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如何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

2024-10-21 16:51:3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655    评论: 18 (查看) 字体: / /

  在朋友圈上看到了网友转发的【学习、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非常必要!】(铁穆臻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2024年10月20日 00:02天津)一文。在文章中,作者就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特别谈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问题。

  本文想就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的内容。

  在《学习、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非常必要!】一文的序言中,摘录了关于理论问题谈话要点的内容及来源:

  “毛主席说,我同丹麦首相谈过社会主义制度。(注:毛主席在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日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过,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75年,八十二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这里的内容要点是:

  1,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2,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

  3,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必须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4,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5,要多读马列的书。

  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来说,是因为所有制变更了;这是第一层意思;但中国仍然保留了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例如商品生产、工资制度等等,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要多读马列的书。这是第二层意思。

  二,中国为什么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根本区别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表现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为目的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与以资产者为主体的、满足资产者利益要求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区别;第二是表现为与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产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的区别;第三,表现为与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区别。

  为什么在1975年时毛主席说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呢?

  一,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建立了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在政治体制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了。一个农民可以做到副总理;一个工人可以做到副主席,以农民和工人身份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状况普遍。

  二,通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从而也消灭了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剥削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私有制)。虽然还没有建立与劳动者利益要求相适应的劳权制度,但是:

  三,已经为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基础;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农业公社化运动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并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工业化的实现大力发展了现代化的生产力一一工业生产力;农业集体生产的普及,形成了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农业社会生产力;而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以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的新质生产力一一社会主义生产力。

  五,通过农业的合作化运动,我国农业完成了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到社员的集体所有制的根本转变,并形成了劳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形成了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具体的生产实践模式。

  六,我国形成了以劳动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适宜广大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友好环境。建国之后的二十多年,特别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公社化之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了历史上的高峰期,建国二十多年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大幅改善,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且人均寿命也大幅提高,文化素质状态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七,通过建国之后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相应的政治运动,推动了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变,特别是形成了大家凭劳动说话,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了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和工作氛围。

  三,与资本主义差不多的内容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再来说当时还存在着与资本主义差不多的方面。

  “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这里实际上就是讲工资制度和货币交换。这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就是指工资制度。改革之前的工人都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的。而按照苏联人的说法,工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已经成为按劳分配的形式(把工资支付当作按劳分配是一个误区)。

  工资制度,实际上苏联人从资本主义那里挪用过来的。事实上,苏联人不只是挪用了工资制度,而是整个地挪用了产权制度。因为苏联模式本来就是“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模式,而工资制度只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国有国营的、职工拿工资、盈利归国家的”制度,是典型的苏联模式,也是典型的“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

  资本主义制度,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外,还有的就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就是“产权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模式。为什么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的要求表现为“产权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模式呢?因为资产者当家做主在管理上表现为资产所有者的资产管理权,按资分配的权利要求表现为资产分配权,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资产所有权。因此,产权制度加上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除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外,就是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劳动者当家做主,在经济上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按劳分配则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劳动所有权。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劳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

  改革前我国的工商企业生产模式,是典型的苏联模式,是“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分别把这种模式与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苏联模式,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模式:

  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相同的是产权制度,即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制度,但已经没有了私有制。所以说它是半资本主义的模式;

  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相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没有建立劳权制度。所以说它是半社会主义模式;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生产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或自然人的资产所有者,同时也使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没有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基础,而产权制度确立的却是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却是产权要求。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自相矛盾的生产模式呢?

  原来,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从经济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这些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在劳动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经历一个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才能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在取得暴力革命胜利之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方式上先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而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正是适应这种过渡时期特点的需要产生的。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挪用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是因为国家需要通过整体性的统筹和计划,全面平衡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实现工业化的资金需要,从而能够尽快地实现工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条件。而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制度,恰恰满足了过渡时期的这种客观要求。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苏联或采用苏联模式的国家,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它只是走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状态,走到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

  四,为什么从苏联模式复辟资本主义很容易?

  为什么从苏联模式复辟资本主义很容易?

  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包含了这个问题的回答。

  苏联模式本身是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或者叫过渡经济模式。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它有自相矛盾的特点,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既然它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那它就具有暂时性,不能长久存在;而且就它具有自相矛盾的特点来说,这种模式也不可能长久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实现工业化,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就必须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劳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转变,才能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中,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从实践发展的结果看,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它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苏联人运用这种模式,很快实现了工业化,并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优势,曾经成为与美帝相抗衡超级大国。而我国的工业化的实现,也表明这种模式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短短的二十多年,我国就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效果非常显著。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不能说苏联模式是一种错误模式。

  但是,苏联模式毕竟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它所适应的也只能是过渡经济阶段。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实现了工业化,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就应该把这种模式推进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即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劳权公有制模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必须通过改革,把过渡经济模式推进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

  从已有的实践我们看到,苏联人在改革中并没有能够使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第三阶段一一即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在改革中,苏联人没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向前走,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相适应的劳权制度来取代产权制度,反而是按照产权制度的要求来改变公有制,从而退回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为什么从苏联模式复辟资本主义很容易呢?

