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百货大楼商城、菜市场、大马路、沿街摊市,甚至蹲茅坑总能听到一个,一种(或一类)熟悉的歌声曲调,我总感到熟悉但又分辨不清他们是否同一首或同一曲;
我的耳朵算得好!
不吹的,年轻时总受到同事和同学们的赞扬,一张碟片或磁带上十几几十首歌曲或乐曲,一曲曲播放,上一曲即将但还没播完,下一曲的调调就能在我脑际出现甚至还能哼出,当然没法全部的,我的许多同事同学就做不到,至少我能胜出他们80%以上,是以受到他们的羡慕。
或曰,道一人你喜欢嘛,经常听所以能,我喜欢的我也能,可我朋友算得多,测来测去,与喜欢与否固然有关,可我感觉与耳朵的灵光与否确实更有关,我对自己的耳朵充满自信!
可面对这个,这种(或这类)调调却再也自信不出来,竟分辨不出他们同一曲还咋的;如果同一曲的话怎么如此迥异的环境都能播放?有时我忍不住,甚至蹲茅坑也会敲敲隔板问:喂!朋友呀,蹲坑还在欣赏!那首曲子叫啥名呀?他也叫不出!
有时我就武断,他们确实就是同一首歌或同一首曲,只不过大商城、菜市场、大马路、沿街摊市不管三七二十一迥异环境都适宜播,有点怪怪的而已;每当此时总能遭到朋友们的呵斥:道一人你别胡说八道,他们是流行歌曲,是不同的歌手演唱的,是不同的歌曲――你别自吹自擂“耳朵”了!
于是我就多留意,多做功课,慢慢回忆,那个,那种(或那类)歌声曲调有点象李玉刚演唱的《贵妃醉酒》,或霍尊演唱的《卷帘珠》之类――有点京剧的味道,但又不算京剧,而是流行歌曲,专业人士介绍说那叫“戏歌”,关键在一个大男人压低嗓子(专业上叫个啥?),唱出来的效果既不象男声也不象女声。
尖声尖气!不象男声不象女声!不过总算传承了一点京剧,也算传统文化的传承吧?关键是我们后生零零后们喜欢着的,别说三道四,回去欣赏你的“耳朵”吧!
微信或手机浏览器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