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克农,自从他去世那一天开始,关于“特工之王”是怎么去世的?各种流言蜚语层出不穷,坊间不乏荒诞传闻。
例如2008年,笔者去美国出差,解决一点小事情。结果在餐馆吃饭的时候,邻座的两个美国人,居然在讨论中国的李克农和戴笠。
按照他们的说法,戴笠是被美国中情局干掉的,而李克农也是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惨遭美国人下毒。
笔者忍俊不禁,从逻辑上来说,倘若真有这么大的案子,中央难道不会彻查?即使特工之王去世了,咱们这边还有周恩来呢,情报专家多了去。
即使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李克农负责指挥中方的停战代表团,而当时美国被打得浑身难受,保护李克农还来不及呢。倘若谈判代表被下毒,那还谈个啥?何必和平?
甭说国外了,即使咱们国内也三天两头一个死因,还有说是因为敌美人计的,还有更荒谬的说法,不胜枚举……
其实吧,出现这样的谣言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特工之王”的头衔,本来就带有话题性和故事性,以及最重要的神秘感。
关于李克农将军的早逝,其实笔者个人认为吧,用脑过度和劳累过度、是造成李克农早逝的主要诱因。
李克农的身体本来就已经很不好,而他又坚持带病工作,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谁知有两步没走稳。
儿子想要去搀扶的时候已经晚了,李克农身体趔趄摔倒在地,不幸的是脑袋先触地……因为这次受伤,让病情再次加重。
李克农的儿子李伦,本来不愿意回忆这档子事儿,关键是小报小杂志上,各种流言实在是太多了。
由此,开始咱们今天的文章,讲一讲此事的前因后果。
在李伦小时候,爸爸留给儿子的印象就是飘忽不定,有时候父子一同进入梦乡,醒来后爸爸就出去了;有时候孩子睡觉的时候孤孤单单,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在身边熟睡。
别的小伙伴,多数都是在一个地方长大,家庭氛围浓厚;但李伦童年时期,常常跟着父亲搬家,尤其是在上海的时候,当真是居无定所。
李伦才刚刚记事儿,爸爸就已经交代儿子,无论有谁问起,一定要用假名字,不能讲真话。
一般情况下,李克农每隔十天半个月,总会要回来一次的,但1930年4月,却接连失踪许久。
李伦直到爸爸去世之后,才知道当年是因为顾顺章的叛变,所以爸爸才会失踪。
家里的孩子们,早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任何情况下,不和任何人谈起爸爸的事情。孩子们也不知道为啥不能谈,既然家里长辈教导了,所以他们也就遵守这个家规。
红军时期,在一次次的“反围剿”作战当中,孩子们在白区、听到的全部都是坏消息,一家人整日提心吊胆。
父亲跟随红军打仗去了,而家里的老弱妇孺,经济遇到了困境。
李伦的爷爷,只能想方设法躲避各路债主,一家人生活越来越艰辛。
直到有一天,远处又有人来,爷爷只能再次躲进了阁楼,外面却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爸爸,我是克农!”
李伦和兄弟姐妹,哭着跑了出去,虽然李克农仅仅和孩子们相聚了不到五十分钟,但这对于李伦来说,已经是非常珍贵的相聚时刻。
国共分裂,因为西安事变,所以转入国共合作,家里的大女儿看到远处有熟悉的面孔,还以为债主又来了,所以急忙回去通风报信,让爷爷快躲起来。
实际上,远处那位穿着黑色披风、手提黑色公文包、穿着黑皮鞋的人,乃是孩子们多年以来,心心念念的爸爸……
李伦第一次知道父亲的工作,是皖南事变之后,他跟着贺怡去往延安,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问:“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吗?”
倒是李冰胆子大,回答说:“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处长呗!”
毛泽东开玩笑说:“错了!错了!你爸爸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特务!”
