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问题的简要回答(下)

2024-07-22 17:36:2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第一个聚焦点。

  近期浏览头条时,看到有位高级老师(今日头条:般若子,2024-07-16 11:54·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级教师)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十大问题:

  他在文章中说:

  “党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希望哪位学者论述一下以下十大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根本区别。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不会产生经济危机,有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处理混合所有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和矛盾。

  五,国企混改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企业性质,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会不会导致腐败分子和私人股东合手掏空企业。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七,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占有主导地位。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家是不是资本家?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有没有区别?

  九,两极分化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公决不是社会主义。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有何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保障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

  在前面两文中,我们讨论了十个问题中的前六个问题,在本文,我们将讨论后来的四个问题。

  七,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占有主导地位还是确保劳权经济的主导地位?

  近期,读到了由王俊和陈柳钦所写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一文,其中谈到“改革开放后,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突破‘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教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又说“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重要论断”。

  从这里可以看出,象许多人一样,两位作者是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待了。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出版)。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指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形态,自然也包含了社会主义这个初级阶段,而且更多地指的是这个初级阶段。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社会的何种根本性的区别呢?

  区别在于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或者是人与资产的相互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是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活的劳动”即工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资产增殖的手段,社会主义则相反,资产只是满足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统治人,劳动者只是资产所有者满足其资产增值的利益要求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统治物,资产成为满足工人生活需求的手段。这就是两个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区别。

  资产阶级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资产增殖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即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平常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事实上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一一即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不是什么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是能不能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如何建立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也就是建立什么样的劳权制度的问题。

  要全面体现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一句话,要在经济上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就必须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为劳动者在生产中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可以反过来说,只要实现了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这就象夫妻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关系,却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就是夫妻的道理是一样的。

  事实上,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各个社会都可以存在有公有制,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可以存在公有制,但这些公有制都不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种公有制它没有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要求,没有满足劳动者对按劳分配的利益要求,一句话,这些公有制不是劳动所有权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后,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突破‘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教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让劳动者当家作主了吗?没有!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实现按劳分配了吗?没有!在建立产权制度的条件下,劳动者只是资产增殖的手段,哪能当家作主?在“谁所有谁经营”的条件下,生产的目的只是资产增殖,哪有可能实现按劳分配呢?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要求呢?因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所建立的制度是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就是资产所有权,也就是资产所有者的权利要求,也就是资产增殖的权利要求。当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时,我们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否定了劳动者对按劳分配的权利要求。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没有半点关系。因此,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

  产权,也就是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即资产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权利要求。产权制度,也就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产权学派取得了主导地位,这就注定了我国经济改革只能在“苏联模式”基础上以错纠错,错上加错,离社会主义只能是越走越远。

  因此,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仅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坚持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公有制为主体,即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坚持两个主体,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主体。而既然是要同时坚持两个主体,而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本质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可以归纳为劳权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家是不是资本家?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有没有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而除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劳权经济体制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保持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私有制经济或产权经济。

  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通常认为是实现公有制为主体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既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那就在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既然实现按劳分配,那在生产结果的分配上就要按照“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分配原则,就要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基本顺序和内容进行个人消费价值的分配,在这里,劳动者所凭借的、取得生产成果的是投入集体生产的劳动量,而不是什么“预付资本”,劳动者取得收益的依托分明是工本,哪还有什么资本在起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是什么“资本运行”,而是“工本运行”:其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和丰富的消费价值需要;其运动形式是劳动的投入和消费价值的取得;劳动价值化能力的再增长和再投入;消费价值的再取得……,如果不断循环。

  市场经济所以会产生,这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由于在私有化条件下生产者满足自己对特殊使用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因此,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其动力来自生产者对特殊使用价值的需要,他生产商品不过是用来换取能够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劳动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采用了资本的生产方式,资产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资本的轮子上滑动的。

  既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定量的产权经济或资本经济,既然要允许私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的发展,那么资本经营方式就会有相当范围的普遍存在。既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资本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中存在着资本运动,那么,作为资本职能的体现,资本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企业,是通过形成某种使用价值或劳务满足顾客需要,并取得收益,以满足某种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经济组织。明确企业概念的核心要点有三个:一是有明确的生产主体:即是劳动所有者还是资产所有者?二是企业行为是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取得收益;第三,企业是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与企业内涵相关联,通常企业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是一个能够满足某种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经济实体,是一个以战略为主导的管理系统、文化系统等等。

  按照通常的逻辑,企业家的定义应该与军事家、政治家类似(在熊彼特那里企业家是指经营者具有创新功能的指称),我们把它理解为经营和管理企业的专家。一个企业经营者他能够进行创业,且把企业推动到成熟的发展状态,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把这样的经营者称为企业家。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十分复杂,按照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者具有十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创新者、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等。这些角色显然通常不是某个人所能全部扮演的。因此,现代企业的企业家通常是以一个团队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从经济实体的角度看,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区分为两种人: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的经营者,他是资本职能的人格化,因此,这里的经营者称为资本家。

  从经济实体的角度看,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经营者,它是工本职能的人格化,因此,这里的经营者称为工本家。

  资本家和企业家都是企业经营者。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两者不同点在于:

  其一,企业家是指能够满足企业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要求的经营者。而资本家仅仅指能够满足企业价值运动形成需要的经营者。也就是说,资本家与企业家的第一个区别在于企业家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综合需要的满足者,而资本家仅指企业价值运动需要的满足者;

  其二,企业家不仅包括资本家与经营者合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同时也包括工本家与经营者合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家仅仅是指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而企业家不仅包含了作为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同时还包含了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九,两极分化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公决不是社会主义。

