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王伦沟乡(现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喇嘛沟村,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赵尚志回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先后担任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他率领数万将士奋战在白山黑水间,威震东北,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无奈哀叹。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34岁。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就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赵尚志牺牲以后,当时重庆国民党中央社曾以“一门忠义,气节可风”为题,宣传赵尚志家的抗日事迹。赵尚志一家的抗日事迹在当时已为人所知。1995年,赵尚志的战友、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同志曾满怀深情地为《红山文化·赵尚志专刊》亲笔题词:“满门革命,赵家光荣”。2006 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也称赞“赵家是伟大的家庭,一门忠烈”。不仅如此,赵尚志的后人,以其外甥李龙等为代表,仍然坚守、传承赵家的良好家风。
赵尚志的父母
赵尚志的父亲赵振铎(1872--1958),字子馥,系清末秀才、爱国志士;母亲张效乾,相夫教子,深明大义。他们共育有子女11人,赵尚志是他们的第三子。
清朝末年,赵振铎追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自己的家乡热河呼吁变法,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在辽西地区搞民主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在自家带头反对女人裹脚,引领社会新风尚。民国初年,他曾担任朝阳县副议长,是辽西地区民主革命的先锋之一。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以后,他弃官回乡,创办清乡会,并任会长,得到民众广泛响应,一时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情景,赵子馥也因此威名远扬。
民国时期,赵子馥还带领乡民反对苛捐杂税,遭到官府的镇压和缉捕,家中的房屋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家人逃跑,最后一家来到哈尔滨谋生。赵尚志就是在哈尔滨许公中学上学时接触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赴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赵尚志的革命行动,得到其父母的大力支持。在赵尚志的影响下,赵家也成为革命的据点。“九一八事变”以后,赵子馥经常以“国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支持自己的子女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奔赴前线,报效祖国。
1942年12月,在赵尚志为国捐躯以后,赵子馥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没有落泪,平静地对家人说:“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上‘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气节可风!
二哥赵尚朴
就在赵尚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与日寇英勇作战之时,他的二哥赵尚朴则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赵尚朴(1906-1989),年轻时在哈尔滨当过车夫、杂役,后入中东铁路传习所学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毕业后在哈尔滨机务段工作。1932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团市委组织部长。“卢沟桥事变”后,他服从组织派遣,参加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抗日挺进军,在绥远前线与日军进行战斗。1938年,赵尚朴赴延安,后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历任晋西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太原市工委委员兼北区工委书记等职。抗战胜利以后,赵尚朴回到哈尔滨市工作,历任中共太平区委书记、哈尔滨电车厂政委兼厂长等职。建国后,他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纪委书记、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七届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职。
赵尚朴不仅在战争年代与赵尚志一样,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积极投身革命运动,而且对宣传赵尚志的革命精神以及赵尚志的平反,都有过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尚朴在回到东北工作后,他还特意去寻找赵尚志遇难的地方(梧桐河金矿,后来确认为李家菜园子),在当地用白桦树削了个尖,定了个杆子,写下了“赵尚志遇难地”这几个字,作为标记。据李龙先生回忆,赵尚朴还带他去许公中学,赵尚志曾在那里读过书、参加革命,又在那里被关押过。李龙先生后来致力于东北抗联历史的研究,也与赵尚朴有很大关系。李龙从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齐齐哈尔的中学当老师。他想了解三舅赵尚志的革命事迹,就去找二舅赵尚朴。正是二舅赵尚朴的教诲,使他确立了研究赵尚志与东北抗联历史的目标、方法与立场。
四妹赵尚英
