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开?点这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广为流传的《保卫黄河》,创作于抗战岁月,传唱在大江南北,极大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不朽的英雄乐章。它的曲作者就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因自小热爱音乐,13岁起,他便辗转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求学,潜心钻研音乐,并发表了著名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他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
1929年,冼星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1935年,冼星海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南京、洛阳等地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同年10月,他转移到武汉,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推广和指导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创作《救国军歌》《游击军歌》等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热情的抗战歌曲。
1938年,冼星海应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邀请奔赴延安,担任音乐系主任。他提出音乐应当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口号,并努力践行之。1939年3月,他为由诗人光未然填词的《黄河大合唱》谱曲,将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创造性结合,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音乐史诗”的创作。5月11日,鲁艺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音乐会,正式公演《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起立鼓掌,并感动地连声说“好”。7月8日,为欢迎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冼星海再次领衔演出。周恩来观看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赞誉他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不仅轰动了延安,而且传遍了中国,正如那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昂吼唱,吹响了鼓舞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时代号角!
在延安期间,冼星海还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并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5月,受党中央委托,他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到苏联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因战乱和交通阻隔难以归国,他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用音乐为中哈人民架起一座友谊桥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11月,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为他题写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文字撰稿:张晓飞 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本文来源于:建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