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走了,一位独立的思想者停止了思想。做为党内一位重要的理论家,他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说他是“独立的思想者”,并不是说他没有团体意识,没有党性,只有个性。也不是说,他有意标新立异,非要独树一帜。在这里,所谓的“独立”,是指他的思想,他的政见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的,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看风使舵,不是随风倒。做为一个思想者、这是最可宝贵的品格,笔者因此向他致敬。
专题:【送别革命前辈邓力群】
在党内,邓力群以肩膀硬、敢担当闻名。早年,在新疆工作时,他曾主动为王震同志揽过,接受组织处分。文革期间,在举国揭批刘少奇的浪潮中,他做为刘少奇的秘书,却拒不揭批。因此被下放劳动。1975年,他按照邓小平的授意,组织完成了一篇大文章:《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后来,在批邓时,四人帮将此文定为邓小平反对文革的“宣言书”。并追查其来龙去脉、兴师问罪。这时邓力群主动承担全部责任。一不上推,二不下卸。知情者无不佩服他的政治勇气。当时,在四人帮的政治高压下,邓小平身边的人纷纷“倒戈”,全国只有“一个半人”顶住了(邓小平语),其中,那“一个”人,就是邓力群。由此可见他非凡的政治骨气绝非一般人可比。可以说,没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是根本做不到的。邓小平复出后,最早向“二个凡是”开火的又是邓力群。(邓小平语)就此而言应该说邓力群是思想解放的先锋,而绝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
有人说邓力群有野心。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首先,所谓“有野心”本来就是个“莫须有”的罪名,很难成立。其次,谁见过多次奋不顾身往“火坑”里跳的野心家?
接下来,由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邓力群“不爽”,他对党和国家的前途表示担忧。由此,他的思想和政见与改革大潮渐行渐远,被人称为 “左王”。在许多人看来,他的观点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是“螳臂挡车”,自取灭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自己的思想和信仰。我们且不说他的政见是否合乎时宜,是否正确,单从他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讲真话的勇气来看,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思想是思想者的家园。没有思想的人,人云亦云的人,见风使舵的人,不配谈“思想”二字。
邓力群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因为他有思想,他敢于表白自己的思想,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
对于许多人来说,“思想”是用来表态的,是用来“紧跟”的,是用来取得信任和重用的。而在邓力群看来,思想是信仰的表现,是神圣的,不可玷污的,更是不能出卖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于站在革命派或改革派的立场,对有异议的人持批判态度。甚至必欲灭之而后快。可是最近笔者偶读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却有一些新的想法。他说:“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
读过这段话,好像一瞬间就对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体验到一种恢弘的气度和超越的快感,这位杜兰特先生不以一时之保守或激进论英雄,而是把二者互相“撞击”产生的思想“火花”,看作是照亮历史进程的时代之光,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不管是改革的观点,还是保守的观点,从社会发展这个大尺度来看,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受到尊重。
更何况就邓力群来说,他当年所坚持的一些东西,如:党性、信仰等等,现在看越发显示其价值。他当年所担忧的一些现象,如:干部腐败,两极分化等等,现在看,竟多有应验。因此,对于他的一些政见和观点,我们有认真研究的必要。目的就是要让改革的“长青树”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要根须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