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学习与思考之四 关于革命性质和革命阶段争论的历史回顾

2024-07-01 07:28:28  来源: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作者:姜君羊(田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20世纪之初,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曾发生过关于革命性质和革命阶段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激烈程度曾导致革命队伍的分裂。当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分裂自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的原因,但,对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进程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纲领的历史会是有教益的。

  A.马克思与1879年法国工人党哈弗尔纲领

  第一国际解散前后,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它们都制订各自的党纲来指导本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早期的工人阶级政党如X国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和拉卢尔派的德国工人联合会,以及后来两派合并组成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都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们提出的纲领都不满意。特别是两派合并后通过的《哥达纲领》因为充满了拉萨尔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为此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严厉批判该纲领的错误观点,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有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始于1879年法国社会工人党制定的哈弗尔纲领。这是马克思亲自参与制订的,马克思口授了纲领的导言部份,即后来通称为最高纲领的部份,其主要内容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因素」,使「组成独立政党的生产者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能够「实现」「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来达到「生产者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最终目的。「法国工人党就是为此目的而奋斗的政党」。至于最低纲领,即党的当前任务,马克思仅指出:「法国工人社会主义者」「决定以下述最低纲领参加选举作为组织和斗争的手段」。

  最低纲领是由茹尔‧盖德(1845-1922)和拉法格(马克思女婿)拟定的:分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两部份。政治方面有四项要求:(1)废除一切出版法,集会法和结社法,特别是反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法;(2)取消国家负担宗教经费,把宗教不能出让的动产和不动产收归国家所有:(3)要求普遍武装人民;(4)要求把行政和警察机构由公社来主管,在经济方面有九条要求:有关于工时、工资、劳动安全的立法;儿童免费教育,在业工人管理一切公共企业如铁路、银行、矿山等:实行直接累进税等。这些最低纲领要求都是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现存社会制度下可以争取实现的改革要求。

  哈弗尔纲领如马克思所说是调节「参加选举」的需要提出来的。党的当前任务是动员工人阶级争取实行最低纲领,不是实现最高纲领,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要求。

  B.恩格斯与爱尔福特纲领

  19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取消反动的「反社会党人法」之后,法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开展,特别是在议会选举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1877年的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工党得票493000张,1881年因反社会党人法案的迫害,只得票32万票,1884年得票55万票,1890年得票142.7万票,在国会中得到35个席位。在这种情况下,在1890年的哈代大会上决定由党的执行委员会起草新党纲来取代原来的《哥达纲领》。正是在德国党声称要制订「一个毫无愧色地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党纲领」(李卜克内西语)的时候,恩格斯为了帮助德国党制订好新党纲,特意公开发表马克思早在十五年前写成而一直未曾发表过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以便使党能制订出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来指导德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德国党在爱尔福特大会(1891年)期间,共提出四个纲领草案。其中最主要是由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起草的以党的执行委员会名义发表的纲领草案,和由考茨基、倍恩斯坦以《新时代》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纲领草案。恩格斯对前一个纲领草案不满意,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的长文给予严厉的批判,并提出修改意见。恩格斯对后一个纲领草案比较满意。在党的大会上即以此纲领为基础进行讨论修改后通过成为党的正式新党纲,即有名的《爱尔福特纲领》。

  爱尔福特纲领同哈弗尔网领一样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部份。考茨基曾写了《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文,对纲领作了详尽的解释。最高纲领部份比哈弗尔纲领较为详尽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灭亡: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必然引起社会日益频繁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尖锐化,出路在于「把生产资料──土地、矿坑、矿山、原料、工具、机器和运输工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使商品生产变为社会并由社会自己执行的社会主义生产,才能使大生产和日益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一向是被剥削阶级的贫困和受压迫的源泉,变为最高福祉而和谐的改善生活的源泉」。为此,「社会民主党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争取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纲领还指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必然是一种政治斗争。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就不可能进行它的经济斗争和发展它的经济组织,它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公有」,但纲领却没有按照恩格斯的意见提出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

