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23岁成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他,31岁就与毛、刘、周、朱并列,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之一;
他,46岁就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影响深远。
他,就是任弼时同志。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今属汨罗市)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20年加入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1927年7月任第四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作坚决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3年3月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因长期抱病工作,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年仅46岁。
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1940年,他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从人事安排到谁吃大灶、中灶、小灶都要管,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转战陕北时,担任中央支队司令员。他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行军每到一处,他都要亲自安排住房,布置警卫,组织物资供应,还参与决策研究。
由于两次被捕受严刑,再加上血压高、日夜劳累,任弼时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好多。他经常向身边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长,所以要抓紧时间工作。
任弼时同志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这三怕,是他的崇高品质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小的平凡的事情上,更能看出一个伟大人物优良的本质。
在陕北的时候,任弼时去打靶,警卫在老乡家里找到一张芦席,作成一个靶子。任弼时问清楚芦席的来历,马上叫警卫同志送回去。他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一点东西。”
1948年,任弼时住在北岳区一个乡村里,村外是稻田,田中小径纵横,有近路也有远路。有一次出门,警卫同志建议他走近路,任弼时问道:“走近路会不会踏坏庄稼,老乡允许不允许?同志,要注意,我们在任何问题上,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1950年,任弼时在北京养病时,常到景山散步。他当时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不能走远路,警卫就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横着一条铁丝,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任弼时当即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建议,并且耐心地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绝对不能破坏制度。如果需要这样做,也得先和人家商量,得到人家允许。”
任弼时住的房子临着大街,车马喧闹,很不宜于休养。同志们替他选了一个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他说:“那个房子驻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同志们又建议帮他买个合适一些的房子。他说:买房子要花钱,又要费手续,麻烦得很,还是住这个房子吧。一直到他逝世,房子始终没有调过来。
任弼时逝世后,毛主席为他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