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共产党的“初心”的集中体现。中共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还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共产主义遥远渺茫、难以实现,甚至连“共产主义”这个词似乎都被人们遗忘了。[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公有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在全世界遭受严重挫折、认为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的“怀疑论”、“否定论”,不仅没有消除,甚至更有市场。2015年还有学者出版专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果断放弃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市场”这两个“经典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目标”。[2]573,574这种状况对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极为不利的,必须从理论上予以澄清和说明。
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3]习近平还指出,“理论不彻底,就难以服人”[4],并且强调“必须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5]。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得出的最重要的基本结论,如果把共产主义的理想给否定了,也就从总体上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否定了。要真正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世界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新条件,进一步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科学性,有针对性地批驳“怀疑论”、“否定论”。否则,不仅共产主义,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难以令人信服。
一、最美好的理想与怀疑否定论
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人类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理论,就是关于共产主义内涵、外延、特征、必然性、可能性、发展过程和阶段、实现条件和途径的理论;由于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的美好的制度设想,所以共产主义又是一种理想;由于人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而且坚信其一定能够实现,因此共产主义还是一种信仰;还由于无产阶级为了解放自己和全人类,进行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运动,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6]87。
共产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有许多论述,归纳起来说主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繁荣,产品极大丰富,实行社会所有制(公有制)、计划经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除旧式社会分工,完全消除工农、城乡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三大差别”,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这应该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形态还没有哪一种具有上述特征和优越性,但是,不少人对共产主义这个最美好的理想能否实现是持怀疑态度的。
“怀疑论”、“否定论”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其主要理由或者理论依据是:第一,共产主义要实行按需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但是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无止境、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决定按需分配、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所以按需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空想;第二,共产主义要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但是信息局限性、利益局限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决定计划经济必然无效,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所以计划经济是空想;第三,共产主义要实行单一公有制,但是公有制违背人的自私利己本性,必然造成无人负责、懒惰成风和低效浪费,即使人为强制实行也不可能持久,只有私有制才能带来高效率,才是永恒的,所以公有制是空想。因此,共产主义设想虽然美好,却是遥远渺茫、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怀疑论”、“否定论”的主要实践依据则是:以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传统计划经济的实践遭受严重挫折、效果不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但在当代对共产主义的“怀疑论”、“否定论”具有相当大市场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结合世界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进一步说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真正让人们从道理上信服共产主义的前景。笔者认为,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而不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空想。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外,新的依据何在呢?人类社会发展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就是新的依据。
二、关于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共享经济新著的启示
当今世界处于什么样的新时代,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呢?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杰里夫·里夫金2011年出版的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以下简称《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著名企业家罗宾•蔡斯2015年出版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以下简称《共享经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2016年出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等新著,进行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比较系统的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从世界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变动的新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共享经济》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主要有:
1.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新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指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坚实基础,其释放的合作性权力将从根本上重构人类的关系,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大工业革命的最后篇章,它将为即将到来的合作世纪打下坚实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经济模式的五个支柱。[7]ⅩⅣ、ⅩⅩⅢ
2.网络时代是合作时代、网络时代的经济是合作经济
《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由市场到网络的转向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的敌对关系被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取代,利己主义被利益共享所取代,相比公开性和整体信任,狭隘的信息私有化黯然失色”。118页“现在,数千万的年轻人正在积极地加入互联网上分散、合作性的社交网络之中,乐于用自己的时间和才智(大部分是不索取如任何报酬)来为他人谋利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何在呢?仅仅是为了享受与志同道合者共同致力于促进生活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活水平的乐趣”。[7]224
