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革命队伍,它带着优良的作风,坚定的理想,行走在革命的苏区,官和民,官和兵,平等相处,同甘共苦。
长征艰难卓绝的征途中,红军队伍在草地的泥沼里,将军让出自己的战马,驮运着病重的士兵。
面对短缺的物资给养,军长和士兵同吃一口锅。直到今天,长征路上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声,依旧在传唱。
是革命队伍最温暖人心的传统,也是革命征程中,对信念最坚定的一种诠释,这就是长征精神,这也是长征路上那份难忘的温度。
毛主席为14岁的他牵马!后来,他成了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部《长征组歌》的词作者,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92岁高龄的萧华夫人王新兰,还记得将军创作《长征组歌》时的情形。
1965年,为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回顾了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情感真挚的史诗。
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谱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在《过雪山草地》的篇章中,萧华特地写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句广为流传的诗词,其实源于萧华自己在兴国县潋江书院里的一次特殊经历。
1930年7月,潋江书院的庭院里集中了兴国县的全体县委干部,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准备从兴国出发,北上攻打南昌,他在这个地方听取县委的工作汇报。
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胡玉春:在汇报期间大家都非常踊跃给毛泽东讲当时的情况。
结果讲到晚上才陆陆续续离开,离开的时候毛泽东要在床上睡觉了,
结果一看团县委书记萧华还坐在屋角,因为白天大人汇报他又不好打断,所以他还在这个屋角等着。
毛泽东说你就干脆跟我们在床上一块睡吧,躺在床上跟我们慢慢说吧。
这萧华就说我怎么能跟你一个床睡呢?毛泽东就说这个没关系,我们红军都是官民一致,我们经常也是大家睡到一起。
当时只有14岁的萧华,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红军里,无论职位高低,大家都是平等。
他与毛泽东挑灯夜谈,详尽汇报了兴国县的青年工作开展情况。
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跟萧华说,红军里面就缺少一个能做青年工作的干部,希望他能够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
第二天,14岁的县团委书记萧华就穿上军装,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没想到,这招来萧华的母亲严昭秀的反对。
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胡玉春:
严昭秀当时很着急,我的孩子还小啊,才14、15岁啊,鞋都没有穿,她就赶紧在家拿双鞋子,然后就追上去。
当她追到离五华里的地方叫五里亭,就看见萧华骑在马上,毛泽东牵着马,他们一路在讲话。
这下她就放心了,她说红军对待我的儿子比我们还好。
毛泽东为14岁的萧华牵马,这样的情形,在旧时军队中根本无法想象。
官兵一致是红军在创立之初就确立的建军原则。
1927年 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破除封建雇佣军队管理制度和军阀作风,实行民主制度。
规定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
在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监督经济开支,监督和批评干部。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物质生活艰苦,战斗频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士兵同吃糙米饭,同穿粗布衣,同住茅草房,亲自培育民主作风,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
1929年年底的古田会议,更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
新型官兵关系的确立,强调了红军官兵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
干部以身作则,与战士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
官兵之间心心相印,部队才能拖不垮、打不散,成为一支钢铁队伍。
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胡玉春:
所以他们认为这个队伍是他们自己的家,这个队伍把他们当成一个有尊严,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一参加这个红军队伍变得热爱这个队伍,变得英勇万千敢于作战,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愿意回到这个队伍当中去,
这是红军能够遭遇很多艰难困苦,甚至战役失败之后重新崛起的原因。
1932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采取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使得苏区食盐、布、药材和火油等产品严重短缺,尤其长期缺盐导致许多红军指战员身体浮肿,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讲解员 何莹:
1933年的一天,周恩来的警卫员觉得首长身体比较虚弱,于是吩咐炊事员偷偷在菜中多放了一点盐。
周恩来尝出严肃的批评了他的警卫员,并说我们只有为人民多做工作的义务,没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权。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苏区干部是如何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不搞一点特殊。
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胡玉春:
在红军里面当时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对联叫做:红军里官兵吃穿一样,白军中将校尉饮食不同。
在红军队伍里边不管是军长,还是士兵,他的待遇是一样的。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互助互爱的精神在长征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最为极致的体现。
96岁老战士回忆长征往事:红军领导吃穿跟士兵一致
住在简朴的农家小院里,钟发镇老人仍然喜欢穿上一身灰土布做的红军服,虽然已经96岁高龄,但只要讲起长征的经历,老人依然神采奕奕。
老红军 钟发镇:那个时候红军领导什么的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穿好的穿坏的,吃也是一样的吃,穿也是一样的就是这样的。
钟发镇,192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市兴国县,12岁参加红军,在红军医院当了一名预备卫生兵。
长征出发时,他只有14岁,被分配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做宣传员。
后来又担任过红9军、红30军电报员,被分配到了时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身边。
96岁老红军 钟发镇:照顾我很好,我随着他(李先念)住随着他吃,我是他身边发电报的电报员。
钟发镇告诉记者,红军长征中最让他怀念的,就是人人平等所结下的深厚情谊。
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汇聚了全国252件最为珍贵的长征文物的展览中,官兵同甘共苦,也成为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讲解员 朱立: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官兵同甘共苦,长征途中党的领导人,各级指挥员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平等一致,
每到生死关头,党员和领导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官兵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生死与共,
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