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应该属于哲学范畴和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恐怕并不多,很少见到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有些文章虽然涉及到这个问题,比如“补课论”、社会主义搞早了,搞错了等,也属于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但是这些文章明确提出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这个问题与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有关。凡是来参加启航泽东学院学习的同志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问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有人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比如毛主席去世后,我们党内有一种说法,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没有搞清楚,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第二种是有人认为,我们党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和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党和国家就不会改变颜色。第三种是还有一些人看到当今社会的变化,认为这样发展下去,党和国家必然要改变颜色。但是现在谁也无力回天。我认为这三种看法都存在问题,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种看法属于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没有什么客观规律,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第二种看法是以主观认识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在没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时就盲目的自信。第三种看法是没有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利用的。毛主席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并没有完全解决。也就是我们党的理论界并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反而现在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一种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了教条,而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对的,就是因为它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现在我们怎样判断一种思想理论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看这种思想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二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个人理解,有矛盾的普遍性就有矛盾的普遍规律,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有矛盾的特殊规律。所有的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普遍的规律就是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的规律,特殊的规律就是在特殊条件下存在的规律。为什么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条件下的普遍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原因。直到现在谁也不能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错误的。一些人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错了,主要是对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实际上是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结论,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揭示只能是在当时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得出的一些个别结论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扩张,掠夺他国资源,输出本国过剩的产能资本,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垄断资本在本国内部也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条件的改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也有些变化,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想的那样很快灭亡。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都很清楚,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虽然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特殊规律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条件变化,有些个别结论过时了,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总的来说仍然是正确的。正如《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所讲:“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离《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已经过了近二百年,但是至今资本主义社会有些条件还是没有完全改变,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也就没有完全改变,比如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没有改变,因此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也没有完全改变,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也都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还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还会不断在世界制造动乱,制造战争以转移国内矛盾。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没有错,是有人没有搞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犯了错误。
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呢?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现在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和毛主席领导的革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两个决不会”“一个不能跳过”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搞早了,社会主义革命也搞早了,因此我们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两个决不会”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一个不能跳过”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这种观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重新恢复私有制的理论依据。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应该说,只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都非常熟悉,但是也有些人恐怕并不熟悉。由于这些论述与我谈到的话题有关,所以我在这里还是要重述这些经典论述。上面提到的“两个决不会”前面还有一段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这两段话虽然简短,但是内涵却博大精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只能谈个人的几点理解。
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这两句话所概括的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是以此为指导合写了《共产党宣言》。当时马克思年仅三十岁,就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确实很不简单。但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还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写作,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没有完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所以我认为《共产党宣言》所依据的原理主要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进步,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总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第二点是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根源,不消灭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不可能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第三点是过去的一切阶级由于代表旧的生产力,都不可能消灭私有制,即使推翻了原来的统治者,自己掌握了政权,甚至改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社会性质,但是仍然会保留私有制。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有无数革命先烈能够树立坚定的信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认识到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既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不再受剥削压迫,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
那些主张“补资本主义课”的人把唯物史观仅仅理解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原理,似乎可以证明所谓“补课论”等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这个原理来推理,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一个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上层建筑。在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生产力发达的国家,都没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么前苏联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更没有理由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的道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但是这种观点忘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恩格斯的这段话就是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不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上层建筑也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如果只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不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就会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所说“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要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我认为要用辩证唯物论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实践。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受到郝贵生教授在辅导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的启发。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一些人之所以看不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陷入机械唯物论,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看到人的实践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通过人的实践来完成的。而上层建筑形成以后,人们又会利用上层建筑通过实践来改变经济基础。
