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你有清晰的概念吗

2024-12-08 17:00:1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头条上有位“一路吉祥”(2023.2.2.13.54)的朋友曾经就社会主义提出了六个问题:

  “谁能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係是什么?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那个阶段?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能实现?”

  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问题。我们所以会在一些问题上争论不休,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公认的、大家都清晰的社会主义概念。

  在这里说的社会主义,当然是指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学说。因此,要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源头上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标志性著作。要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概念理解是关键。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后,因为当时欧洲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其它各种学说相区别,用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名称。直到恩格斯后期,才用科学社会主义来命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因此,《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词来理解。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又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资产阶级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立的社会。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劳动阶级社会。

  那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不是把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讲清楚了呢?

  回答是讲清楚了。

  在《共产党宣言》(1949年版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三部分列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四类社会主义学说:

  一,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1,封建的社会主义;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四,共产主义学说。

  在这里,反动的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相对立的学说,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其主体都不是无产阶级或劳动者,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也是表达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只有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体现工人阶级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又是现实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所以它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实际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消灭旧世界,即消灭剥削阶级及其所有制基础;另一个就是建立新世界,建立劳动阶级的专政及其所有制基础和生产方式。而所要消灭的正是体现资产者利益要求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而所要建立的正是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无产阶级为什么要消灭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呢?

  因为“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一一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一一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由此可见,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社会分化为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两个对立的方面。而由于这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利益要求的区别,从而导致了资产者要保护和发展私有制,而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则是要消灭私有制。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从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既有破,就要有立。那无产阶级在消灭私有制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呢?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对于这里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1974年版本)一书中作过说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两句话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活的劳动”即劳动者只是资产者(老板或股东)追求资产增殖的手段(或工具);

  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生产资料只是扩大、丰富和满足工人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或工具)。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是以物为中心,以财富的增长为中心,以满足少数人利益为中心;而社会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消费需要的满足为中心,以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利益为中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产增殖即是生产资料以资本的形式吸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形成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社会是消费价值的生产(劳动者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即劳动价值化过程)。

  对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那么,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或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哥达纲领批判》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是有更详细的说明的:

  马克思用了很多文字论述了按劳分配企业生产结果--即”集体劳动所得“的分配模式,这就是集体劳动所得=生产资料消耗补偿+各种公共需要项目(含扩大再生产追加)扣除+个人消费品。很显然这一模式与产权模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已经是体现“誰劳动谁所有”的劳动所有权模式,而且其价值构成--即“生产资料消耗价值量+公共需要价值量+个人需要价值量”与产权模式的价值构成也有了本质的区别:在这里,劳动者的劳动要么是满足不同范围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满足个体消费需要,都是必要劳动,再无剩余可言。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生产方式,她不需要也不可能采用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一旦真正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以及对立的劳资关系也就自然消失了,在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将是劳动者相互关系和劳动者不同范围的利益关系。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一旦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消耗首先得到补偿,企业是不会发生亏损的,公有制企业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运行和发展;而且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自然波动,企业也必然会有健全有效的经营机制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

  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它所体现的是“谁劳动,谁所有”、“谁劳动,谁受益”的权利,这与“谁投资,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所有权相对立的一种权利,即劳动所有者的劳动所有权。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地说明了按劳分配权利的性质:他说,“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生产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它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做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做别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开了。”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按劳分配就是劳动所有者的基本权利--即劳动所有权!而体现劳动所有者的劳动所有权,同时也是对资产所有权--即资产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占有权获取劳动成果的权利的否定。这也是邓小平讲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涵义所在。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了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模式,即能够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分为三大部分的:即商品生产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三大部分。《资本论》的第一篇,即“商品和货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从《资本论》第二篇开始到结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而《共产党宣言》及《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证了它的必然性,而且对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主体、权利要求及生产实质与分配过程的内容与顺序的区别,进行了明确说明。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我们可以当作科学社会主义来理解)。

  这两句话,事实上确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那就是要实现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的共产主义,我们可以当作科学社会主义来理解)。

  这两句话,事实上确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涵,不仅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统治,而且要与旧社会进行两个方面的决裂:

  那就是在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决裂的同时,还要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决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点,回顾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发现确实也出现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一劳权公有制模式的实践。

  有一种分配模式,我们一说起来都很熟悉:

  “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一模式是不是与马克思用很多文字说明的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相近呢?是不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

  还有,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按照社员劳动投入量差别的工分分配制度,是不是体现了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模式呢?是不是劳权公有制模式?

  不错,这种模式就是我国的人民公社的生产模式。

  如果我们把生产队模式与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股份制模式做一个比较,那你就立即会发现:

  工分制就是与股份制相对应的劳权企业制度,是比较科学的按劳分配制度。股份制是资产者的合资经营的企业,由于每个人投入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同,因而需要采用股份这种按资分配形式,来反映股东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这种差别。因此,股份制是较为科学的按资分配制度。股份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分配权的要求。因此,股份制就是资产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制度。生产队是劳动者合作劳动的企业,它建立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在管理上它体现了“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管理权的要求,在分配上体现了“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分配权的要求。因此,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股份制企业最后出现的生产成果称为股东权益,那实际也就是剩余价值,因而股份制生产模式即是剩余价值生产模式;工分制的生产队最后出现的生产成果,用于个人分配的叫做消费品或劳动收益,用市场经济的话来讲,叫做消费价值,因而工分制的生产模式,就是消费价值生产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呢?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了解,就是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为社会提供劳动来扩大、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生产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生产方式。

  在这里的社会生产的主体已经是劳动所有者,而不是资产所有者,所要体现的基本权利要求已经是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要实现的生产目的已经是消费价值(消费品),而不再是剩余价值,而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劳动,而不是去奴役他人劳动,主导经济活动的不再是资本(人格化的资产者消灭了),而已经是工本(工人以工不本)。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工本生产方式,而不是什么“资本一般”的生产方式。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那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呢?

  那就是要实现从资产阶级所有制到劳动阶级所有制的所有制的转变,实现从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主体转变;实现从资产所有权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权利转变;实现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资产阶级法权到劳动阶级法权的基本制度转变;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观念转变;实现由资本主导的经济活动到由工本主导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如果你的思想和观念还停留在产权、资本等体现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特征的范畴框架中,如果你连最起码的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权、劳权制度的概念都没有形成,如果你连实现按劳分配需要建立劳权制度常识都不知道,你能说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吗?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得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你连社会主义的概念都不清晰,又谈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