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水
|编审:苏睿
6月11日上午,多家媒体从知情人处获悉,刘少奇长女刘爱琴于6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据刘爱琴亲友方面介绍,老人家生前希望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教育研究工作,家属方面已遵照老人遗愿将遗体捐献。由于处于疫情期间,其余后事一律从简。
刘爱琴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以前,她常会想“如果生在普通百姓家,也许这一生不必这么辛苦”。到了晚年,再回看那些过往,她说“都过去了,这把岁数,不在意了”。
从未见过生母
在中共领导人的子女中,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受到的磨难恐怕是最多的。
刘少奇一生有过6次婚姻,养育了9个子女,其中第一任妻子何宝珍留下了两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
何宝珍儿时家境贫寒,小小年纪被卖给地主家的佣人做童养媳。16岁那年,经过再三坚持,她终于和地主家的佣人解除童养媳关系,恢复自由身。
1918年,何宝珍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4年后,她因参加揭发校长贪污腐化丑行,被校方监禁。
后来,经过衡阳党组织营救,何宝珍得以脱身,并前往长沙,投靠在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的家里。在那里,她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杨开慧一起帮助毛泽东整理文件、资料。
一天,何宝珍见到了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刘少奇。端庄秀丽、朝气蓬勃的何宝珍,让时年24岁的刘少奇心中顿生好感。
1922年9月,毛泽东派刘少奇、何宝珍赴安源同李立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在共同的事业和斗争中,何宝珍与刘少奇的感情日益深厚,并确认了恋爱关系。1923年4月,这对有情人喜结良缘,并有了3个可爱的孩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宝珍将1岁的刘爱琴交给汉口一个工人家庭抚养,自己则化名“王芳芬”随刘少奇到上海展开地下运动。1933年,何宝珍因被叛徒供出,遭到国民党抓捕。1年后,年仅32岁的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何宝珍去世后,她和刘少奇的3个孩子也下落不明。后来,经过周恩来的一再努力,终于在1938年找到了刘爱琴。
原来,抚养刘爱琴的那户人家生活贫困,不得不将她卖给汉口一户小康人家做童养媳。可那家人对刘爱琴并不好,干活和挨打成了她的日常生活。寒冬腊月里,不到10岁的刘爱琴穿着单裤单鞋,挑着有她半人高的水桶去打水,两只手冻得通红,手上、耳垂上长了许多冻疮……
周恩来把刘爱琴领回家后,邓颖超为她洗脸、洗澡、梳头、换衣服,刘爱琴后来一直叫邓颖超“邓妈妈”。除了照顾刘爱琴的生活,邓颖超还会在工作之余给她讲母亲何宝珍生前的事,告诉她母亲是位英勇的烈士。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母亲虽然在刘爱琴的脑海里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但她对母亲有着很深的感情。
父亲是我最亲的亲人
1938年,刘爱琴由党组织安排送到了延安,那是她出生后第一次见到父亲刘少奇和大哥刘允斌。在父亲的身边,刘爱琴学会了书写自己的名字。
1年后,刘少奇因担任新四军政委,要到前线去,刘爱琴也和哥哥被送往位于莫斯科的前苏联莫尼诺国际儿童院。
·刘少奇与儿子刘允斌(左),女儿刘爱琴(右)在一起。
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人,又面临着分别。刘爱琴后来回忆,“我当时真的不愿意离开父亲。我很爱我的父亲,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我最亲的亲人。父亲对我很温和,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为人们服务,一切为公!’”
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是专门接收全世界共产党人后代的地方。最初,刘爱琴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过得很幸福。但随着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年龄大一些的男孩子都要参军上前线,女孩子们就做一些慰问伤病员的后勤工作。刘爱琴还为苏军缝过棉袄,做过冬天打仗用的白色斗篷、手套。那段时间因物资短缺,她曾和其他人一起在地里挖土豆充饥。
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刘爱琴考入莫斯科通讯技术大学经济系。4年后,刘少奇为与苏共商讨新中国建国事宜秘密前往苏联,并将10年间不曾谋面的刘爱琴带回了中国。
刚回国那会儿,穿着洋装和高跟鞋的刘爱琴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中国话却说得结结巴巴,中国字更认不得几个。
·刘爱琴(左)、王光美(中)和刘少奇在一起。
为了帮她尽快融入社会,刘少奇让妻子王光美找来许多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认字。在认字的同时,王光美还给她讲一些革命理论,比如:什么是阶级,阶级是怎么划分的,社会共分成哪些阶级,等等。每天学习完,刘爱琴都要认真做笔记写心得。后来,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
虽然刘少奇此时已是国家领导人,但他对爱女严格要求,不让她讲特殊。
有一次,刘爱琴让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买了一身绒衣绒裤,刘少奇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她:“你花的钱,不是我的,是人民的钱。你知道我并没有钱,连我花的钱都是人民的。自己已经有了的,就不要去买,尽量不去花人民的钱。现在人民还穷。”
刘爱琴读书期间,学校考虑让她从预备党员转正,刘少奇却认为女儿“不够艰苦朴素,思想上天真,政治上幼稚”,校系党支部接受刘少奇的意见,没有让刘爱琴通过。
刘爱琴知道后,痛定思痛,决定要做出个样子给父亲看。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工作。过了几年,她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干部支援边疆建设。
没多久,刘爱琴就被派往内蒙古。这一去就是近20年。
家破人亡
在内蒙古,刘爱琴参加了一个调查组。她下到基层,和大家一样住土坯房,在机关大食堂吃玉米面、高粱面窝头和土豆烩白菜。因工作表现积极,她在1966年从预备党员转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可刘爱琴还没来得及和父亲分享这份喜悦,他们就被突如其来的运动闹得家破人亡。
刘少奇被批斗后,大街上也出现了说刘爱琴是苏联特务的大字报。再后来,她被“隔离”、撤除党籍,造反派还对她严刑拷打,让她承认刘少奇有6次叛变。刘爱琴相信父亲是被诬陷的,不肯答应,就被那些人打到牙也没了、腰也坏了、小便失禁。
在刘爱琴被隔离审查的同时,哥哥刘允斌的厄运也无从避免。残酷的精神折磨使他生不如死,1967年11月21日清晨,他卧轨自杀。
弟弟刘允若是刘少奇9个子女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位。
1967年初,只因江青的一句“刘允若不是好东西”,他就被投入监狱,一关就是8年,整个人生都毁了。从监狱出来后没几年,他死在了自己独住的农家小院。
1969年11月,刘少奇死后两三天,有人悄悄告诉刘爱琴,“你父亲死了”。
家人相继离去,让刘爱琴备受打击,身在异乡的她只能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小声地哭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她便擦干了眼泪。当时的她只有一个信念:自己不能死,要等到真相大白的那天。
直到1979年4月,当时在河北师范大学任教的刘爱琴接到了“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公职”的通知。第二年,刘少奇也完全恢复了名誉。可此时的刘爱琴,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
此后,刘爱琴转调北京,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俄语,直到退休。
诞生于血雨腥风的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的甘苦荣辱,刘爱琴在晚年对一切都已淡然。她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自己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这一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但作为刘少奇的女儿,特殊的身份让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2009年,在出版社的邀请下,刘爱琴出版了一本书——《我的父亲刘少奇》,算是对父亲的追忆和怀念。
回顾刘爱琴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是被父亲决定和牵连,有人曾问她,是否会因此在心里责怪父亲?
刘爱琴回答:“父亲始终是父亲,他的很多决定,在他的角色看来,有他的理由。一个女儿怎么能怪自己的爸爸呢,我没有怪过他。至于牵连,那是时代的悲剧,不是父亲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