赵尚英(1910-1980)是赵尚志的四妹。在赵尚英上面,还有尚贞、尚贤、尚清三个姐姐。赵尚英高小毕业以后,父亲让她考医校,毕业后在哈尔滨市立医院当护士。1930年,她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系学习。学习期间,她与丈夫冷波(原名李树柏)等人顶住压力,在校内办起了针砭时弊的壁报。1931年到1937年,在其兄赵尚志的影响下,她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之中,参加了“左联”,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地从事进步电影与戏剧活动,曾与著名导演袁牧之、陈波儿等合拍了进步电影《桃李劫》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她与丈夫冷波一起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出队,到镇江、南京、徐州、济南等地进行抗日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祖国的吼声》等剧目。后来,他们参加了赵寿山领导的抗日部队。1939年,赵寿山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中条山大战”(日本人称“中原大战”),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与日军展开的唯一的大规模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赵尚英与丈夫冷波组织了“血花剧团”,在前线为抗日将士演出,冷波是团长,赵尚英为剧务主任。他们还带着一群战地孤儿组织的“儿童剧团”,在战地服务演出。其中,冷波根据战地采访、编剧并在战地演出的四幕剧《死守中条山》,至今仍被誉为抗战时期的经典剧目。
赵尚英与冷波在抗战胜利以后,于1947年从西安回东北。原来准备回哈尔滨,到沈阳以后,由于当时正进行辽沈战役,围困长春,铁路不通,他们就留在沈阳,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团体。东北解放后,他们又参加了接收工作。他们还毅然放弃了去台湾的机会,先后在东北文教队、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从事文艺工作,冷波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实际负责人,赵尚英是演员队副队长。1953年,赵尚英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见到了金日成。她演出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获1953年东北地区文艺汇演优秀表演奖,并拍成电影《前进、前进、再前进》,获1956年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赵尚英曾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冷波当选为两届沈阳市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赵尚英与冷波均受到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四弟赵尚武
赵尚志的四弟赵尚武,1920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他也是赵尚志最小的弟弟,性格直爽,富有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与强烈的爱国之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赵尚武当时在北平(北京)嵩云中学(现五十一中前身)读书。一次,他从学校参加了一个集会回到家里,书包还没放下,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高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到动情处,还失声痛哭。他向父母表示,国难当头,想要从军,奔赴前线,参加战斗。当时,他是父母身边唯一的儿子。父母已经年迈,但是,他们深明大义,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支持他去参军。这样,赵尚武在天津含泪与父母告别,毅然走上了抗日前线。
离开天津,赵尚武来到山西太原,见到了八路军总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经彭雪枫介绍,他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时,这个服务团从延安过来,在这里宣传抗日救国。这样,年仅17岁的赵尚武便成为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一员,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西北战地服务团是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的,归八路军总部领导,主要在太行山一带活动。聪明好学的赵尚武,很快在服务团展露出其过人的艺术才华。1938年春节联欢活动中,当朱德总司令得知他是抗联将领赵尚志的亲弟弟时,握住赵尚武的手,亲切地鼓励他:“好哇,将来打回老家去喽!”
1938年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奉命来到西安,开展以统一战线为主旨的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在这里,他遇见了已分别9年的姐姐赵尚英。在西安时期,赵尚武与战友们一起,演出了抗日题材的话剧《突击》与京剧《白山黑水》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一大批爱国青年毅然奔向延安,参加了革命。1938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纪念建党17周年晚会上,赵尚武和战友们还向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汇报演出,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开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演出。在西北战地服务团,赵尚武多才多艺,不仅参加演出,还创作词曲,撰写了《识简谱理论初步》等文章。为了宣传抗日,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奔走在抗日前线。
1942年12月2日,在西北战地服务团转移至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畔坡山村时,赵尚武为救护战友的孩子,被追击的日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七妹赵尚文