  至于最低纲领也如同哈弗尔纲领一样,分为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两部份。政治方面的要求有:1.凡年满20岁的公民,不分性别,都有无记名投票的普遍、平等和直接选举权和投票权;2.实行有创制权和否决权的立法:帝国各邦、省、区有自治权和自决权;行政机关由人民选举,负有民事和刑事责任,每年核定税收;3.实行普遍军事教育;改常备兵为民兵:宣战媾和由人民代表机关决定;4.废除一切限制公民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权利的法律;5.废除一切侵犯男女平等的法律;等等。在经济要求方面,有关于工时的限定,实现累进税,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要求。

  爱尔福特纲领曾经是第二国际各国党的典范,各国党都以它为蓝本制订自己的纲领。但无可否认,爱尔福特纲领只是德国党进行竞选活动而制订的纲领,是为了在现行制度下动员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去争得更多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夺取政权这个目的。

  由于当时党在国会竟选中取得很大成绩,党内出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人们甚至认为只要在国会选举中争得多数,党就有可能成为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去夺取政权。所以在爱尔福特党代表大会上制订纲领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在指出最高纲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外,仅限于提出对现行社会制度进行改革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严肃地指出:「现在有人害怕反社会党人法重新恢复」「忽然想要党在德国现行法律秩序下,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党的一切要求。他们力图使自己和党相信,『现代社会正在长入社会主义』」,「无需用暴力来炸毁」「那还是半专制制度的、而且是混乱得不可以言状的政治制度的桎梏」。恩格斯认为「以为在这个国家可以用和平宁静方式建立共和国,不仅建立共和国,而且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多大的幻想。」恩格斯严肃指出,这种做法就是机会主义。他说:「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这种做法可能也是出于『真诚的』动机,但,这是机会主义。而且,『真诚的』机会主义也许比其他的机会主义更危险。」因此,恩格斯主张在制订纲领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能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大计」的要求时,至少也要提出「把一切政治权利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的要求」。可是,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并没有接受恩格斯提出的这个政治要求。

  上引的恩格斯批评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的话,可说是至理名言。一个世纪来,那些自命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党,如社会民主党和斯大林党,它们所干的不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为了眼前的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的机会主义的行径吗?一个世纪来,正是这些党的机会主义成了资本主义的得力支柱。它们的机会主义行径从思想到行动都严重地抑制着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

  哈弗尔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党为了动员工人阶级投入到选举活动中来的纲领,它们都存在着明显局限性和缺点。它们都没有把争取最低纲领的斗争同争取最高纲领的斗争联结起来。这反映了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政党还处于糼年时期,虽然有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但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各国实际的阶级斗争中来还缺乏经验。事实上,无产阶级争取最低纲领的斗争只是为了实现最高纲领这个最终目的。而要实现最高纲领就必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取得政治统治地位,不仅最高纲领不能实现,而且最低纲领的实现也是没有保证的,这已为一百多年无产阶级斗争更证实。

  C.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和由此引起的争论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以爱尔福特纲领为范本、结合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起草经大会讨论修改后通过的。这个纲领也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部份。俄国党的最高纲领比哈弗尔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都更为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依据。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在这种生产关系下,最重要的和很大部份的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手段归一个人数不多的阶级所有,而大多数居民却是无产者或半无产者」,「他们受雇于资本家,并以自己的劳动为社会的上层阶级创造收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关系。」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所故有的一切矛盾的增长和发展,被剥削劳动群众对现状的不满也在增长,无产阶级的人数也在增加,他们的团结在增强,他们同剥削者的斗争日益尖锐。同时技术改造使生产手段和流通手段集中起来,使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劳动过程社会化,于是日益迅速造成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进行社会革命的物质条件,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运动的自觉体现者国际社会民主党的全部活动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份人对另一部份人的一切形色的剥削。」这个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由无产阶级夺取可以用来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的政权。」

  在最低纲领部份,也分为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要求,总的政治任务是:推翻沙皇的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国」。这个「民主共和国」要保证做到如下的要求:「建立人民专制,即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立法议会手中,立法议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年满20岁的男女公民都有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选举权和被选权」;「实行地方自治」;「各民族有自决权」;「公民有人身、住宅不受侵犯,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不受限制」;「法官由人民选举」;「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用普通民兵代替常备军」;「儿童免费教育」等等。在经济方面,有关于工人的要求有16条,关于农民的要求有5条,都是当时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会第二次大会通过的纲领全文见于《列宁全集》第七卷424页至430页。

