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员的党性教育学习工作,党的领导干部更是身体力行。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任弼时在其丰富的革命实践中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为什么要作出增强党性的决定》等多篇关于党性的文章,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的党性观。其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和廉洁奉公的政治品格,便是任弼时党性观的最好写照。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党性观
历史实践证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党坚强有力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任弼时多次在重要场合向广大党员干部“强调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全党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及其在革命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在几次革命危急关头,任弼时都坚决地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党性观。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分裂仅存的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一度处于危险境地。时任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的任弼时得知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他首先了解有关情况,仔细阅读卓木碉会议的会议记录。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议内容后,他没有任意批评在那次会议上有过错误表态的同志,而是诚恳地对他们说:“必须考虑到,我们还在长征当中,艰难困苦,人间罕见,团结一致比什么都重要。自立‘中央’,已是我们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分裂危机,既然宣布取消了,为什么还不服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此番讲话效果显著,获得了广大官兵的一致认可,较好地维护了党的团结与集中统一领导。
1937年11月底,王明回到国内后,他的特殊身份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他的错误观点一度引起党内极大的思想混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弼时于1938年3月来到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任弼时先后通过书面报告提纲、口头说明和相关补充,把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向共产国际进行了全面的介绍。6月11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确认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除此之外,任弼时还经常撰写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毛泽东思想,从而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整风时期,任弼时用事实揭露和批评以王明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并要求所有人从中吸取教训。他指出,要克服这些影响,就必须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从而更好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41年下半年,任弼时结合历史和党内外现实情况,在《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就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的各个组织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这对于任何一个党员都是毫无例外的。”随后,他为中央党校学员作了题为《为什么要作出增强党性的决定》的主旨报告,系统地阐释了关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及相关途径,进而为推进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善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宗旨,将群众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多次强调,我们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是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政党,明确表示“每个党员有无党性的起码条件”,就看他是否“与群众融成一片”,是否具备“应有的群众观念”。同时,在革命实践中,任弼时也不遗余力地建立与群众的亲密联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1936年5月,红军第二、六军团集结于滇西北高原的中甸附近,专门召开了关于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教育的一次会议,在会上任弼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饿肚子饿不掉为群众服务这颗心,大家一定要维护群众利益,一草一木也不能侵犯。”在长征胜利会师后,任弼时反复向党内工作人员强调,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始终是动员群众坚持斗争的关键因素,是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最重要手段。而且,他多次强调,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也不是为了个人名誉,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利益,“所以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全面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抵抗日本的军事侵略。其间,任弼时在八路军军部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军队受到人民爱戴,成为动员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解决群众的问题。”
任弼时善于谦虚地向群众学习,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强调,只有向群众学习,才有办法更好地指导群众的行动。1947年,晋绥解放区在展开土地改革工作中一度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并出现了错划阶级成分的问题,导致“左”倾错误蔓延并影响了其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年11月,任弼时趁着在陕北钱家河疗养的机会,不辞辛劳,抱病对30多个村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撰写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后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功展开指明了方向。
永葆党员廉洁奉公的党性观
打铁必须自身硬。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任弼时始终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廉洁奉公的党性观。他提出的“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便是他廉洁奉公党性观的生动写照,也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了榜样。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带领下,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其间,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建立了中央苏区。那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面对物资极度匮乏的现状,任弼时果断选择和战士们一起上山挖野菜,过一样艰苦的生活。他还对战士们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全面抗战期间,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全民大生产运动,用以解决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的问题。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带头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在延安自己的住地附近开垦荒地。此外,在当时的根据地,战士穿衣用布问题也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为尽快解决战士的穿衣问题,任弼时主动投身纺纱生产第一线,并向三五九旅借来一部纺车。工作之余,任弼时不辞辛劳地学习纺纱技术,在杨家岭的一次军民纺纱比赛中还荣获了第一名。
在西柏坡,党中央准备迁入北平前,有关人员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用以参加入城阅兵式。任弼时知道此事后坚决反对,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他严肃地说道:“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在任弼时的家中,一条30年代用过的毯子还在用着,他说:“这是组织上发给我的战利品,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任弼时穿着朴素,身上的毛衣穿了10多年,早已破烂不堪,但他照样穿着。
在当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面对新的风险与挑战,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教育尤为重要。值此之际,重温任弼时的党性观,对于我们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自我革命”“党性锻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