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劳权经济学理论的性质、特点与研究对象

2024-06-13 15:34:5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刘都贵先生是较早接触和了解我的劳权经济学理论的。但是,他对于我提出的劳权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对劳动所有权、劳动所有者、劳动人、工本、劳动实体及劳权制度等新概念,刘都贵先生持反对意见。在群里交流时他说:

  “钟建民根据马克思的劳权这个概念提出劳权制度,劳权企业和产权制度,产权企业的学术。其实产权企业也有劳权,只不过老板不承认,成了劳权问题。劳权企业也有产权,国企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公社及其集体所有制企业,政企合一,产权明晰,而且产权与劳权统一,能较好保证劳动者的权利。

  按钟的学术私企是产权制度,产权企业。人民公社是劳权制度,劳权企业。这种认识是对的,因为公社是政社合合一,国企是政企不分。

  但是,我总是感觉沒有必要新创劳权制度,劳权企业,产权制度,产权企业这些术语,用原来的私有企业,国有企业,集体所有企业一样能讲清劳权,产权的各种问题,而且概念成熟,群众容易接受。”

  在本文中,就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说明。

  一

  劳权经济学理论与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根本区别,那就是它有一套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体系相对应的范畴体系。

  之前,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本论”还是“两本论”》一文中谈到我的理论与流行的经济学理论的区别。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西方经济理论就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许多经济学人是一头轧进产权的误区里出不来。产权就象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产权学派是坐井观天的青蛙。在他们看来,天就是产权,产权就是天,经济世界就是产权的世界。因此,他们的一切理论都只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论述、说明、解释和强调产权和产权制度的理论。不仅是引入的西方经济学是如此,就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专家学者,也接受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是资本生产方式的观点,甚至有些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资本的生产方式的原理与商品生产的原理一起,进行了一般化处理,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学成为了资本经济学的一个部分,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成为资本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

  产权学派的经济理论突出表现为“一本论”,即以资本为基础的范畴理论体系。

  一本:即资本;

  一种假设:经济人假设(资本所有者的抽象);

  一种社会生产力:即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

  一种生产主体:即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产所有者;

  一种权利要求:即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

  一种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一种经济实体:即生产资料实体或资产实体;

  一种企业:即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

  一种企业制度:即产权企业制度;

  一种生产方式:即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一种市场经济:即以生产资料实体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一种经营机制:即按资分配经营机制。

  由于坚持“一本论”,产权学派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不是并不是新的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区别,而只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不同区别,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与那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区别。

  与流行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相反,我提出的经济实体理论包含的基本观点是“两本论”,而不是“一本论”:

  两本:即资本和工本。私有制企业采用资本经营方式;公有制企业采用工本经营方式。经济学除了以资本为基础的范畴理论体系之外,还有一个以工本为基础的范畴理论体系:

  两种假设:经济人假设和劳动人假设(工本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的抽象);

  两种社会生产力:即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

  两种生产主体:即资产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

  两种权利要求:资产所有权利益要求和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

  两种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和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两种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实体和生产劳动实体;

  两种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与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

  两种企业制度:产权企业制度和劳权企业制度;

  两种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和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两种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实体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以生产劳动实体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两种经营机制:以剩余价值量即剥削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按资分配企业经营机制与以消费价值量即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按劳分配企业经营机制。

  从“一本论”的主张出发,我们就要继承和发杨苏联人的做法,照搬西文市场经济模式;相反,从“两本论”的主张出发,我们就要从产权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特点出发,从公有制基本特点出发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的企业制度;从一本论出发,我们只要抄西方国家的现成模式就可以了;从两本论出发,我们必须要探索和创新,形成新的范畴及体系。

  二

  为什么劳权经济学理论会形成以社会主义生产力及劳动所有权等一整套与流行经济学所不同的范畴体系呢?