在延安的时候,陈云带着李伦,去学校当中读书。虽然身在红色中心,但孩子们和父亲李克农,依旧是聚少离多。
建国后,朝鲜又起烽火,中国政府决定抗美援朝,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其实在这个时候,李克农的健康状况,已经是不容乐观,强撑着病体在工作,哮喘病越来越严重,所以去往苏联治疗……
朝鲜半岛打得是地动山摇,随着美国人强行介入朝鲜战争,所以北朝鲜抵挡不住,一路撤到鸭绿江边。
而随着志愿军入朝之后,接连几次的大规模战役,彭德怀激战麦克阿瑟,沉痛打击了美国人的嚣张气焰。
中国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胜利,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麦克阿瑟远远不是彭德怀的对手。
在抗美援朝时期,其实有两个战场,一是正面战场的烈火硝烟,二是谈判桌的“文战”。
这场战争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志愿军击溃那所谓的“联合国军”后期则是边打边谈,其实上甘岭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整整谈了2年零19天,毛泽东在国内决策,而李克农在前线交锋。朝鲜条件那么艰苦,对李克农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李克农赴朝谈判的详细经过,这一切要从1950年5月说起……不仅国内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全世界都在密切注意交战双方的一举一动。
苏联同样在关注朝鲜战局,而李克农当时便身在苏联养病,他被哮喘病折磨着,已经睡卧难安。
而朝鲜开战之后,李克农在苏联,是怎么也呆不住了,非要离开医院回到国内,他想亲自指挥情报机关,为志愿军摸清美国人的军事部署。
在李克农看来,从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到1950年的剿匪斗争,我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了二十多年的战争!!这胜利的成果来之不易,岂能败在美国人的手中?
李克农回国,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而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被打疼之后,才想起这世界上除了战争之外,还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国际问题。
李克农立刻就意识到,既然参战各方要谈判,这时候可能会需要自己亲临前线,参与到停战谈判当中。
事实证明,李克农猜对了,毛主席则指定李克农,前去朝鲜和敌人进行谈判。
时间是1951年6月,地点则是中南海,毛泽东见了李克农之后,直接就说“我点了你的将”。
按照党中央的决定,由李克农所部、乔冠华外交部、以及志愿军总部、三方组建谈判代表团。
李克农在毛泽东面前,并未说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是目光坚定的说:“我马上准备出发!”
可是到了夜里,李克农意识到自己冲动了,朝鲜那边气候恶劣,而自己这病体,能否支撑谈判呢?
关于谈判多艰难,笔者在这里举个例子:
在双方谈判的时候,谁要是率先退场,就会被对方说成是没有和平诚意。所以双方愣是坐在椅子上比耐力,有时候会长达十多个小时。后来有一位中方谈判代表名叫何渠若,恰逢心脏病突发,而他依旧跟对方硬耗,耗到对方先走为止。结果可想而知,何渠若刚刚回到休息室,身体一软就晕了过去。
李克农去朝鲜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自己虽然身体不好,但毛主席同样身体不好,很多领导人都在带病工作。
危难当头,好男儿大丈夫,岂能退缩不前?此番开赴朝鲜,任由他雨打风吹,都要坚定向前!