  从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我们不难知道,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人”的经营行为。“看不见的手”是价格机制的形象体现,而这里的“经济人”则是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所有者。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能成为资本所有者的只能是少数人,而不可能是“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只能被资本所奴役。借助市场经济优势的资源配置机制,产权主体得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而缺乏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却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自己的生活资料,而且也只是在资本需要时才能换取生活资料,并且随时都可能因为市场的波动而遭遇解雇。

  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只是劳动力所有者,他们不过是工具人,只是资产者用来满足其资产增殖的手段而已。说市场经济“是穷人的公平竞争舞台”是很荒谬的。

  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首先是既占有生产资料,又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被资本的生产方式消灭;然后是小资本被大资本兼并,整个社会日益演变成为由少数寡头统治的、大企业控制中小企业的经济格局,而劳动者则成为最底层的被剥削者。由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穷人公平竞争的平台,而是制造两极分化的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一方面造就极少数的富豪,另一方面则使绝大多数人走向贫穷。

  在私有制条件下,在建立产权制度的环境下,按资分配、多股多利的分配准则,对生产资料所有者才是平等的权利,对于缺乏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而言,对于穷人而言,恰恰是不平等的。

  如果真的要“铲除特权与偏见”,那整个社会就不应该奉行按资分配的原则,而应该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真正的按劳分配,让每个公民都凭借劳动投入来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如此才能“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以自身的辛勤付出来改变人生轨迹”。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由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应该用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有何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保障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出版)。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形态,可以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称为劳动阶级社会。当然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更多地指出的是这个初级阶段。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何种根本性的区别呢?

  区别在于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或者是人与资产的相互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是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活的劳动”即工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资产增殖的手段,社会主义则相反,资产只是满足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统治人,劳动者只是资产所有者满足其资产增值的利益要求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统治物,资产成为满足工人生活需求的手段。这就是两个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区别。

  活的劳动就是劳动者,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则是生产资料。因此,活的劳动与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相互关系,事实上也就是劳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明确了区分了共产主义或劳动阶级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劳资关系的区别:即在资产阶级社会,劳动者只是资产者用来进行资产增殖的手段;相反,在劳动阶级社会中,积累起来的劳动或生产资料只是工人用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手段。两个社会的劳资关系恰好是一个相反。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就是工本雇佣资产。在这里,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独立的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的个性;而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则相反,活着的人具有了独立的个性,而公有的生产资料成为了劳动者满足其消费需要的手段。

  资产阶级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资产增殖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即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平常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事实上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一一即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不是什么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是能不能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如何建立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也就是建立什么样的劳权制度的问题。

  在经济学上,体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关系的基本范畴是资本,而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的基本范畴则是工本。因此,熟悉和认识与资本相对应的工本范畴,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常称为资本的东西,货币、厂房、机器等物质的东西,都是死的,还有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这些客观的东西,也是客观的存在状态,它并不能带来新的价值形成或增殖。而要使它们形成增殖的运动或形成新的价值形态,必须加入适当的活劳动,从而形成有目的的运转系统。我们把这种能够使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形成新价值的活劳动投入,叫做工本。

  工本,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工作者的本领。你要投资,你就要有投资的资格;你要做制造业,你就必须有从事制造业的所需要知识、技能、经验及形成价值创造的本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工本的定义是:劳动价值化的能力,它是与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基本范畴。

  著名企业家任正非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雇佣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的价值和支配力超过了资本,知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殖”(《任正非:商业的本质》第151页,孙力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出版)。“我们建立各项制度的基本假设是,员工是努力奋斗的,而公司决不让雷锋吃亏”,“华为价值评价标准不要模糊化,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你干好了,多发钱,我们不让雷锋吃亏,雷锋也是要富裕的,这样人人才想当雷锋”(《华为奋斗密码》第98页。杨爱国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第一线的企业家,任正非清晰地感受到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的生产力结构特征的变化,而且华为用自己的实践适应了这种变化。华为模式用实践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工本。

  什么是资本呢?“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马克思《资本论》)。很显然,资本是资产者投入流通过程的货币,通过吸收活劳动,从而形成了价值增殖。

  既然工本是与资本相对应的范畴,那也应该在运动过程中来理解它。那就是投入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不断形成价值的过程:它表现为劳动投入一一形成商品或服务一一形成消费价值量;然后再进行劳动投入,再进行商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工本的运动与资本的运动相比较,特点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而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

  资本需要积累,工本也需要积累。

  牛根生创业时,与奶业相关的工作已经做了21年,在伊利也干了16年。他所以能够用短短的6年时间几乎是复制出另一个伊利一一蒙牛,是因为他厚积薄发,进行了长期的工本积累。

  工本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区别:

  资本经营是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从而形成资产增殖。在这里,劳动力是按照市场价值或价格水平支付工资;生产过程就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变化;

  工本经营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利用相关生产资料,从而形成消费价值,这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活劳动,从而形成新价值的过程。因此,工本经营本质上就是劳动价值化的过程。它的特征是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生产过程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多少的变化。

  工本范畴的产生,源自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产生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当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消灭,而且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也已经消除。于是,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出现了。那劳动者凭什么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并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呢?这里必然地产生了一个与资本相对应的经济学范畴,这就是工本。这一范畴,既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与畜力为基础的农民劳动者,也适用于高科技产业的智力劳动者。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现的知识经济,由于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客观上使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这也决定了工本范畴产生的必然性。资金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从而使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取得了支配地位。于是,与“资本”相对应的工本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随着“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经济形式的兴起,工本和工本经营,这种与资本和资本经营对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有人用“知本”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的新变化。但我认为“知本”这一范畴,在范围上不能包含体力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参与集体生产成果分配的传统产业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此,还是用“工本”这个名称更适合实际一些。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