者,他任什么取得消费资料或消费价值呢?只能是凭借劳动投入多少或劳动成果的大小,一句话,那就是能够形成消费价值的工作能力,或者说是劳动价值化能力。

  工本是什么?就是能够带来消费价值的劳动投入能力。劳动如何才能形成消费价值呢?同样需要把工本理解为一种运动,即劳动投入并与公有资产结合形成新的的商品,取得消费价值,从而形成新的劳动能力,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再次形成新的商品和消费价值,如此不断循环。工本运动同样是一种价值自我增殖运动,只是,这是形成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者的劳动投入,而形成的价值也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消费价值和公共需要的价值。工本经营的企业的目标是消费价值的最大化,即能够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价值量最大化,与此相应的是公共资产消耗的最小化。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工本生产方式,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

  我国有14亿人口,有八、九亿劳动者。如果我们真正建立了以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那么,每个劳动者都是工本所有者,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从而使全体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休戚与共、利害相关,这一方面会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生产积极性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才是真正的、具有人民经济内涵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其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工本所有者了,以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为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也不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而已经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此,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在生产主体、企业性质、市场主体及运行规律上已经不同于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而我们一再说到的人民经济,正是这种以满足广大劳动者利益要求为核心的市场经济。

  一个问题是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问题。在这里必须搞明白体现生产方式性质和特点的资本经济与工本经济的性质区别。如果连这种基本区别都弄不清,却硬要把制造两极分化的资本经济贴上人民经济的标签,岂不荒谬?

  【文/钟建民,红歌会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