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进行交流时,在谈论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即职工主体论的问题时,阿白说:“然而,工人阶级又是全体人民的先锋队,心胸和志向是宽广的,它可以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完全可以把资本融化在无形中,与我们形成一个整体。”
对此,我想说的是资产者以资为本,工人以工为本。既然工人都成为了企业的生产主体,为什么还要去把“资本融化”呢?作为生产主体的工人,它是以工为本,又何必要去与“资本融合”?
什么叫资本?
资本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劳动者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的情况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的特殊方式。这是由于在资产阶级所有制条件下,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因此,为了换取生活资料,他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以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出卖给企业或资方之后,在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的劳动一一即劳动力的使用已经属于企业或资方所有。因此,这里的劳动,已经属于企业或资方了。整个生产过程客观上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产者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使自己的资产不断增殖的过程。
资产者的资产所以能够以资本的形式出现,其必要前提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必须通过商品化的途径来实现。因此,资本和雇佣劳动是分不开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被消灭,所有的企业成员都成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劳动者是有权与其它员工一起,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劳动者成为了生产主体,其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在这里,公有资产不再是资本的体现,而是转变为劳动者用来满足自己生活消费的物质手段。
当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出现时,他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因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无差别的,除表明大家都可以利用公有资产,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之外,所谓的产权已经没有其它意义。相反,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是有差别的。因此,大家的利益要求必然是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表现在劳动投入的个体性方面。因此,在公有制企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由于在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情况下,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利用公共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劳动者这时的本,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或劳动价值化能力。他是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或工作能力,不断转变为新的价值量,然后通过按劳分配,作为消费价值量或劳动收入回馈劳动者,形成新的投入能力,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形成了类似于资本运动的工本运动。因此,当我们谈到劳动者当家做主,谈到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时,这时的生产方式就已经不再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而已经是工本的生产方式了。
在这里,关键是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所引起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让劳动者当家做主,要实现按劳分配等等,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引起的变化来实现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使公有制企业只存在具体的、独立的劳动者,而不存在具体的、独立的资产者。公有制企业不存在老板或股东。虽然在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的所有成员都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但这里的公共所有者并不是完整独立的资产所有者。那怕是一个村办企业,企业资产也属于全体村民所有,企业的员工也不是完整的所有者。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的第一个作用是,它因为使全体员工都成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因而可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这是改变了劳动者一无所有的基本状况,从而避免了劳动者把自己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的局面;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由于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可能的生产主体。在公有制企业,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为独立的资产所有者的情况下,劳动者是唯一可以承受生产结果的人,从而也是唯一可以作为生产主体的人。
2,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所谓的产权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意义。在同一种公有制面前,在同一个公有制企业,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正因为在资产所有方面大家没有差别,因而所谓的产权,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例如,凡是在地球上出生的人,都可以呼吸空气。但并没有因此而出现空气呼吸权这样的权利规定。这是因为大家在这方面的权利是没有差别的,因而不需要画蛇添足地作出这种权利规定。企业员工既然在资产所有方面无差别,因而不存在产权方面的差别,那他们的权利要求就必然会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没有消灭生活消费个体性的特点,因此,企业员工在劳动所有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无论是消费需要方面还是劳动投入能力方面,每个员工在劳动所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因此,公有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
3,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有制企业是只存在人格化的劳动者,而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得到体现公有制企业特点、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劳动所有者;二是劳动所有权。劳动所有者,我们也可以称为工本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相对应;而劳动所有权,则与资产所有权相对应。
4,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第三个变化:就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整体性决定了单个的公有制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只可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前面讲到,即使是村办企业,企业员工也不具有完整的产权,因而不能用企业占用的资产来自负盈亏。至于其它公有制企业,例如社办企业、县办企业、市办企业、省属或国有企业则更不能自负盈亏。相对于公有制的整体所有者,企业员工虽然也具有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他们始终只是公共所有者之中的一部分,他们没有权利用公有的资产来承担经营责任的。因此,公有制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必须在生产资料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私有制企业的一个根本点。如果不能守住这个基本点,公有制企业就不能正常发展。如果一个公有制企业允许企业用其占用的资产来承担经营责任,必然会发生化公为私和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使公有制企业走向溃败。
公有制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但却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前面说过,公有制企业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与这两个基本特点相对应,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
公有制企业既然必须在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那么,公有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只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承担经营责任。如果在企业生产结果分配的过程中,优先保证生产资料价值量消耗补偿,然后进行满足公共需要项目的扣除,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就会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劳动收入的波动。这时的企业,已经是真正的按劳分配企业了,也就是真正的劳动实体了。因为在这里,企业是用大家的劳动成果来承担了经营风险。而正是这种直接把员工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相联系的方法,形成了公有制企业强有力的经营机制一一按劳分配机制。
5,与以上分析的公有制企业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三大特点相适应,适合公有制企业特点的也只能是劳权制度一一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
工人阶级,当我们谈到当家做主的、作为生产主体存在的工人阶级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这里的工人,不再是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者,而已经是劳动所有者,其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劳动力所有权;这时的企业不再是自负盈亏的资产实体,而已经是用劳动成果承担经营责任的劳动实体了。这里的生产方式,已经不是资本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而是工本或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了。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那必然想到它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时,它必然是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而之所以要实现按劳分配,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需要体现员工劳动投入的个体性。因此,我们全面分析在公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发生的变化,就会得到上面的四点认识,我们会形成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权、劳动实体、劳权制度和工本等新的概念与范畴。
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有着新的生产主体一一劳动所有者;它有着新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实体一一劳动实体,它需要新的基本制度一一劳权制度;它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一工本经营方式。
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我们需要从传统的产权观念、从传统的资本观念中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既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那我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要转变到劳动所有方面来,我们就要用劳动所有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