  因为苏联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模式。

  第一,这种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长期不能改变,那产权制度的存在就会成为劳动者享受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果的障碍。产权制度确立的是资产者的主体地位,因此,产权制度的存在,使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不到体现;

  第二,公有制企业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者。因此,在劳动者不能当家做主的情况下,公有制企业必然存在主体缺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公有制经济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产权制度保证的是按资分配,因此,产权制度的存在必然会妨碍按劳分配的实现,从而隔断劳动者的收入与公有制企业生产成果分配的联系,这就必然会使劳动者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的责任性,公有制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妨碍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产权制度长期存在,必然会使公有制企业产生诸多弊病,使广大劳动者长期不能感受社会主义公有制应有的好处,从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走资的官员或党内的变节分子就很容易复辟资本主义。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国有国营的、职工拿工资、盈利归国家的”制度,是典型的苏联模式,也是典型的“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毛主席时代没有讲“国有国营”,是公有国营,是1992年14大修改党章,1993年不解人大修改宪法,才改为“国有。”
0条回复
劳动产品在交换中所发生的这种形态变化和“价值”转化,就决定着劳动产品作商品交换时的“盈、亏”,即:劳动产品的“个别价值”越大,作商品交换时越要亏本;劳动产品的“个别价值”越小,作商品交换时更能盈利。西方学者把这种调节叫做“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则称作“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在市场竞争中,为什么人们都要争先发展和利用物质生产力,如从手工生产、到大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并尽量节约人类劳动力呢?目的就在于减少劳动产品的“个别价值”。现行教科书中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或“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些“定义”都是错误的!严格地科学地说来:商品是转化成交换价值的虚拟劳动产品形式(量的形式)。
0条回复
徐生网友,你把你自己的评论都仔细再读一读,认真想一想!!!你的评论基本上是“过家家”,看似认真,其实是“儿戏”。可以说,你始终都没有弄明白“商品”是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成为“商品”的?!这里,告诉你一个马克思没有讲明的问题:每一种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价值”都是由劳动状况决定,是实有“价值”,叫做“个别价值”,如20码麻布的“价值”或1件上衣的“价值”,等等。当不同劳动产品相互交换时,劳动产品的量的形式就转化成为“交换价值”,如麻布20码=上衣1件,等等;这时,“商品”麻布20码和“商品”上衣1件所代表的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不同劳动产品的“个别价值”在交换时客观上形成的“平均数”,是“应有价值”。
0条回复
徐生网友,这里告诉您,我是遵循毛主席提出的要求“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评论和发表见解的,决不是“玩儿戏”!马克思的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刻理解!你仔细想一想:可以说,人类只能生产“劳动产品”,谁都不能生产“商品”,如马克思所说:“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通常所说的“商品生产”,仅仅是一种想要成为“商品”的生产;产品如果不能买卖,不能进行交换,就永远不能作为“商品”对待,如恩格斯所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不过,“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一拿到手,就依然是劳动产品了。记住,人只能使用实体劳动产品,而不能使用交换形式商品。
0条回复
徐生网友,请您踏实一点,应该认真想一想!你所说的“商品”,仅仅是一种传统观念,并不科学。其实,合乎科学地说:所谓“商品”,仅仅是转化成交换价值的虚拟劳动产品形式,即一种观念形态,谁也看不见“商品”!如劳动产品20码麻布和劳动产品1件上衣,在交换中就转化成商品麻布20码=上衣1件,脱离了交换关系,依然是劳动产品20码麻布和劳动产品1件上衣。我们只能看得到劳动产品20码麻布和劳动产品1件上衣,谁也不能看到“商品”(如麻布20码=上衣1件)。通常,你买卖东西时,看一看,捡一捡,都还是劳动产品。只是在计量和付款时才作为“商品”对待,如麻布20码=人民币20元,或上衣1件=人民币20元,等等。你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劳动产品在交换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化!(根源在马克思)
0条回复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能够肯定,马克思的理论中所说的“价值”,就是人类劳动在创造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时必然形成的,“价值”体现着人类劳动把自然物质的有用性转变成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用性的创造功能。当某种劳动产品被人类劳动创造而成时,就必然地作为劳动产品的一种特有属性客观存在了。这是谁都不能否定的。当今,我们应当弄清楚的,就是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成为商品。马克思《资本论》中还没有阐明这个问题。其实,“商品”仅仅是劳动产品相互交换的观念形态,如劳动产品1件上衣(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交换中就转化成商品上衣1件(交换价值);1台电视机(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交换中就转化成商品电视机1台;等等。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0条回复
马克思还说:“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不断由动的形式转为存在形式,由运动形式转为物质形式。一小时终了时纺纱运动就表现为一定量的棉纱,于是一定量的劳动,即一个劳动小时,物化在棉花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纺纱厂做工,而是在煤矿做工,劳动对象就是天然存在的。但是,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一定量的煤,例如一担依然代表一定量被吸收的劳动”(同上,第214,215页。)因此,马克思强调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上,第65,243页。)
0条回复
我们要想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价值”,还必须结合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定和描述。如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经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成品。”(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201-205页)
0条回复
看了徐生网友的评论,更引起了我的重视!在此特提醒众多网友,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存在的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劳动产品”和“商品”进行严格的科学区分。很希望众多网友,一定要记住恩格斯在马克思论述中加入的一段话:“···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见《资本论》第1卷第54页,人民,1975。)”马克思《资本论》开头一句话就是错误的,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同上,第47页。)其实,“商品”仅仅是转化成交换价值的劳动产品物质外壳——即量的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被交换实体则是“劳动产品”,我们决不能混为一谈。
0条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