3.私有制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
《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共有的财产观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私有财产观”;(225)“在分散、合作型的经济中,进入全球社交网络的权力同在国家市场上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变得同等重要”,(225)“这样,互联网的接入权利就成为新兴的、相互连接的世界中一个强有力的新型财产观”,(225)“这一变化也反映出与全球化相互依赖相关的私有制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225)“新型经济模式分散、合作的本质使人们不得不对与市场经济共生的私有财产的概念重新进行定义”。[7]224
4.社会性、集体性和市场交换被取代的趋向挑战经典经济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专章论述“渐渐远去的亚当·斯密”,(201)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经典经济学面临挑战。“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我们对人性、人生意义及支配经济活动的原则的理解与过去200年中的看法截然不同。伴随着前两次工业革命而生并取得合法地位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肯定不适用于新兴的经济模式”;(238)认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习惯于对创造力、知识、专业技能,甚至产品和服务的开放性共享,以促进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经典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享是与人性相违背的,注定会失败。在经典经济学眼中,人生来就是利己的、竞争的、贪婪的,会利用他人的善意为自己谋利,或躺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上不劳而获,或者独享自己的成果,获得更多的收益。经典经济学家的这些担忧看起来有杞人忧天之嫌。“维基百科和脸谱网这样的网络社交空间对经典经济学人性自私、逐利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严重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通信模式和新能源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对人性驱动的解释——对社会性的需要和集体性的寻求”。(224)“生产可交换的财富这一资本主义的基石在交换成本日渐低廉、最终可能免费的智能经济中逐渐变得无利可图”,(229)“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中财富的交换将会让位于合作性网络之中关系的获得,商品的生产将会被即时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所取代”,(229)“共享是清洁的、新奇的、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而私有则是萧条的、自私的、胆怯的、落后的”。[7]229
5.人人共享正在推动工业化社会转型为共享经济社会
《共享经济》明确指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工业经济只会使某类资本家受益”,(254)提出了“对我们这一代成为协作的一代,构建一种共享经济的期待,而这种经济将不会再使得雇主和员工对立,也不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立。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分享一切能分享的事物,因为这是未来唯一可走之路”。(254)“如今,依靠燃烧化石燃料、以消费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即将终结,而依靠分享、开放和连接而发展起来的共享经济则会逐渐繁荣”,(003)“人人共享组织替代资本主义方式”。(255)“在当今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人人共享组织可以创造出富足”,“分享资源会带来最高效率;分享知识会带来最伟大的创新”。[8]002
6.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认为,刚刚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以数字化、信
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高速化、规模化、协同整合化、低成本化、共享经济为标志,给人类社会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的彻底定制化,并催生新的运营模式”,(005)能使消费者受益、实现低成本共享,另一方面又可能加剧不平等。克劳斯•施瓦布先生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智力和实物资本提供者——创新者、投资人、股东,这正是工薪阶层与资本拥有者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原因”,(010)“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及人们对不公正的日益担忧是个巨大的挑战”,(010)“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9]31。将要被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的占主导地位的“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毫无疑问应该是以票决民主制[dream1]、私有化、市场化、贫富高低悬殊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国家的模式。克劳斯•施瓦布先生提出,“让我们共同塑造一个为所有人共享的未来,它以人为本,赋权于民。我们还要不断提醒自己,所有这些新技术都是由人类创造、为人类服务的。让我们共同担起责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使创新与技术均以人类以及服务公共利益为中心,并确保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它们,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118)“使我们超越小我”。[9]118
上述三部著作,在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作了大量实际分析的基础上,展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愿景,这为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提供了重要依据。
虽然也有学者对“共享经济”提出质疑,认为“共享经济”只是一种“商业模式”,“许多共享经济的公司并没有让个人解脱以主宰自己的生活,而是正在为他们的投资者和高管赚大钱,为他们的软件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006)“在共享经济中实际工作的人只能选择风险更大、更加朝不保夕的低薪岗位”;(005)“他们标榜科技和共享,而实际上却利用大众的共享愿景为自己圈钱,充实同样作为资本家的自己的腰包”;(208)“共享经济正在利用这些理念来创造巨额的个人财富,削弱真正的社区,鼓励更有特权的消费形式,它创造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荡、更加不平等的未来”;(011)“市场、共享和社会公益是合不到一起的”、“共享经济的慷慨本能会被货币刺激所粉碎。”[10]010的确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技术有可能成为个人发财致富甚至加强剥削的手段,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新技术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美好愿景——共享共富实现的工具,这只能说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实现共享共富。
三、共产主义是可能实现的理想不是空想
有人认为有理想比没理想好,即使是不能实现的理想,有个理论像宗教一样也可以激励人、鼓舞人、约束人,其实不见得,甚至可能更糟糕。因为一旦人们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只是精神上的“鸦片”,就会失望,甚至愤怒,认为这是欺骗,因而适得其反,失去信任。
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或者希望达到的、有科学依据、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目标,是推动人们努力奋斗、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空想则是人们追求的不符合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缺乏实现条件、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虽然也可能有人为之努力奋斗,其结果只能是浪费人力和自然资源。
