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是领导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基本功。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说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就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防患未然,是指隐患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防备措施。
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不久,德军的铁蹄就已经踏遍了大半个西欧,此后他要把战争的矛头指向哪里?1941年春天的头几个星期里,情报人员报告说,德国正在谋划大举进攻苏联。斯大林不相信情报人员的话,这是因为情报人员们几个月前就一直在报告德国要入侵苏联,但每一次警告都没有得到证实。西方国家的一些领导也在提醒斯大林德国要进攻苏联,而此时他却认为有“钢铁同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证,德国不可能进攻苏联。
斯大林一直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战争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对德国抱有很大的幻想。再加上苏联刚经历了“肃反运动的”斗争,损失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人。因此,苏军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一败涂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掌握的情报是不完备的,但他却明察秋毫之末,在朝鲜人民军高奏凯歌,胜利南进时,就准确判断美军可能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仁川登陆,从而将朝鲜军队拦腰斩断,战局可能急速逆转。为应付朝鲜战局的变化,毛主席及时命令四野主力北上,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不难看出,毛主席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依据并不完备的材料(信息)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而斯大林在有大量材料(信息),甚至是完全真实的情报面前,却迷惑不解,或做出错误决断。他们之间,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的觉察能力,反映了他们思维能力、效率和效果的差异,尽管他们都是统帅级的伟人,但在思维水平上的确还是存在着质量和速度的差别。
2001年2月华为总裁任正非一篇《华为的冬天》的讲话在中国管理界广为传播。那时,互联网的投资泡沫已经破灭,电信业的产业寒冬正悄然降临,尽管当时华为以152亿元的销售额、29亿元的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任正非痛陈危机、直言失败,非凡的前瞻眼光和强烈的危机意识打动了整个IT界,很多企业将该文打印下发给自己的员工学习、讨论。时至今日,《华为的冬天》仍广为流传,为众多的企业人士所研读。
任正非以一种虚拟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公司‘太平’的时间太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危机时期动摇军心,而是要让公司全员直面可能的危机,直面可能的不确定性,以唤醒全公司的忧患意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任正非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有忧患,就会有谋划,就能未雨绸缪,做好防患准备。
英明的领导者常有忧患意识,通过对微末细节深入分析,“小”中见“大”,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判断可能发生的危机,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然后“思患而预防之”,果断地采取应对措施。
【文/邓新顺,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