代表团出发的时候,为了严守机密,所以沿途负责各部门,只知道有个“群众工作队”要去往朝鲜,大家并不知道这支队伍,是中国的停战代表团。
李队长带着“工作队”在乔冠华的协助下,随即进入了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这场战争不尽早结束,中美两国就会陷入到消耗战当中,这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按照预定计划,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在一线谈判,乔冠华在二线,李克农则指挥全局。
这场谈判,是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其背景不仅仅是朝鲜南北之争,更有冷战大格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牵扯巨大。
李克农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天都要亲自审阅各种材料,然后和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讨论,设定各种各样的预案。
既然工作多了,睡眠也就少了……这自然会严重影响一位病人的身体健康。
邓华在一线传回谈判的实时情况,再由联络员汇报到李克农的手中。李克农不分白天和黑夜,召集前线和后方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开会,不仅要应对新出现的问题,还要研判下一步可能会遭遇的困境。
李克农了解到相关情况,写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再把电报发回国内的毛泽东手中、和前线的彭德怀手中。
当李克农等来上级的批示之后,往往已经是日出东方,既然天光放亮,也就要开始新一天的谈判,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新的情况。
抗美援朝打到中后期,其实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双战场格局,枪林弹雨一战场,唇枪舌剑一战场。谁能够在战场上获得优势,谈判桌上自然而然获得优势。
就在李克农紧张工作的时候,他在一封不起眼的电报上,看到自己父亲逝世的消息……
儿子漂泊半生,未能在二老双亲身边尽孝,李克农的心里涌起百般苦楚。但他更多的爱,都奉献给了中国,奉献给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谈判任务是艰巨的,李克农悄悄的,将“父亲病逝”的那封电报藏了起来,并没有告诉任何人,避免耽误到代表团的谈判工作。
李克农忙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他静悄悄走出办公室,朝着故乡的方向深深三鞠躬。
当年的龙潭三杰,只留下硕果仅存的李克农,遥想起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
岁月催人老,当革命者的国家梦想实现之后,回头再看自己的小家,李克农和父亲阴阳两隔……
李克农抹了抹泪水,心中暗暗发誓,如果谈判不结束,自己就不刮掉胡须,以此来纪念父亲的在天之灵。
因为李克农每天看的文件太多,所以导致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他要弯腰趴很低,才可以看清文件上的字儿,结果弯腰的时候,胸口就会被挤压。
以至于哮喘病变得更加严重,李克农每次呼吸的时候,那感觉好似抽水泵生了锈,运转起来呼哧呼哧的。
无奈之下,李克农在胸口不舒服的时候,就两手拿着文件去院子里,一边走一边看,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
但每天有大量的文件,必须要李克农本人签字,所以他不得不伏案工作。入朝三个月之后,李克农的胳膊就已经开始发抖,签字的时候、笔会掉落。
李克农一边工作一边吃药,每天好似药罐子,但哮喘却始终未见减轻,实在是疼痛难忍,才会短暂的小睡一会会。
这种情况,在夏天倒是可以坚持,但朝鲜的冬天非常冷,大雪从天而降,放眼望去,千山尽白。
李克农的哮喘病,在冬天变得更加严重,在和同志们一起开会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太累,他整个人突然晕倒。
周围的工作人员急忙走过来,抬着李克农去找医生,经过四个小时的抢救,李克农这才缓缓睁开双眼。
很显然,李克农征战半生,身体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甚至可以用油尽灯枯来形容。
李将军赶紧喊来警卫员,拿一套干净的衣服换上,上下打扮一番,避免形象受损。
身为本次谈判的总指挥,李克农深深的知道,一旦自己倒下的话,肯定影响代表团的士气。李克农和同志们开着玩笑,这才大踏步离开医院。
党中央很快就得知了此事,决定撤回李克农,换伍修权赴朝谈判。
李克农拒绝回国治疗,他认为抗美援朝需要自己,整整上百万的志愿军在前线打仗,谁又不是父母爹娘的孩子呢?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他说:“我这堆老骨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伍修权去往朝鲜,看到李克农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他想要换下李克农,让自己的革命同志,尽快回国内的医院治疗。
但李克农坚定的说:“临阵不换将!”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李克农的想法,他在朝鲜的这段时间,已经摸清楚了敌人的脾气,掌握了谈判桌的主动权,正在这关键时刻,自己务必要坚持下来。而伍修权来得晚,经验没有李克农多。
伍修权一看这情况,就意识到大事不好,照这样发展下去,李克农极有可能把性命丢在朝鲜。
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让伍修权协助李克农的工作,如果李克农的身体无法支撑,再让伍修权代替李克农的工作。
谈判是非常艰难的,而且又是非常枯燥的,敌人在谈判桌上捞不到好处,就会在战场上发动疯狂的进攻。
而咱们神勇的志愿军,每次都会把来犯之敌,打回到谈判桌上。
类似的情形,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偶尔发生,而是整整持续了两年多。
双方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谈判,便是停战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
咱们这边肯定坚持三八线,敌人自然不同意三八线,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用机枪和大炮解决问题。
敌人军事行动受挫,被志愿军打退之后,就只能灰溜溜的,再次回到谈判桌。
停战之后,又要有人监督双方的军事冲突,这件事远非说说那么简单。
中方拿出建设性的意见,既然连续三次战役获得胜利,所以三八线停战有何不可?
