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华在向笔者展示他收藏的多种文献史料。(中红网江山摄)
由金铁华收藏的报道当年刘志丹牺牲的文献史料《国闻周报》。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国闻周报》报道:《晋境残匪窜返陕北》、《陕晋各军联合会剿》、《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中红网红色图库)
介绍金铁华父亲金玉林劳模事迹的书籍《花儿金》封面。(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7年1月23日电(江山)
春节前夕,笔者走访了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他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反映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事迹的史料,弥足珍贵。
金铁华是笔者的老朋友,两年前笔者就曾到他家拜访过。但见原本宽敞的会客室里,如今堆满了各种收藏品,一箱箱、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
“做红色收藏一要有量,二要有精品。这些就是我两年来花了近十万元工资,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红色收藏品,”金铁华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文物来给笔者看,“我近年来收藏的重点文物有红军长征的,有党史的。这本是滕代远写于1935年8月15日的文章,当时他化名‘李光’,发表在1936年苏联出版的华文版《拥护和平反对战争》,我认为这是最早报道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故事的书刊。”
“你再看看这四本书,上面都刊登有习仲勋同志的文章。”金铁华提高了说话的声音,分明带着几分自豪。笔者拿来细看,只见第一本是《政策汇编》,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习仲勋同志关于新区工作问题给毛主席的报告”;第二本是《整顿干部作风学习文件》,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第三本是《动员一切力量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争》,上面分别载有习老的“动员一切力量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争”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再前进一步”两篇文章;第四本是《学习中共党史重要文献》,上面载有习老的文章“跟着毛泽东走就是胜利”。这四本书,都是新中国前立前后出版的,书本已十分陈旧,都成了黄色。
“我喜欢收藏毛主席的东西,而习老有的文章,写的就是与毛主席有关的事。”金铁华说着,就打开了《政策汇编》。只见这本出版于1949年5月5日的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党内文件方式(共四十四篇),发至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学习之用,是当时领导干部必读文件。“这说明并证明我们的党在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特别是习老给毛主席的报告,至今读来倍感亲切。”
据了解,金铁华收藏的这些文物,有的是从网上拍来的,有的是从北京有名的收藏市场潘家园购来的,还有的是从朋友那儿转购来的,每一件都是百元以上。这对于依靠微薄工资来从事红色收藏的金铁华来说,真是不易。正如金铁华所说:“所有的红色收藏,包括摆地滩的,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人,中国民间红色收藏万岁!”
接着,金铁华又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文献史料《国闻周报》,上面有报道刘志丹烈士牺牲的经过内容。他说:“我听说有人污蔑毛主席,说是毛主席派人暗杀了刘志丹,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要用我手中的史料,来证明了伟人的光辉,让这些小人丑态毕露。经过战斗洗礼的文献史料,肯定真实于今天的雾霾,可以穿越时空,粉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臆想出来的想当然。”
笔者拿来细看,只见在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国闻周报》上,分别刊登着《晋境残匪窜返陕北》、《陕晋各军联合会剿》、《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等文章。
《阎呈报晋 剿匪经过》中这样写道:
查晋绥军队,共计八师三旅,兵数诚不为少。然以环境关系,绥远常驻两师,晋北分驻一师一旅,晋南及潞泽一带,各分驻一师,省垣常驻一旅,自共匪窜据陕北,奉令派遣两师缺一旅,过河防剿,此外在晋西者,仅余一师两旅,而担任河防者,仅仅一师,以一师之兵力,任千余里之防务,每一渡口,大者仅能置兵一排,力量实属单薄,本年二月二十日,匪军大部,乘夜由中阳石楼县境,强渡过河,数在两万以上,锡山闻报,一面移缓就急,星夜调集分驻各处军队,前往剿办,一面电请中央派遣大军,来晋协剿。匪之企图,初在突破汾阳、孝义,直扑太原,经第二纵队司令员杨效欧,于三月十日在孝义之眼头仲家山,将匪击毙三千余人,伤者尤多,匪势大挫,遂化整为零,分股回窜。其一路北窜交城、文水、兴、临、岚静一带,并在兴县之罗峪口接刘子丹股匪数千人东渡,当派大兵分路截击,旋经章团长拯宇,在离石境内之冀家原与匪激战,出匪不意,乘夜袭击,将匪首刘子丹击受重伤,旋在永平镇毙命。据高师长桂滋电报,该匪首尸身确系于四月二十七日运抵瓦窑堡,俭二十八日开会追掉……
确实,我们从这些史料中分明可以从反面来证明,是反动的国民党军队杀害了刘志丹烈士。
当年,为了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里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烈士永垂不朽!