如果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得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结论,表明共产主义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理想,那么从上述三本书和其它近几年发表的最新相关论著揭示的当今世界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则进一步在实际上证明共产主义将来有实现的可能,并不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
1.私有制并不“高效永恒”,公有制才是所有制演进的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都流行着一种“私有产权神话”,似乎资产越是由少数个别人私有,所有权与经营权越是合一,产权就越明晰、效率就越高,“私有化是世界潮流”。但是,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家私有制企业破产倒闭,表明私有制并不必然“高效永恒”。而且,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制度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的演进趋势表明,单个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所有者越来越多,产权越来越分散到更多的人手中,不是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个人,所有权与经营权也不是越来越集中而是越来越分离。这种情况说明,并不是“个体户”的产权最明晰、制度最优越、效率最高、最适合现代经济的要求,企业的所有者不是朝着越来越少的方向变化,而是向着越来越多的方向演进,企业的所有制不是朝着少数人私有的方向变化,而是向着多数人共同所有、越来越具有公有制特征的方向演进。所有者众多、大规模经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是公有制企业的特征。[11]这种变化趋势表明私有化不是世界潮流,社会所有制或者公有制才是所有制演进的大趋势。
现代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合作经济、共享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知识、人力的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知识、信息、网络具有共享的特征。知识是人类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积累的结果,虽然会有少数个别人发挥特别重要的甚至关键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必要的,但总的来看,知识毕竟还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总体上应该是有合理差别的共创、共有、共享,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导致“赢家通吃”、“输家输光”,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现代经济中知识、信息、网络越来越共享,垄断独占越来越困难,“私有制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7]224,225这说明所有制演进的大趋势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
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所有制和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进的大趋势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科学性,并没有过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方向。[12]社会所有制或者公有制正是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基础,是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私有制永远不可能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既然社会所有制或者公有制是所有制演进的大趋势,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的要求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实践还证明,实行公有制,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以致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不会造成无人负责、懒惰成风和低效浪费,甚至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会更是如此。虽然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但这不是公有制必然出现的现象,而是分配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有缺陷造成的,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缺陷是能够克服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得的。相反,私有制企业中的雇佣劳动者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劳动积极性的,之所以还要拼命为私人老板干活,主要是在“饥饿鞭子”的驱使下不得不干的。私有制虽然能够产生一定效率,但是永远存在剥削、永远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上实行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有近200个,也只有少数西方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表明私有制并不必然是高效的;中国一批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单位经过改革、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持续高效发展,证明公有制并不一定是低效的。
2.计划经济可能由理论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并不“万能万岁”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的论述中可见,计划经济即国民经济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是共产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方式,是生产社会化和公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低效和被改革后,国内外还流行着一种计划经济空想论和市场经济“万能万岁”论,这也是共产主义“怀疑论”、“否定论”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这种观点也是“神话”。
社会化生产是实行高度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生产,是要满足全社会需要的生产,如果由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事先根据社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按比例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安排生产活动,就能减少甚至消除生产过剩、积压、闲置、浪费和短缺不足,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有效运行的计划经济将不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的“过剩经济”,也不会是传统计划经济那样的“短缺经济”,而是供求基本平衡协调的经济。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应该是社会经济运行最理想的状态。
理论设想这么美好,为什么在实践上却不太成功呢?为什么计划经济的理论设想与实际效果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呢?这主要是由于迄今为止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现阶段还不具备计划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计划经济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存在两个隐含的前提条件:一是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真正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意愿包括良好的愿望出发,这就需要及时、对称地掌握完全、充分、准确的信息;二是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出以公心”、从全社会的需要和总体利益出发,不能只考虑个人、家庭和所在团体的需要和利益。但迄今为止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存在信息局限性(即计划制定和实施者很难全面、充分、准确、及时收集、整理、对称掌握信息)和利益局限性(即计划制定和实施者很难做到只从全社会的需要和总体利益出发)。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的存在,使得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使计划往往不符合实际,引起计划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产需脱节、供销脱节、积压与短缺并存,经济增长大起大落、资源配置不当、经济效益低下、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实事求是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计划经济设想的时候,没有也不可能看到和探讨这两个局限性,更没有找到克服这两个局限性的途径,他们提出的计划经济的设想是需要完善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太成功而普遍实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原因。[11]
