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理想园地

当毛岸英遇上钢七连,他回来了……

2021-10-01 10:40:35  来源: 子夜呐喊   作者:秦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当化名“刘秘书”的毛岸英,遇上了刚刚浴血奋战完成电台运送任务的“钢七连”,观影已经半程的我更加确信:“他回来了!”

  观影前的种种疑虑(见“牺牲的意义:写在《长津湖》上映之前”)也完全消失了。

  毛岸英是他的儿子,而“钢七连”是他培养和教育出来的战士。影片里,他的儿子在他的战士面前传达上级命令时,没有丝毫的桀骜和架子,竟然谦逊得像一个小学生;在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的两天前,毛岸英牺牲了,是因为要抢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里的一张重要地图……

  电影《长津湖》中的毛岸英形象

  电影《长津湖》的主创人员用艺术的手法,高度还原了真实历史的精魂,以此来驳斥那些宵小之辈对毛主席和毛岸英的污蔑,表达对毛主席最崇高的敬意。

  管虎在《金刚川》片尾字幕对人物名字的处理至今让笔者耿耿于怀,而《金刚川》呈现的价值观更决定了那根本不是一部拍给志愿军英烈的影片。如果要打分,笔者会给《金刚川》打负90分(10分留给电影的纯艺术手法),同时要给电影《长津湖》打90分!

  笔者认为,40多年以来的国产战争影片,大概没有一部能超越它。这个评价会不会过高了?笔者暂时不予争辩,留待大家观影后自行评价吧。影片有没有瑕疵?例如糟糕的桥段、甚至是个别历史细节的硬伤?当然是有的,这也是笔者不给它打满分的原因。但瑕不掩瑜,《长津湖》总体而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毛主席的人民军队建军思想通过影片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毛泽东思想回来了……

  《长津湖》全长176分钟,近三小时的长度在国产影片中是少有的。但与以往观看其他影片不同的是,现场满座的观众,竟然没有一个人窃窃私语、也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场,笔者还偶然注意到周围的几位观众观影过程中还在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三小时时长的《长津湖》具有着史诗般的质感,却几乎没有丝毫的拖沓和慢节奏。影片巧妙地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开头20多分钟关于“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多个镜头的穿插,快速地交代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其实差不多已经讲清楚了“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牺牲”的问题;而后面紧张的节奏和细致的刻画,又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惊心动魄和残酷。

  影片既有对七连全体战士英雄群像的展现——每一位战士只是整体的一颗螺丝钉,而每一颗螺丝钉却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是对“官兵平等”的人民战争在其中一个方面的呈现;影片又有对个体人物故事的交代以及性格的刻画,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吴京饰演的七连连长伍千里

  我是第七穿插连,第一百三十五名战士,梅生

  第二百二十一名战士,余从戎

  第二百八十名,平河

  第十七名战士,雷睢生

  第一百六十二,伍千里

  ……

  在伍万里的入连仪式上,当一名名战士报出自己编号的时候,编剧兰晓龙笔下的那个我们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所熟知的“钢七连”又回来了(具体关系见笔者的前一篇文章“牺牲的意义:写在《长津湖》上映之前”),而且是“钢七连”最初的样子——第七穿插连。

  同时回来的还有段奕宏饰演的已经升任三营营长的七连老连长,这是笔者在观影前还不知道的。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段奕宏饰演团长龙文章(死啦死啦);在《士兵突击》中,段奕宏饰演特种兵A大队队长袁朗;而在这部影片中段奕宏还是一如既往地神勇,而且是有勇有谋,是钢七连全体战斗英雄的一个典型代表。

  段奕宏饰演的七连老连长

  据说编剧兰晓龙是把《长津湖》当作《士兵突击》的前传来塑造,最初写给《长津湖》的剧本竟多达13万字,最后被改到6万字。观影之前,笔者还担心监制和几位导演在正片里把兰晓龙的原稿改得面目全非、“完美”地避开兰晓龙;观影之后,笔者要说,这个担心多余了,《长津湖》的“兰晓龙值”起码在七八十以上。

