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人物》杂志:如果不作为,他就不是薄熙来!

2012-12-06 10:58:45  来源: 环球视野   作者:《人物》杂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人物> 2011年第03期
 
  2007年仲秋,中央决定58岁的原国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赴重庆当书记。其时距重庆直辖整10年。此后的1000多个日子里,这个面积相当于5个北京、12个上海、80个香港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巨变的背后深深烙着薄熙来的个人色彩。
 
“长江芝加哥”
 
    薄熙来,或许是当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最富有个性、最不惧挑战的一位了。
 
    晋人。与共和国同龄。出生于政治世家,却全无和光同尘之气。相反,他从不讳言自己崇拜毛泽东,能整段整篇背诵毛的诗文。1980年代毕业于北大,视野宏阔,思维敏捷。
 
    薄熙来的政治生涯自辽宁起步,历任市委书记、省长、国家商务部长。掌渝治渝,恐怕是他从政以来遇到的最棘手的挑战。
 
    薄熙来在重庆的“新政”,几乎涉及重庆政治、经济等所有方面。简而言之是祛邪、扶正、抓建设、重民生。短短3年,重庆“旧貌变新颜”。
 
    “曾经,我觉得重庆像香港,现在发现它更像坐落于两江之畔的芝加哥。”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说。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干脆把重庆叫做“长江芝加哥”。《福布斯》更把重庆推上了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亚军的宝座。
 
    《亚洲周刊》资深记者纪硕鸣,最早提出“重庆模式”。他说:“重庆在城市发展中的实践,给亚洲,甚至是世界各国都提供了经验。”
 
    重庆连年保持GDP双位数增长。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经济整体下滑,重庆仍然脱颖而出。2008年重庆市GDP比上年增长14.3%,达到50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为上年的2.5倍,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市委党校苏伟教授指出,薄熙来主政重庆后形成的“重庆模式”的实质和核心,是重塑重庆共产党组织的灵魂,重树重庆共产党干部的形象,重建重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重拾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与信心。
 
    也有人质疑“重庆模式”是薄熙来个人专制的产物,遮蔽了民主与法制。平心而论,“重庆模式”确实带有薄熙来个人的深刻烙印和色彩。但杨鲁军认为,作为“新政”的主导者,对地方的父母官而言,这是不可能回避的。
 
    重庆打黑,深得民心
 
    打黑,是薄熙来履新的一步奇招。“新政”为何要从打黑入手?他以中医作比,说“打黑就是祛邪,唱红就是扶正。只有扶正祛邪,一个城市才能精神振奋,精神饱满。”.
 
    他亲自点将,把素有“东北虎的铁掌”、“王青天”之称的辽宁省锦州市前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空降到重庆。
 
    王立军到任才20天,便放了“第一把火”,开展了历年来出拳最重的“夏季社会综合治安整治行动”,破获刑事案件32771起,逮捕近万名涉案分子……截至 2009年8月17日,包括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等50多名贪官落马,落入法网的涉黑成员达1500余人,黎强、陈明亮等在本地有头有脸的亿万富翁被逮捕,涉案的还有数十名警方人员。
 
    对于轰轰烈烈的打黑,社会上也有议论。有人认为薄熙来在重庆的施政还是那种落后的“青天的故事”,“重庆模式”就是“青天模式”。
 
    薄熙来潇洒应对反对意见,他说:“有些人埋怨我们‘左’,其实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一些人品头论足、七嘴八舌,总会有《愚公移山》中‘智叟’式的人物,自己不干事,对人民群众拥护的事,又酸溜溜地说三道四,东拉西扯。如果有道理,我们就听;如果是歪道理,我们就不能听。党和政府必须头脑清醒,坚定不移地把打黑除恶进行到底。”
 
   唱读讲传:精神的“维生素”
 
    如果“打黑除恶”是大扫除,是把坏东西丢出去;那么“唱读讲传”就是树新风,要把好东西请进来
 
    薄熙来的下一招就是在重庆全市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这是一整套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方针,在薄熙来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薄熙来亲自策划《读点经典》丛书的编辑出版,还为丛书写序。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有人把重庆的“唱读讲传”视作“左”的东西,甚至提醒人们要警惕“文革还魂”。薄熙来说,有的人附庸风雅,觉得自己比较洋气,比较时髦,对革命文化嗤之以鼻。我们搞“唱读讲传”,他却在旁边评头品足,不屑一顾。
 
    薄熙来更提出,要理直气壮地讲“为人民服务”,理直气壮地“唱红打黑”。薄说:“我们党成立之初,没有任何资本,更没钱‘发奖金’,但有先进的思想,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如果GDP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还要我们共产党干什么?”
 