  对于这个纲领,当时党内并无甚么原则意见分歧。在第一代表大会上很顺利通过了。

  但恰好正是这个纲领,特别是在1905年革命之后,在纲领关于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和激烈的理论斗争;主要有三种意见:以孟什维克为代表的意见认为俄国革命的当前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决土地问题,这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开辟前进的道路。这就决定了俄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自然就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应充当反对派的作用。

  第二种意见是列宁的意见。列宁反对孟什维克的主张,为此他写了著名的《两个策略》一书,对孟什维克的主张进行严肃的批判,并阐述布尔什维克的观点。列宁也承认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但他根据社会阶级关系的特点又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无力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也不能完成土地革命,因为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劳动农民结成联盟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因此,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之后建立的国家政权绝不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工农民主专政」。

  第三种意见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虽然也认为俄国革命的当前任务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任务,但由于俄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必然推动无产阶级走上政权,不然便不能完成其民主任务,他说:「无产阶级在落后的俄国夺得政权乃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阶级)势力关系必然产生的结果。至于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开辟甚么经济前途,则受决定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国内和国际的状况。俄国当然不能单独走到社会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而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将不可避免面临解决和侵犯资产阶级所有权相关的任务,民主革命立即上升为社会主义革命。并由此形成不断革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没有完成革命而只是使它开始。」「俄国开辟社会主义世界纪元,就能够给欧洲社会主义发展以一个推动。」(参见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

  这三之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既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也使列宁和托洛茨基长期不和。从1905年起直至1917年10月革命成功,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才由革命的实践来解决。为了明了革命实践如何解决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俄国革命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已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优势的国家。但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仍然严重地妨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俄国资产阶级应当负起历史责任扫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封建枷锁。但,俄国的资产阶级并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它的软弱无力表现在对封建势力采取妥协的态度,因为它与封建势力在经济上政治上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同封建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俄国的资产阶级长期处在涣散状态之中,一直不能结成坚强的政治组织。直至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才正式成立。这个党主张君主立宪,维护封建君主的地位,而不敢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它比法国大革命初期主张君主立宪的,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斐扬派,无论在革命的勇气、首创精神和组织能力,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斐扬派拥有策动第三等级单独组织国民议会的米拉波,有领导著名的网球场宣言,后任国民议会议会议长的巴伊,有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当过华盛顿的副官,任制宪会议副主席,参与起草《人权宣言》,革命初任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拉裴叶特。俄国立宪民主党有甚么人呢?它的领袖来留可夫在二月革命时是站在阳台窗户后观望示威群众同沙皇专制制度如何进行斗争,等待斗争的结果,然后才决定行动的人。待到沙皇封建政权倒台之时,他便急匆匆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的协助下当上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要员。即使在这个时候,米留可夫却还起劲要求拯救皇位和封建皇朝呢。这样的资产阶级政党,这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怎么能担当起完成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任务呢?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与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相反,俄国的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斗争中却表现出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独立的政治主张,并具有贯彻自己阶级政治主张而进行顽强斗争的无与伦比的革命勇气和坚韧性。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就有在日内瓦的政治流亡者组织的第一国际俄国支部。1875年,俄国第一个工人阶级的革命组织南俄工人协会成立。1883年9月,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创立劳动解放社,宣传马克思主义。198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成工人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明斯克成立。俄国的无产阶级就是在这些先进的政治组织的影响之下迅速成长起来,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意识提高了,战斗性组织性加强了,在1905年革命起义中已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作为领导者所具有的政治坚定性和巨大的组织力量。在1917年二月革命一开始,俄国的无产阶级便自觉地积极地组织起苏维埃来领导广大群众的斗争,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经不起革命群众的冲击很快便坍台了。随着斗争的深入开展,他们在4月18日又举行了反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政权的战争政策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表现了革命群众争取和平的决心。鉴于临时政府不能实现革命群众的要求,6月1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阶级和各地革命群众又一次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提出了「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显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革命群众的巨大力量。再而经历了七月事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50万和平示威的革命群众实行武装镇压,打死打伤400余人,这就彻底暴露了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到了8月25日,当时任俄国军队总司令的科尔尼洛夫在立宪民主党、地主、资本家和协约国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下,图谋实行反革命军事政变,迫使临时政府交出全部政权。在这紧急关头,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号召革命群众武装起来保卫革命首都。在群众奋起粉碎科尔尼洛夫的军事阴谋之后,革命群众认清了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这些妥协政党之真实面目之后,便迅速抛弃了它们,并转而拥护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主张,准备武装起义。终于在10月25日(俄历、公历为11月7日)推翻了克林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得了政权。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行使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职务。也就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才能通过停止战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而这些「民主」任务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领导的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俄国1917年2月至10月的革命充分是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性质.我们在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时已经知道,在阶级社会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俄国社会经济虽然落后,但俄国无产阶级在2月至10月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发挥了创造历史和革命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在广大劳动农民的支持下建立起巴黎公社式的苏维埃政权,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孟什维克关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论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了绝对的机械的理解。他们以为俄国还必须经历一个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历史时期。他们不懂得俄国的资本主义只能是一方面依靠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另方面依赖于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落后的资本主义。他们也不懂得在俄国特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俄国的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具有更加彻底的革命性,更早成熟和更早有力地走上独立的政治斗争舞台,并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去夺取政权。正因为如此,孟什维克在十月革命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被一往直前推动革命车轮滚滚向前的无产阶级抛弃也就不奇怪了。孟什维克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成不可违抗的教条来约束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这就使他们不能不走向革命的反面。