  因为劳权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它是劳动阶级的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阐述劳动所有权及其实现条件的经济学。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

  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性质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一一即公有制企业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这一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从劳动所有者的立场和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和资产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以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它是劳动为研究对象,是阐明劳动者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及其实现条件的经济学说。因此,它与西方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以财产为研究对象,阐明资产者的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及其实现条件经济学说是性质上对立的经济学说,有一套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或相对应的范畴体系是完全正常的事情。

  三

  劳权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说,由于它在性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具有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范畴和理念体系。同时,劳权经济学由于是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因而也必然会形成与流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所不同的经济学范畴与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现实的生产模式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一产权私有制模式;一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模式一一劳权公有制模式;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产权公有制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产权私有制模式。它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生产过程体现的利益要求是资产所有权,企业是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因此,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范畴与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系统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劳权公有制模式。它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生产过程体现的利益要求是劳动所有权,企业是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制度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因此,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以工本为基础的范畴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工人阶级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系统性认识。

  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现实的、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即劳权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其生产主体已经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者;而所体现的权利要求也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权。因此,适应这种生产主体及利益要求的根本转变,从而适应社会生产方式从资本生产方式到工本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就需要形成能够体现这种新变化和新特点的范畴与理论体系。

  四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与某种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对应的基本制度体系。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对应,是生产方式社会特征的体现。反映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从封建社会以来,基本的生产方式可以区分为三种:以自有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生产方式(例手工业者或自耕农);生产资料所有者雇佣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和劳动者利用公共生产资料的报酬劳动生产方式。

  在这三种生产方式中,第一种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小私有者,他用自有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结合进行生产,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在这里,作为生产者,他的本表现为本领和本钱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小私有者的生产方式叫做两本生产方式。两本生产方式在现代社会是广泛存在的,但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两本生产方式从主要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简单的商品生产。简单的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

  第二种生产方式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他是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吸收剩余劳动,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因此,作为资产者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产,即资本。我们可以把这种生产方式叫做资本生产方式。业主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股份制企业形式。资本生产方式是商品生产不断发展,由两极分化导致了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而出现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而劳动力的商品化使简单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价值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第三种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他是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个体消费需要和公共需要。作为劳动者,他的本是工作能力或者说劳动价值化的能力,这种本叫做工本。我们把这种生产方式叫做工本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我国人民公社时期是广泛存在的,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就是典型的工本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同时也发生了变化,即使社会生产的主体由资产者转变为劳动者,决定生产过程的利益要求也有资产所有权转变为劳动所有权,从而也使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

  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劳动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劳动阶级首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也确实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而也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客观上为劳动者的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于是,在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的条件下,便形成了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满足自己个体消费需要和公共需要的生产方式。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方式,就是这种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三种生产方式相对应,形成了商品经济学、资本经济学和工本经济学三个组成部分。商品经济学对应于小私有者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价值论。资本经济学对应于以资产者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剩余价值理论。工本经济学对应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消费价值理论论。在这三种理论中,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资本经济学和工本经济学都可以看作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分别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包含了商品经济学和资本经济学两个部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可以看作是资本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而《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等中著作中提出的相关概念或原理,可以看作工本经济学的框架。这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形成的判断和认识。而劳权经济学则是依据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践形成的理论性认识。它既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学框架的具体化,又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现实运动规律和特征的系统认识。

  五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还存在着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即以苏联人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基础的,以苏联模式为对象的经济学理论。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人们习惯于把这种模式叫做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苏联模式。许多人都把这种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但这是天大的误解。

  十月革命时的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在劳动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由于缺乏工业化的生产力基础,因此,苏联并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因此,在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前,中间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以便能够实现工业化,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因此,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指令性的经济模式,事实上只是苏联从暴力革命胜利的阶段,走向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具有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仅仅适用于过渡阶段。但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及理论界却把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1936年即宣布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苏联模式的误区。

  苏联模式的误区目前来看主要是:

  一,把作为劳动力价值体现的工资当作按劳分配的形式,从而把工资支付当作按劳分配,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学理论创新上的障碍,同时也在实践中导致了公有制经济缺乏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把适合私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当作适合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从而割断了劳动者与公有制经济实体在利益上密切联系,从而使劳动者觉得公有制与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三,形成了所谓生产资料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错误认知,机械地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是相联系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同一种劳动时间,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衡量劳动投入的尺度,又是按计划进行分配,调节各种劳动职能与需要的适当比例。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把按劳分配当作了一个决定消费品分配的规律,而把有计划按比例分配当作了另一个规律。

  苏联模式的误区的形成,不只是影响了苏联从过渡阶段向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转变,同时也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进程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局限于苏联模式的误区,走不出工资制和产权制度的束缚,从而始终不能通过改革形成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不能形成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权利要求的劳权公有制模式。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