   一周村支书,胜读十年书
 
    薄熙来常对身边的干部说:“干部干活是勤政,干净是廉政。只有勤政,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只有廉政,干部才能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享有威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薄熙来把20万干部“赶下去”大下访、大走访,“进村、进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重庆市万盛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晓云说,石林镇百花村老党员郑明先见到他,拉着他的手说,“我入党44年,今天终于见到了组织部长。”这种纯朴的话语让他又感动又惭愧。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刘战走访的黔江区鱼滩村,山路崎岖不平,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这样的路,他走了7天,但一想到当地干部群众70天、700天、7000天,甚至一辈子都走在这样的路上,才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艰辛,“真是一周村支书,胜读十年书。”
 
    薄熙来说,“现在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水平越来越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现在有不少‘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如果党员干部不下去,不了解实情,就谈不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党性修养也会退化。”
 
    出租车“停运”事件
 
    薄熙来治理重庆期间,遭遇了出租车“停运”事件。
 
    2008年11月,重庆主城区出租车司机因为“份钱过高、加气难、黑车屡禁不止”等原因,集体停运。
 
    停运两天后的11月5日晚22时,薄熙来要与出租车司机对话的消息,在新华网和重庆华龙网上刊登出来。
 
    参与座谈的除司机代表、市民代表,政府方面有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副市长凌明月和刘学普,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都是出租车司机平时难以一见的重量级官员。
 
    座谈的气氛很平和,没有争吵。
 
    司机们讲述了黑车问题、加汽难问题、罚款问题、份钱问题,甚至包括公路边公厕过少的问题。薄熙来以诚恳的姿态听着这些发言,偶尔打断问一下详情。
 
    在谈到加气难时,一名加气站的负责人辩解说,加气站的数量基本能满足,在油价涨得这么厉害的情况下,能够享受低价天然气,这是政府做的一件好事情。
 
    薄熙来打断他说,“你就讲到这儿可以了,今天我主要是听司机们讲。你不要讲了。”
 
    薄熙来以当地政府最高官员身份,跟出租车停运事件各方主体进行坦诚对话,此举为当地市民所赞赏。“政府对这一危机的处置,为转型社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建立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树立了一个典范。”有学者如此评价。
 
    “五个重庆”
 
    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通过了“五个重庆”的发展战略,薄熙来承诺将为重庆百姓带来一个“宜居、畅通、平安、森林、健康”的新重庆。
 
    按薄熙来的说法,“宜居重庆就是让百姓住得舒服,而且买得起房”、“畅通重庆就要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就是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森林重庆就是让老百姓多吸氧”、“健康重庆就是让孩子长得壮、老人长寿、全民活得健康。”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崔之元教授把重庆的探索、重庆的经验概括为“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携手并进”。他认为,重庆正在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让共产党领导创造的GDP不再变成黑灰色的实践。
 
    在不少场合,薄熙来都引用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来解读重庆,他说,重庆有江是“江城”,重庆有山又是“山城”,毛主席的诗句寓意的似乎就是重庆。
 
    薄熙来的卓尔不群,正是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随波逐流,不附炎趋势,择善固执,敢做敢为。他对下属和自己的要求就是著名的“三干论”:干事、干成事、自己干净。
 
    杨鲁军评论说,薄未必不懂那些“官场秘籍”、“升官诀窍”,只是他不屑。薄也不可能不懂“无为而治”,和稀泥,不得罪人,做“好好先生”,但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山城当初的严峻态势和山城人民的殷殷期盼,注定了薄不可能无为、不作为……
 
    不作为向来不是薄熙来的性格!薄熙来“新政”也罢,“重庆模式”也罢,统统与“不作为”绝缘。如果不作为,他就不是薄熙来!

摘自《人物》 2011年第03期
 
 
相关链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