  这部电影里战士们相互之间的称呼是“同志”而不是“兄弟”;连里是有指导员的。在伍万里的入连仪式上,连长伍千里和指导员梅生带领着老战士,用类似话剧对白的方式,一起教育新战士;而话剧对白的艺术手法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革命的“大道理”在对白中一一托出,没有丝毫的突兀和违和,反而透着庄重和神圣、深入人心。毛主席的人民军队建军思想被兰晓龙用艺术的手法生动、活泼地呈现了出来,在编剧群体中,能用“低级黑”呈现“高级红”的,怕也只有兰晓龙了。

  作为一部现代电影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全IMAX拍摄的《长津湖》在视听体验上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时代的很多老电影固然在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是今天的电影人难以企及的,但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新中国,毕竟还没有成熟的现代电影工业。这是电影《长津湖》放在今天拍摄的优势。

  徐克是一位能够娴熟运用现代电影工业的导演,不过他擅长拍摄的“孤胆英雄”的形象,无法把握革命的内核;恰恰是编剧兰晓龙提供了这样的内核。最终,一部成功展现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电影《长津湖》,就这样呈现给了我们。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兰晓龙编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感的细腻。电影《长津湖》为我们呈现了三种情感:亲情、战友情、阶级情。

  亲情,是指导员梅生对女儿的思念;是连长伍千里对父母的担当;是弟弟伍万里入伍问题上,伍万里在兄弟情和“大义”之间的纠结……

  梅生拿起女儿的照片

  战友情,不仅仅是可以把后背放心地留给自己的战友,更是拿自己的后背替战友挡住了敌人射过来的子弹;是胡军饰演的七连炮排排长雷公为了全体战士的安全孤身开着汽车引开敌人的轰炸机群……

  倒在血泊中的雷公

  而以上两种情感最后都统一到了“阶级情”上面,这也是“为什么要打仗”的原因:毛主席说,“唇亡齿寒”、“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要为新中国赢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说,“共产党和毛主席刚刚给家乡的乡亲分了土地,美帝国主义就要来夺回去……”;连指导员梅生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雷公牺牲前没有哼完的“沂蒙山小调”,仿佛将我们又拉回了百万人民自发担任支前民工支援解放军的场景,让今人找回了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然而,“打仗总要死人的”,“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毛主席如是说。

  在七连运送电台途中炸毁敌人通信塔的遭遇战以及后面正式的长津湖战役中,影片为我们展现的“钢七连”,不仅仅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更是有着聪慧灵活、配合得当的战术战略思想,毛主席的游击战、运动战思想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志愿军采用的“三三制”战斗小组的细节也在电影中被很认真地反映了出来——这就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军士兵口中的“神仙一样的军队”。

  然而,即便战术、战略方法再巧妙,在中美双方悬殊的武器装备差距面前,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神仙一样的军队”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重的牺牲。

  影片里,七连从连长、排长到普通战士,总是为了战友的生命,抢先牺牲自己,上任连长伍百里如此,炮排排长雷公如此,每一个战士都是如此;而作为尖刀一样第七穿插连,为了整个部队减少牺牲和伤亡,他们付出的牺牲也是最大的。

  这样的“钢七连”,其实就是毛主席创立的整个人民军队的缩影,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战友的安全总是冲锋在前,他们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中最勇敢、最优秀、最无私的代表!

  观影结束,笔者拖着沉重的步伐从放映厅走出来的时候,一同观影的妻子问我,“伍千里他们都还活着吧?”我强忍住了泪水,久久说不出话,半晌之后才哽咽着回答:“他们都牺牲了……”

  是的,兰晓龙曾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交代过,“会唱(钢七连连歌)的先辈在一次战斗中全部牺牲了……”

  影片的最后,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牺牲的悲情”,甚至没有直接点明七连战士们最后的结局,只是在一段很短的镜头里借着美军指挥官向“冰雕连”的敬礼,来表达我们对牺牲英雄们最深沉的敬意。

  影片结尾的这种隐晦、留白的处理方式,笔者是高度赞同的。长津湖战役毫无疑问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将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前面将近三小时的观影,观众其实已经能够感受到英雄们牺牲的悲壮,过度地去渲染牺牲的悲情,反而遮蔽了胜利的伟大意义、掩盖了牺牲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长津湖》的原因。

  三小时的观影,笔者完全沉浸在了其中。烈士的鲜血、烈士的精神让笔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让笔者灵魂深处的那些自私、卑微、怯懦都无处躲藏……

  就用毛主席的那句话结尾吧: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