链接一:刘志丹人物简介
刘志丹,(1903~1936)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选派到黄埔军校学习,入第4期炮兵科。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同年冬任国民联军第4路军马鸿逵部党代表兼政治处处长,在该部建立军、师、团、营政治工作机关,开展新式练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党员许权中为旅长的陕军新编第3旅,任参谋主任。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训赤卫队骨干。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委军委书记。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进行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5月奉命随红26军2团南下渭南华县地区作战,失败后,率少数人奋勇作战突出重围,9月返回照金苏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3年11月成立红26军42师后,任42师参谋长,不久任师长,率部北上合水、庆阳,与陕甘边游击队、关中游击队、陕北游击队1支队互相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4月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中)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军政干校校长。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在陕北游击队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等战法,经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壮大了红军和游击队,在20余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8月,在陕北、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指挥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9月,红26、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他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与军团长徐海东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链接二:金铁华人物简介
金铁华,1949年出生,满族、中共党员、原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干部。他是毛泽东时代北京市劳模“花儿金”金玉林的儿子,从事红色收藏已有几十年时间。2002年初,金铁华被官方媒体冠名为“红色收藏家”,这是中国官方媒体第一次承认和认可的红色收藏家。2002年9月16日北京《劳动午报》(原来的《工人日报》)刊出了《红色收藏家向129师发出寻人启事》一文 。十多年来,金铁华接受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晩报》、《解放军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几乎所有在京报业的采访及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宣传。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中文报纸等纷纷报道过金铁华,并称金铁华是毛泽东的忠实信徒,这样的称呼在全国是第一人。《中国日报》和《环球日报》英文版在第一版整篇报道红色收藏家金铁华的事迹。
几十年的执着,金铁华的收藏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社会。2010年10月28日,金铁华在全国第一个以民间红色收藏家之称并配有照片登上《人民日报》。2011年9月,全国第一个以北京著名红色收藏家之美称的金铁华应邀到香港进行22天的展出。金铁华带去了百余件与毛泽东和建党、抗战有关的珍藏,包括毛泽东曾用过的砚台和毛笔。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13年6月9日,在第五届北京市档案日<即国际档案日>上金铁华无赏的捐献出359件文物,并被北京市档案馆永久珍藏。近年,国家出版社出版了韩春鸣编著的《花儿金猜想》一书,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金铁华的父亲金玉林这位毛泽东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毛泽东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毛泽东时代的北京市劳模的事迹。金铁华多年来用自己仅有的微薄工资抢救式地收藏散落在民间上的共产党早期文物文献史料。金铁华为了那份真、为了那份爱、为了那份情,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忘先辈征程,感恩激励前行。”近日,红色收藏家金铁华老师收藏了数份珍贵史料,其中包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生前发表的文章引起广大红色爱好者关注。
据金老师介绍,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喜欢红色收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完全投入到红色收藏中,直至现在还依靠着每月薄弱的退休工资广泛收集。毛泽东的早期著作收藏、1921年建党前后及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散落在民间的文献文物等不计其数的资料整齐地摆放在他家中的书房内。“红色收藏直至今天只买不卖。”金铁华表示,研究历史,我注重了解那个时代的资料,这是我收藏红色文物的初衷,所以甘愿奉献……
链接三:《国闻周报》
该杂志属于综合性时事周报,1924年8月3日在上海创刊,由胡政之创办,国闻通讯社编辑。内容有一周简评,时事论文,外论介绍,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记,文艺,书评和新闻图片等。1926年9月移往天津出版,1936年迁回上海。1937年12月27日出至第14卷终刊。每卷50期。
胡霖(1889年-1949年4月14日),字政之,笔名冷观。四川成都人。民国著名记者,报人,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大公报也正是在胡政之和张季鸾以及吴鼎昌主持下,成为中华民国大陆统治时期,尤其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民间舆论重镇。胡政之在新闻史上既是大公报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报刊的象征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