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理想园地

志愿军是怎样破解最危险敌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的?

2022-04-27 11:51:55  来源: 微信公众号“党史博采 ”   作者:李洋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51年1月25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了,与前三次战役不同的是,这次美军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打法,迫使志愿军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入防御战,这是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极大考验,毛主席说前三次战役考验的是我们能不能打,第四次战役则考验的是我们能不能守得住。

  一、对前三次战役的简单总结

  抗美援朝战争的前三次战役中,我军第一次是遭遇战和追击战的结合,第二次是运动防御战,第三次战役是突然发起的大规模运动战。

  经过这样三场大规模的战役,志愿军基本稳住了朝鲜半岛的局势,让“联合国军”企图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变为了不可能,但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在战争中了解了敌人的战术特点,而敌人也对我们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就让接下来的仗变得很有意思了。

  二、“礼拜攻势”与“磁性战术”

  第三次战役失败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气急败坏,公然宣称要向中国内陆投放核武器,白宫方面随即将他解职,宣布由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替他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的怪癖:喜欢随身携带手雷。

  李奇微不像麦克阿瑟那样冲动,他上任伊始就开始研究志愿军的打法、特点、人员构成和组织机构等问题,在作战室里熬了几个通宵后,他向手下宣布:我已经找到了打败中国军队的办法。

  与此同时,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也看出了部队的问题,双方指挥员开始了一场意志和军事素养的比拼。

  邓华将军担心的主要是三点:

  (一)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过长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补给,没有食物和弹药运送到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经过三次战役,志愿军已经从鸭绿江打到三七线附近,在没有空军护航的情况下,运送补给的汽车要顶着美军飞机的轰炸走几百公里才能把物资运到前线,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卡车都被炸毁了,大量物资运送不到前线;

  (二)志愿军没有制空权

  志愿军空军力量比较弱小,即使在苏联教官的突击培训下,每位飞行员也只有20多个小时的飞行时间。

  尽管如此,空军指战员们的参战热情还是非常高,但军委考虑到飞行员是国家的宝贝,多次拒绝了他们的参战请求,要求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本领,争取在将来一鸣惊人。

  相比之下,美军飞行员大多经历过二战,其中不乏获得过各类勋章的王牌飞行员,他们的飞行时间普遍都在五百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上千小时。

  (三)志愿军擅长打运动战,但后勤能力不太行

  在召开作战会议时,邓华给各部队,特别是新入朝的部队反复讲:美军和我们过去打的日军、蒋军不一样,他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很依赖火炮、空中优势和公路交通网。

  而我军则擅长打大穿插、大包围的运动战,可现在敌情、我情、地理特点都不允许我们打这种仗,所以大家要群策群力,想新的办法对付敌人!

  ◆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将军。

  邓华在思考,李奇微同样在思考,他将打败中国军队的办法总结为“磁性战术”。

  什么叫磁性战术呢?

  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磁铁”在前面跑,吸引着后面的“铁块”跟着跑。

  那大家就明白了,“磁铁”就是美军,“铁块”就是志愿军。

  李奇微通过精密计算和翻看大量的情报后得出一个结论:

  志愿军缺乏运载工具,打仗只能靠走路,他们的行军极限是每夜35里,以志愿军的后勤运送能力,前线部队最多能够携带7天左右的粮食,再多就不行了。这是结合志愿军的后勤线长度、汽油和卡车数量计算出来的,李奇微将这种“打七天必须休整”的攻势称为“礼拜攻势”。

  李奇微要求美军各部队充分发挥火力猛、汽车多的优势:

  首先,在被中国军队追击后不要忙着交火,而是要假装逃跑,利用我们的机动优势,吸引中国军队追着我们跑,因为他们有打追击战的惯性思维。我们有汽车,他们只有两条腿,时间久了我们的优势就会显露出来;

  ◆跟随坦克开进的美军士兵。

  其次,中国军队发动的是“礼拜攻势”,他们一次极限作战能跑240多里,等到他们筋疲力尽了,我们就把汽车停下来,然后就地组织反击,此时又饿又累的中国军队一定会后撤,他们的通讯设施落后,各部队协同配合做的不好,一旦后撤就会陷入混乱,到时候我们的坦克、飞机、火炮一起出动,就可以获得胜利。

  三、志愿军针锋相对,寻求“磁性战术”破解方法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磁性战术”的思想指导下,美军摆脱了此前“依托公路和炮火闷头冲锋”的思维定势,转而开始向我军学习,玩起了诱敌深入和大规模穿插。

  战役一开始,美军主力部队没怎么攻击就后撤了,志愿军的部分指战员很开心,认为这是美军即将崩盘的前兆,而邓华心中却很不安:美军在拥有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一触即溃了?怎么和我们的一线部队刚交上火,就迫不及待地往后撤,这玩的什么把戏?

