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购,一开始肯定会被内卷式竞争卷出的成堆低价商品所震撼。
这么便宜岂能错过?于是乎,“永远都缺件东西”“门口每天都有包裹”成了生活常态。
这大半年来我也只退过一次货。那个原本沾沾自喜以低价买到的保温壶,第一口水含在嘴里就马上吐掉,满口尽是冲不掉的化学塑料味。这么一吐,也打破了我对低价商品的幻想。那个退掉的保温瓶价格是原装正品的五分之一,品质优劣完全体现在价格上。
虽然没有走到不贵不买的另一个极端,但对低价商品,特别是超低价那种,已产生戒心。一件T恤,十块钱,买不买?后来决定直接跳过这类超低价商品,因为花时间纠结买或不买,时间成本已超过十块钱。
到底是因为消费者收入不高、消费能力不强,电商卖不动商品,才必须恶性竞争降价?还是电商为抢占市场,才竞相压价扩份额?这收入、消费力与抢占市场之间的关系,有时还真像鸡蛋跟鸡,互为因果。
从十块钱不到的居家T恤,到可以开上马路的电动车,内卷式压价恶性竞争,在中国市场无所不在。
电商、企业或餐馆之间的竞争,确实有助提高产品性价比、让利消费者,对主动寻求“消费降级”低收入和超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一大福音。但一旦形成无序价格战,不只扭曲价格作为市场供需机制的指标,也会造成海量偷工减料的劣质产品在市场泛滥。
对经济的直接冲击是,恶性内卷只会造成无利润甚至负利润的无效益投资,卖越多赔越大,就看哪家赔得起。内卷卷不动了,没有利润可图,就卷到海外去,再卷不动,就干脆卷铺盖走人。
对消费者而言,恶性内卷不仅伤害消费体验,也损害利益。吃的穿的,不可能只看中低价,消费者要省钱,更要省心。
本周中国比较重要的新闻是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这之前,中共政治局在星期一(12月9日)召开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媒体都留意到会议提出的两大关键表述: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表述。
会议的表述来得及时。同一天发布的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双双弱于市场预期,在在显示中国经济依然受困于疲弱内需,近期出台振兴经济的效果有限,通缩压力加剧。
扩大国内需求又包含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中美贸易战在特朗普明年1月上台后一触即发,中国外贸势必举步维艰,经济拉动得靠内需顶上。中共政治局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后,消费端很可能是接下来逆周期发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问题来了。中国市场充斥恶性内卷,要如何促进正常消费、提升投资效益?
这又回到内卷、收入和消费力的因果关系。企业之间恶性内卷,一味降价竞争,试图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商品和服务是卖出去了,但利润率却趋零甚至负。
当公司都不挣钱了,员工收入能好吗?钱难赚,几乎是各行各业的哀叹。可支配收入下降,收入预期不稳,消费欲望跟着下降,生产投资也随之减少,这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恶性循环,关键还在于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与消费意愿,特别是在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危机又还没有完全化解的大环境下,更要管理好民众预期。这同时也涉及收入分配机制的个税改革问题,提高个税起征点,可提升民众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更核心的问题是,当社会各领域都在内卷,在“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下不加班不正常,做牛做马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常态,正常人累得难以正常生活时,还会有时间和欲望去正常消费吗?
中国知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就以结婚人数和人口出生数减少对消费造成的影响为例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畸形的,是内卷的。畸形的、内卷的生活怎么会有正常的消费?没有正常的消费哪来的正常的经济运转和发展?”
内卷,据说最早是个社会学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从经济学角度看,意思是 “边际效用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虽然在约40年内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但社会当下普遍内卷、打工族做牛做马的文化,都跟农业社会有几分相似。适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成了文化烙印,并没有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只不过,在小农社会里,农民干体力活儿很累,现代城市人在城里生活,还得忍受精神折腾。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官方倡议的“高质量发展”,就不难理解背后的发展逻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有高质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逐步摆脱内卷式竞争和小农思想。
【文/关公战秦琼,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