那么,计划经济的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是否永远都无法克服?计划经济是否永远低效,而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表明,并非如此,计划经济最终将取代市场经济。
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将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订单生产、按需生产、以需定产、即时生产、个性化生产、定制化生产、3D打印、物联网、网上贸易的出现,有可能或者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不确定性和信息局限性,使计划经济在技术上有可能。有学者指出:“通过分析数据,可以预测需求、预测制造、解决和避免不可见性问题的风险”。[13]
与此同时,随着物质财富越来越丰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化将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人们将越来越能自由全面的发展,工农、城乡、地区、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民主监督制度越来越完善,思想境界和道德价值观的提高(越来越超越自私、狭隘、短视、片面的心胸和眼界),也在经济、制度、人的素质和观念上为克服利益局限性(防止片面性、特权、不公平)创造了条件,使计划经济有了可能。这种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新趋势,我国部分企业家都敏锐地感觉到了。
既然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在相当程度上都能够克服,那么,计划经济就不是空想,就能够由理论变成现实,提高自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的运行,成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的确,市场经济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以及个人和企业的自由选择,能够自动地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刺激或抑制生产和消费,在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自我调整中实现供求平衡,尽可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于最有价值的使用方面;市场经济还可以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的加强,降低消耗,节约劳动,增加花色品种,研发新产品、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市场经济的这些优点是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方式的基本原因,但是不能由此就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万岁”的。因为,第一,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信息不充分、不完全、不精确、不对称的信息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事后性、盲目性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发性和利益局限性,这也是造成市场经济存在缺陷和失灵的重要原因,而且自身无法克服;第二,上述三本著作的研究表明,市场交换已经开始出现被取代的趋向;第三,计划经济本来就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提出的科学设想,迄今为止的计划经济虽然比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低,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还不具备计划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旦基本具备如前所述的计划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计划经济将可能由理想变成现实,走向高效率,取代市场经济。
还有学者提出,“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战争体制、战时管制体制的那样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大数据技术不能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固有的那些弊端。”[14]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对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存在误解。因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质不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否定”,而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更有效满足全社会需求的要求、克服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缺陷、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而且是在人自由全面发展条件下人们能够自觉地按计划调节自己的活动,不存在扼杀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可能。的确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某种程度上存在“管制经济、命令经济”的特征和缺陷,这正是要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但是计划管理并不必然是“管制经济、命令经济”。从微观上看,所有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实行计划管理,但是并不必然就是“管制经济、命令经济”,企业职工也并不必然丧失独立性、自主性;从宏观上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家干预和计划调节,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管制经济、命令经济”吗?实际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计划经济能够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克服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病。
3.共同富裕、按需分配越来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上述三本著作的论述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证明,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生产率越来越高,财富越来越充裕,多种可再生能源和材料的发明和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热核聚变能、可燃冰、石墨烯、水藻变油、页岩气技术的进步和突破,石油、煤炭的稀缺性已经不再是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全自动生产,完全有可能突破资源稀缺性的束缚和增长的极限,全世界现在大量存在的产能过剩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共同富裕、按需分配具有实现的物质技术基础,共产主义越来越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忽视科学技术进步的无限性和人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势,以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私贪婪是人的本性的假设作为依据得出按需分配和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的结论,是非科学的、站不住脚的。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自私性或者私有观念(包括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经济人假设”)是物质稀缺性和私有制的产物,不是人类天生的本性,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公有制的建立,自私性或者私有观念将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