  至于列宁提出的工农兵专政的主张,在经历二月革命的实践之后,列宁在1917年4月写的《论策略书》中写道:「这个公式所预见的只是阶级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实现这种对比关系,」而实际政治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就是现实的「工农民主专政」。「现在谁只谈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而不要现实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他就是落在生活的后面,实际上跑到小资产阶级方面去反对无产阶级的斗争。因此,就应当把他送到『布尔什维克』革命前古董保管库去。」事实上,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在三月间写的《远方来信》中便已放弃了工农兵民主专政这个旧公式,而主张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了。俄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即无产阶级专政之间,根本不可能有属于「预见」性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位置。这就表明列宁在《两个策略》中提出「工农民主专政」主张是不符合俄国阶级斗争的实际性况的,因而是错误的。但,应当指出,列宁的错误是对俄国革命力量在政权结构问题上的阶级关系估量的错误。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在人口的比重上只占很小的份额,而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而农民是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作为私有者,它要跟随资产阶级走;而作为自吃其力的劳动者,它会同无产阶级结成同盟来反对资产阶级。在俄国革命斗争中,农民将负何种选择,这是个未知数。从无产阶级方面来说,必须争取农民站到自己方面来,才能把革命推进到底。但这首先要无产阶级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和有能力帮助农民去完成土地革命才能做到。在1917年2月至10月的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正是争取到广大劳动农民的支持,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

  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在革命的实践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毅然放弃自己坚持了十余年的「工农兵民主专政」的主张,转而坚决领导无产阶级走上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显示了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胸怀。经历了10月的胜利,他在事后曾不止一次对越飞坦率地表示,1905年关于革命的争论,对的是托洛茨基,而不是他自己。

  很显然,十月革命的成功只是俄国无产阶级完成了夺取政权的成功。这就为实现俄国革命的最低纲领到最高纲领架设一道桥梁,从而把俄国社会推进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去。正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在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纲领。这个纲领规定了俄国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中的任务和要求,尽管现在看来这个纲领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缺点,还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时期色彩,但这毕竟是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个过渡时期的纲领,其意义是历史性的。可惜的是,在十月革命后,由于俄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全新的苏维埃官僚集团,使得俄共(布)八大通过的纲领未能得到证验,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在中国,过去也曾有过关于革命性质和革命阶段的争论。有人如同俄国的孟什维克一样主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有人主张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些主张,已为过去的历史证明是不符合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的。我们在前面回顾了过去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网领的历史,特别是回顾了俄国党制订纲领的历史,及实际的阶级斗争对网领的考验和修订之后,每一个真诚的革命者都会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伟大意义。任何革命者和革命政党必须了解当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及发展趋向,才能制订出符合无产阶级历史要求的革命纲领来。任何离开现实的阶级斗争提出的主张,只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