杜鲁门却不答应,他让志愿军必须后撤;中方表示,可以后撤十公里,而我们撤出的十公里范围,不可有双方士兵的出现。
美国人还是不答应,他们狮子大开口,要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
志愿军自然不给,所以谈判桌上的双方,好似钢铁雕像一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互之间寸步不让。
在谈判会议室的外面,搭建着简易的帐篷,李克农就在帐篷当中指挥全局,满地都是他丢弃的烟头。
1951年8月10日,美国人采取沉默应对中方,他们一言不发坐在椅子上。
联络员去请示李克农,李克农批示:“坐下去!”
因而谈判成了老僧坐定,这样的场景自从首次出现之后、便多次出现、以至于屡见不鲜,成了常态化。
最长的一次沉默,长达两个多小时,双方没有任何人说任何一个字。谁要是先开口,就证明谁底气不足。
朝鲜毕竟是战场,而美国人又占据空中优势,李克农有一次坐车离开住所,想要去邻近的机构了解情况。
结果美军战机突然飞来,一梭子机炮扫下来,感觉好似下了冰雹。开车的驾驶员经验丰富,碰到这种情况不慌不乱,采取日常的战术训练,和敌人的飞机走“十”字交叉。
意思就是:飞机自南向北而来,汽车就要赶紧往东北方向走,双方不走同一条直线,毕竟飞机调头远远没有汽车那么容易。
机炮射穿了玻璃,从李克农的鞋底一划而过,只感觉袜子热乎乎的,李克农晚年开玩笑,说那次差点翘辫子。
谈判艰难持续了大半年之后,各方总算是达成了一点点的共识,在军事分界线、以及督促停战方面、签署了协议。
但美国人的无理取闹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问题解决了,下个问题又出现了,下个问题解决了,上个问题又重演了,乃至于更多问题又涌出。
在这两年的谈判过程当中,中美两国总算是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决定半岛停战。
(李克农和彭德怀)
中方的谈判代表团很高兴,但李克农分析出,美国人虽然不想打了,但南朝鲜却依旧妄想着打过三八线。
果不其然,金城战役打响之后,这才打碎了李承晚的幻梦。
在停战签字的时候,李克农为了避免有人搞破坏,所以决定不让双方司令官去现场,而是派遣代表前去。
美国人非常赞同李克农,认为这样是正确的,一旦有人在现场搞破坏的话,来之不易的和平,岂不是告吹?
1953年7月27日,随着各方签字之后,这场改变东亚历史的战争,才算缓缓落下了帷幕。
但李克农的身体却支撑不住,回到国内养病的时候,想要再挽回健康……已经晚了太久。
按照儿子李伦的回忆,爸爸李克农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到1957年2月的时候,那天阳光很好。
吃完中午饭,李克农想要去办公室,而随着他脚步声的,则是剧烈的咳嗽声音。
在办公室前面的石头楼梯上,李克农突然咳嗽更严重,他想扶住旁边的建筑,好好喘口气。
李伦赶紧往前走,边走边说说:“爸爸我扶着你……”
结果这句话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说完,李克农脚一滑就摔倒在地,头部刚好碰在石头楼梯上,勉强抬起头的时候,那台阶一片鲜红……
李伦赶紧送爸爸去医院,而党中央得知这件事之后,立刻派遣国内最好的脑科医生,去抢救李克农。
在医院里,当李克农缓缓睁开双眼的时候,思维已经出现了混乱,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
在李克农意识稍稍恢复之后,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王石坚……
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敌人破解了我党在北平的电台,导致我党的情报体系,被敌人攻击。而李克农晚年总是忍不住提起的“王石坚”说的就是这件事。
李克农处在半昏迷状态,忘不掉那些牺牲的同志们,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
1962年2月7日,李克农想要继续工作,幸亏邓颖超来劝,李克农这才去了医院。
两天之后,开国上将李克农,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
李伦说:“当时,公告上是脑溢血而死,而实际上是父亲的脑软化,大脑已成糊状,其死也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