以上分析说明,共产主义“怀疑论”、“否定论”的理论依据是不成立的。至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践遭受严重挫折、效果不理想为借口断言共产主义是空想,同样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新的社会形态,与任何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演进一样,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就出现过多次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反复,更何况共产主义最终要消灭存在了几千年的私有制、改变存在了几千年的商品经济和几百年的市场经济,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加曲折,存在挫折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仅仅依据还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还很不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出现挫折和失误,是不能断言共产主义是空想的。而且,无论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最初的几十年中都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为打败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社会主义。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上天的惊人之举,初步改变了世界上最大农业国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尤其是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就更证明了的“怀疑论”、“否定论”的错误。
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曾经受到否定、反对;在当代,又有不少人认为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实际上,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远大理想,世界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表明共产主义越来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理想信念的理想主义者、乐观的未来主义者,在当代应该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不是只有理想没有行动的幻想家,更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空想家和盲目的乐观主义者,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会依据实际情况和条件、按照事物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排除各种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15]
四、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理想
有学者认为:“众所周知,经典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历史经验表明,消灭私有制必然带来经济灾难。中国共产党果断放弃消灭私有制,确定保护私有产权为国家的基本政策,这是政治思想的重大创新”,“经典共产主义的第二个核心目标就是消灭市场,其实消灭私有产权就等于消灭市场。中国共产党果断摒弃了这个经典教条,将鼓励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确定为基本的经济政策。”[2]页码572这种观点认为消灭私有制和市场是共产主义的核心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要“毫不动摇发展私有制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抛弃了或者说否定了经典共产主义思想。由于人类社会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得出的科学结论和核心思想,认为中国共产党抛弃了共产主义思想,实际上也就是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也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仅否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而且不完全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再采取措施消灭私有制,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部分公有制经济也通过改革转变成非公有制经济,并且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不能由此断定中国共产党完全抛弃了“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市场”的“经典共产主义思想”。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只是深化和发展了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抛弃更没有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现代化阶段,要在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发展私有制经济,并没有说私有制经济将永远存在,也没有从根本上放弃最终还是要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理想,实践上更没有要消灭公有制经济、实行完全私有化,相反还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公有制经济;中国在实现“市场化改革”、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始终坚持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也没有说永远不再实行计划经济,更没有完全摒弃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理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都没有走极端,没有否定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的必然趋势。
尽管进行了改革开放并且还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没有抛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反,现在还在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加强学习、研究、创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8年5月4日党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明确指出,“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36)
参考文献:
[1]陈先达.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N].北京:光明日报,2016-03-02(001).
[2]向松祚.新资本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和救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07-02.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求是,2016(9):第3-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杰里夫•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9]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0]汤姆•斯利.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1]简新华,余江.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吗?——兼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J].北京:经济研究,2016(12):4-17.
[12]简新华.中国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创新研究——兼评中国土地私有化[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46-74.
[13]李杰,倪军,王正安.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
[14]张为民.计划经济不可行性早已证明 大数据也弥补不了[OL].搜狐财经网,2017-10-28.
[1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N].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5页;学习时报,2015-01-12(1).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光明日报,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