我们可以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历史,为什么有一些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后来会超过原来经济先进的国家?比如历史上英国超过荷兰、西班牙,美国超过英国,欧洲、日本等国超过中国,根本原因是这些原来经济落后国家产生了先进的思想。而这些先进思想的产生离不开这些国家人们的实践。比如英国工人瓦特在实践中发明了蒸汽机,不仅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同时也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使英国从原来落后国家迅速变为先进国家。美国之所以超过英国也是由于美国人在实践中产生了先进思想。中国为何会落后于日本?就是日本人在实践中产生了明治维新的思想,并通过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而中国人虽然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戊戌变法的思想,但为时已晚,且变法失败。
在改变生产关系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的历史,美国原来是印地安人的国家,原来印地安人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还是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如果按照一些人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印地安人也要先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欧洲人到了这里,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工具,还带来了新的思想,很快就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美国并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按部就班地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先建立了一段带有奴隶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来废除了奴隶制,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
在我们国家的西藏也是这种情况。西藏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非常落后,还是农奴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但是解放军进驻西藏后,在经济基础仍然落后的情况下,凭借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很快就废除了农奴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以西藏也没有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非要按部就班地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在苏联和我们国家并不是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思想理论传入俄国和中国后,俄国和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完全可以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先进思想,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利用无产阶级的政权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看问题才符合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决不会”,“一个不能跳过”。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消极等待。当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党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曾认为在俄国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不能先搞无产阶级革命,而应先搞资本主义,等到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的搞社会主义的条件,再搞无产阶级革命,搞社会主义。但是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在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利用政权去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我们党创立初期,我们党内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等人认为我国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应当先搞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把革命的领导权拱手交给国民党,结果造成国民党对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另一种倾向是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企图简单模仿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大城市以及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阵地战的方式取得革命成功,结果惨遭失败。后来为什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我认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没有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既没有消极等待条件具备,也没有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行动,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地创造条件,比如先建立一支人民军队,并对这支人民军队进行改造。然后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以及在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搞统一战线等等,当这些条件一个一个创造出来之后,中国革命自然就取得了胜利。夺取政权以后,我们国家确实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的充分条件。毛主席为什么要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实际上就是如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完全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利用政权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这也就是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建国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正是通过艰苦奋斗,一点一滴,一步一步为实现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创造条件。正如大庆铁人王进喜所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是这样,大寨也是这样,“两弹一星”也是这样。我们为实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上,还包括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里,比如在思想领域里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阵地,开展学毛著、学雷锋活动,进行斗私批修。还有用大民主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揭露党内和社会上的阴暗面,以及党内的资产阶级分子、腐败分子等,这都是在为实现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要这样做,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这样做既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只有这样做,我们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派。现在有些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却不是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反而在做恢复旧的生产关系、旧的封建思想文化方面的努力,这既损害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是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而动,是拉历史的倒车。他们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
第二个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来认识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和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夺取政权后,为什么不搞资本主义而要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我们知道,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彻底的解放。列宁和毛主席正是根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夺取了政权。夺取政权后,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才搞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搞了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采取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不仅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不再受剥削压迫,而且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比如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由于恶性竞争导致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社会主义实现了企业不破产,工人不失业,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等。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前苏联和我国搞了社会主义之后,都从原来生产比较落后的国家,很快发展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搞侵略的情况下,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我们并不否认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大跃进时期,有人不顾客观条件,大刮“共产风”,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应当看到,任何科学探索、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出现问题,对这些问题只要认真分析研究不难解决。不能以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后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产能过剩(其实也就是生产过剩),大批企业破产倒闭,以及几千万工人下岗失业,还有环境污染,社会两极分化等这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为什么?因为这些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决定的。