赵尚文是赵尚志最小的妹妹,1921年出生于哈尔滨,并在那里上学读书。赵尚志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时,赵家经常成为秘密联络地点。每当赵尚志在家中有重要活动,赵尚文就在外面站岗放哨。有时候,为了掩护,赵尚志还带着小妹尚文到一些地方从事革命活动。1935 年,为躲避日寇迫害,赵尚文随父母来到北平,在教会办的从慈小学读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赵尚文随家人辗转到天津,在英租界山东公学读书。不久,她随家人来到香港、贵阳、重庆等地。在重庆期间,她就读于中华职业商社。1939年,她来到西安,与姐姐赵尚英一家在一起。1943年,经人介绍,赵尚文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陕西宝鸡,在十里堡小学教书。抗战胜利后,考虑到父母年纪已大,她辞去工作,经苏州、沈阳等地,最后回到哈尔滨。
建国以后,赵尚文先在哈尔滨铁路一小任教员,1951年转至哈尔滨铁路二小,直到1978年退休。在教育岗位上,她坚持工作30余年,兢兢业业,做过辅导员、工会干部,因工作出色,连年受到表彰,曾荣获哈尔滨市道里区优秀教师、铁路局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赵尚文在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她长期参加有关赵尚志、东北抗联的各种社会活动,宣传抗联精神,被公认为赵尚志亲属的“权威”代表,直至2014年7月21日因病去世。赵尚文是赵尚志颅骨发现和鉴定的重要人物,积极促成赵尚志忠骨回归故里,参加了赵尚志烈士颅骨的安葬仪式。在这些活动中,她曾会见赵尚志的战友、中央纪委的领导韩光同志,赵尚志黄埔军校同学、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同志,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军委领导的接见,大家把她誉为“社会活动家”。赵尚文还为家乡建设做了不少工作,参加了尚志希望小学的奠基和落成典礼等。
外甥李龙
尽管赵尚志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但是,他的后代都能秉承家风,发奋有为。在赵尚志的后代中,笔者因工作关系,与赵尚志的外甥李龙先生接触较多。他是赵尚英与冷波的次子,196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并自愿支援边疆,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工作,先后担任中学历史教员、文物管理站业务人员、市委党校教员(省委党校兼职教员)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直到退休;现为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朝阳市史志办特约研究员、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李龙先生长期从事赵尚志与东北抗联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发表了《赵尚志年谱》《赵尚志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等数十篇论文,出版了《传奇英雄赵尚志将军》与《永远的怀念》等专著,主编了赵尚志将军忠骨回归10周年纪念文集《觅忠魂》与《赵尚志百年》图片集等。
作为历史学家、东北抗联历史的研究者,李龙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以陪同二舅赵尚朴进京、参加为赵尚志烈士冤案平反活动为契机,先后拜访了韩光、李延禄、薛雯、杨光华、朱新阳、于保合、徐文彬、陈雷、李在德、李敏、王明贵等赵尚志的生前战友,积极参加纪念东北抗联的各项活动,并向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档案馆、齐齐哈尔博物馆、朝阳市赵尚志故居等场馆,多次捐赠自己珍藏的赵尚志专题资料和文物。时至今日,他虽年近八旬,依然为了宣扬东北抗联精神而不辞辛苦,努力工作。2016年9月,李龙先生来北京参加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九一八事变”85周年活动,他还随身带来了自己撰写、印制的《尚志家训》一套小卡片,其中写道:
爱国:是根本,是真心,就在我们身边;爱家,爱家乡,爱亲人,爱人民。
气节:是精气神,挺直脊梁,有骨气、不怕死、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也包括不怕打击、迫害和委屈,以大局为重。
团结:团结才有力量。团结要从身边做起,团结一切应该和可以团结的人们,建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奋斗:是行动,是目标。无论大小和巨细,做好每一项事业,做好每一件事情。
奉献:是胸怀,是境界。有大爱,助人为乐和能“舍得”。外敌入侵时,能够不怕牺牲,勇赴国难。
余论:关于家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问题,想到了西晋文学家潘岳写的“家风诗”。诗中写道:
绾发绾发,发亦鬒止。
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
鸣鹤匪和,析薪弗荷。
隐忧孔疚,我堂靡构。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
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在这首诗中,潘岳虽然没有具体描述自己的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赞扬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贵族地主,还是平民百姓,往往都十分重视家风建设。通过父母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形成良好风尚。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也是家庭伦理与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风建设。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月1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说,家里那点事“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否则,“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他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因此,我觉得,民族英雄赵尚志的家人、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良好家风,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认真学习的。
2017年10月18日
作者简介:
全根先(1963--),浙江萧山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总审校,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