  不久后邓华就明白了:敌人这是佯装败退,然后利用后勤补给、火炮和空中优势对我军进行就地反击,我军在后撤过程中很可能被敌人“粘住”,一旦这样,部队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邓华将军没听过“磁性战术”这个词,但他知道这种打法是针对志愿军的弱点“量身定做”的,他明白了李奇微是一个比麦克阿瑟狡猾的多的对手!

  遗憾的是此时志愿军空军还没有投入战斗,地面部队的后勤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军无法从根本上破解“磁性战术”,只能就地组织防御,反击进犯的美军,这也让第四次战役演变为了阵地防御战,而这恰恰是我军不太擅长的。

  ◆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的50军。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中朝联军共歼灭敌军7.8万人,而自身伤亡也达到了4.2万,特别是在汉江南岸的第50军和38军,在阵地上与“联合国军”对峙长达50多天,付出了巨大牺牲。

  那么“磁性战术”就真的没有办法破解了吗?

  当然不是。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邓华在一次高干会议上做了题为《论朝鲜战争之持久战》的报告,报告指出:

  “根据战场形势,今后大踏步进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将大大减少,死守一地和攻击敌军坚固阵地也很不容易。因此,今后作战方式将是一种运动防御和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也就是积极防御和短促突击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此后,邓华又在大量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过去我军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全军上下普遍认为阵地战仅仅是一种过渡和辅助的打法,这一思维已经形成定势,而抗美援朝战争的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对付美军,阵地防御战是最好的选择。

  邓华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战略思维,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战场态势。

  ◆被我军俘虏的美国坦克兵。

  志愿军在思想上开始重视阵地防御战,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术层面的各种准备,邓华要求各部队做好两件事:

  一是修建反坦克火力网,防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粘住我后撤部队;

  二是将阵地上的地道、战壕、交通沟连成片,构成纵深防御体系,以抵御美军猛烈的炮火。

  此外,在具体的战术打法上邓华还强调:要实行积极的阵地防御,要将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打小规模攻坚战,一次歼灭美军一个连到一个营,用“零敲牛皮糖”战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达到粉碎“磁性战术”的目的。

  根据这些斗争实践,邓华写了《调整部署 , 加强纵深工事》《关于积极防御作战的若干战术问题》等文章,详细论述了积极防御思想下该如何作战的问题,将应对“磁性战术”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四、彻底粉碎“磁性战术”

  为了贯彻邓华的指示,志愿军各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坑道作业,将交通沟、堑壕和防空洞连起来,在阵地前沿构筑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坑道,在有些地区甚至挖空了山,形成了洞连洞、洞套洞的“地下长城”。

  美军的炮弹打出来是一条抛物线,而抛物线有一定的曲率,聪明的志愿军战士们将山体挖空,将防御阵地设置在正斜面和山顶棱线处,而将生活区设在反斜面,这样既能与敌人斗争,又能长期在山洞中生活。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

  在两个多月的夏季防御作战中,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向我19兵团驻守的老秃山等阵地发射了780多万发炮弹,但我军指战员坚守坑道,在防御中依托坑道和交通壕,在进攻中采取“零敲牛皮糖”战术,一次性歼灭美军一个连到一个营。

  美军无法用火炮摧毁我军阵地,又要时刻担心志愿军神枪手的夜袭,坦克还时不时陷入壕沟无法前进,这样一来,用火炮和坦克“粘住”志愿军的想法宣告失败;

  此外,在空军、工程兵、铁道兵等多兵种的联合努力下,志愿军各级指战员在炮火中建立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敌军对我后勤补给线发起的“绞杀战”也宣告失败。

  ◆我方阵地示意图。

  无法用火炮“粘住”志愿军,也无法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至此,李奇微引以为豪的“磁性战术”彻底失败!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邓华将军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特别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成为了我军杰出的阵地防御战专家。

  ◆志愿军三任司令员合影:陈赓、彭德怀、邓华(右)。

  此外,邓华还在抗美援朝的间隙写了大量的总结性文章,如《对美敌作战的初步经验》《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关于积极防御作战的若干战术问题》等,可以说他是一位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好的军事专家,只是他的光芒被彭老总掩盖了不少,或许邓华将军对这场战争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