本来我们已经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揭示,认识到这个问题,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且也取得了成效。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理论界虽然还讲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实际上是以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恢复私有制,否定计划经济生产方式,搞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就必然要恢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但是要分析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我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有原来搞公有制、计划经济打下的基础,也有我们还没有完全改变公有制,有计划进行生产的因素。比如在航天领域、在军工领域,在高铁、移动通信领域等,这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所以我国在这些方面发展的很快,令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非常恐慌。能做到这一点,与我们国内理论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左派与要搞资本主义的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完全否定公有制,否定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也就是完全像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进行生产,由于我们起步晚,基础不如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在上述领域是很难有较快的发展,很难超过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美国要想打压中国就必然要求我国彻底废除公有制、计划经济。我们国内一些被美国收买的所谓经济理论家也在配合美国做这样的理论宣传。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还相当激烈,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如何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会变质,我们国内也出现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倾向?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是上层建筑的变化,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我们中国,都是由于传入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思想理论,并且这个先进思想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所掌握,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上层建筑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样才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改造。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入,改变了前苏联和我们中国的上层建筑,前苏联和我国是不可出现经济基础的改变的。那么由此可以推理,如果我们在上层建筑里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占统治地位,也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经济基础的改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普遍规律还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发展历史阶段并没有达到消灭阶级的程度。马克思在谈到自己的三点新贡献时第一点就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所限,也会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郝贵生教授在两次讲座中也讲的很透彻。
同时我们知道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还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这个特殊规律显然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不可能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那么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呢?对这个问题列宁有非常清醒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阶级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只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不同了。主要表现为:被推翻的资产阶级不甘心失败,还梦想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小生产每日每时都在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旧的习惯势力,旧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还会侵蚀人们的思想等。但由于列宁过早离世,对后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规律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开始也是比较清醒的。因此搞了肃反运动。当然我们也承认,肃反运动存在扩大化的问题。后来前苏共领导人在这方面的探索出现严重错误,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导致前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在我们党内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早在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黃炎培就曾向毛主席提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毛主席当时的回答就是找到了解决周期律的办法,也就是民主。由于毛主席经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要比列宁长,因此毛主席在继承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我认为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比列宁进一步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时间关系这个问题不展开讲。再就是提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会出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特殊规律揭示,是毛主席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特别是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党内会出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问题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提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也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在取得一定权力后会很快出现贪图享乐、追求荣华富贵的现象。毛主席一再告诫全党不要当李自成,实际上也就是担心我们党在夺取政权后有的领导干部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后反腐败的大量事例来看,这确实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特殊规律后,提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是要靠无产阶级,二是要靠暴力革命。毛主席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殊规律,曾尝试多种办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后来决定尝试用文革这种大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尽管文革中出现许多问题,但是在解决党的领导干部蜕化变质的问题上确实取得成效。我们不否认文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很严重,这是在探索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不变质这个世界性难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代价,这就好比在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初期也犯过很多错误,付出很大代价。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些问题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的。如何总结文革中的经验教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问题。在这方面毛主席也进行了一些探讨,比如提出学马列主义理论原著、知青上山下乡、干部走五七道路等。
我们很多人都担心的今后我们党和国家会不会像前苏联那样出现复辟的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悲观的可能。就是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继续否认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样就很难避免像前苏联那样出现复辟。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谈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时写道:“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恩格斯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发展的实践就不成熟,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也不成熟,因此必然影响到理论上的不成熟。即不能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是前苏联出现复辟的重要原因,也是毛主席去世后,改革开放出现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一种就是乐观的看法。因为毛主席已经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毛主席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这就为我们防止出现前苏联那种复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能认真学习毛主席继续革命的理论,认真总结毛主席继续革命的实践,就会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完善毛主席解决历史周期性所采取的大民主的方法。
问题在于,毛主席去世后,出现的情况尽管大多在毛主席预料中,但是也有毛主席所没想到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毛主席去世后,条件发生了变化。条件发生了变化,特殊规律也就必然发生变化。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毛主席的思想与党的新的领导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毛主席在世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搞大民主,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揭露党内社会内的阴暗面。毛主席不在了,党的新的领导人还能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毛主席主张的大民主还能不能搞起来?搞大民主还会不会出现文革中的问题,会不会像前苏联那样一搞民主,党和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有哪些特殊规律?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文/肖征,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
。
社会主义尚未萌芽,尚未建立,甚至,大家都弄不清社会主义,不去弄清社会主义,
哪里有社会主义的的社会。那就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根本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