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原沈阳军区《前进报》副社长李之熙逝世的消息,震惊、悲痛难以言表。
我第一次见李之熙,还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沈阳军区在大连召开新闻工作经验交流会,要求师以上报道组长参加。我当时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战士报》分工通联工作。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在开发北大荒的官兵建立的农场基础上组建的,任务是屯垦戌边,所以隶属沈阳军区管辖,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兼兵团司令,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兵团副司令员颜文斌。这是一位周身布满弹痕久经沙场的老红军。不知道是因为报社编辑们手头事多、工作忙,还是我的通联工作性质使然,总之兵团报社决定让我参加这次会议。我是从哈尔滨下乡到黑河,又从黑河调到位于佳木斯的兵团战士报的。当时年龄不大,听说过大连,但没有去过,更没有见过大海。所以受领任务后,我孩子般的又高兴又激动。
兵团报社领导和编辑室领导大多来自沈阳军区《前进报》社。有人让我路过沈阳,给《前进报》的美术编辑带东西。在沈阳中转下车的时候,天刚亮。晨光熹微中,我看到沈阳红旗广场毛主席塑像和周围一组塑雕,一时间被雕塑的壮丽雄伟所震撼。等到一个人去了一趟北陵公园,又为公园的幽静美丽所吸引。那时不由得心想,沈阳如此美丽,我要是能在这里生活该有多好。
我知道这是奢望,是个梦,在当时看来是个很渺茫的梦。
会议召开的地点选在沈阳军区大连卫生学校。这里距离大连老虎滩公园很近,也就是距离海边很近。报道工作会开到师一级,自然是以军为单位分组。当时沈阳军区管辖的军级单位有一二十个,自然就分了一二十个组。我们兵团是一个组。兵团有六个师,每个师有一名报道组长参加。六个师的报道组长中,有一位是现役军官,还有两位是当年开发北大荒的老军转。报到当天,我们几个没见过大海的自然要先去看海。第一次看到大海,仿佛孙悟空一步登上凌霄宝殿,但见海天一色,云游波涌,鸥帆相映,美不胜收。
然而,比大海更让我难忘的是李之熙。
参加会议的除了我和兵团五个师的报道组长六人是非现役军人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现役军官,并且还有总政宣传部和《解放军报》的领导、编辑等等,自然也有沈阳军区政治部以及政治部宣传部的领导。但在众多现役军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唯有李之熙。
李之熙当时是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新闻科长,也就是正处、正团级。论职务其实并不高。但是他对总部和《解放军报》人员的熟悉,以及总部和《解放军报》人员对他的尊重不能不令我高山仰止,肃然起敬,钦佩至极。
会上有很多人发言,介绍搞新闻报道的经验。李之熙几次担任会议主持,对会上介绍的典型经验进行评点。他神采奕奕,语音清亮,评点更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以致多年后,会上介绍的典型经验我早已淡忘,但李之熙在会上反复强调的报道工作要抓问题,牢牢刻在我的脑海里,始终不曾淡忘。还有李之熙说他写通讯,开头能供上一个拉痢疾的人的用纸。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写文章都用稿纸,白纸黑字。开头一句写下来,觉得不满意,把稿纸撕掉,再写。还不满意,又撕掉,再写。这样反反复复,不知撕掉了多少个开头,也不知撕掉了多少张稿纸。
现在回想,我后来之所以放弃兵团机关的优越环境,放弃《兵团战士报》见习编辑的职位,毅然选择入伍,从士兵从头干起,与参加这次会议有直接关系。因为参加会议的清一色现役军官太令我羡慕了,李之熙的风采也太令我仰视了。我后来入伍在师后勤搞报道,也注意抓问题。担任64军报道组长和到军区《前进报》当编辑,就更重视抓问题了。尤其我在军区《前进报》分管边防宣传。我去边防,发现影响边防干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边防干部大多在山上或海岛带兵,远离城镇,家属就业难,子女就学难。老婆孩子的问题不解决,身边的人扯后腿,干部怎么能安心?所以从边防回来,我便利用报纸开展怎样解决边防干部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难的大讨论,《解放军报》认为我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也开始组织这方面的连续报道。后来总部协调国家民政部,专门出台优先安排部队边防干部家属就业的文件,各大军区纷纷建立了边防干部子女学校,挑选优秀校长、教师负责教学。从而解除了边防干部的后顾之忧,极大巩固了边防。
还有就是李之熙说的写好通讯的开头。我后来无论写通讯还是写报告文学或是写小说、写专题片,都特别注意开头,尤其是开头的第一句。到书店买文学书籍也是看开头。开头的几句没有特点,不吸引人,我便放弃。我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开头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写不出好的文章开头的作者不是优秀作者。我从李之熙的提示逐渐感悟,认识到文章的开头必须有张力,必须能令人产生想象,或者产生疑问,能抓住人。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不能直白,更不能过于直白,必须给人以话中有话的感觉。好的作者对文章开头必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甚至是习惯。
会议结束安排了会餐。一个军级单位坐一个桌。一道道菜接踵上桌,各军的报道干事们都吃得很快。我们桌有两位老转业军官,一看上菜的架势,其中一位老转业军官就说,咱们别急,慢慢吃,后面有大菜。果然,最后上来的是海参。这海参当时我可是连听都没听说过。别的餐桌的人有的走光了,有的剩下一两个人。满满的一盘海参,一两个人哪里吃得下,于是有人看我们这个桌齐装满员,便把吃不了的海参给我们端过来。这下我们可是大开了一顿洋荤,狠狠造了一肚子海参。
不过,海参吃得再多,营养再好,也只是一阵子。但李之熙给我提示的抓问题和写好文章的开头,却影响我一辈子,营养了我一辈子。
后来,李之熙当了《前进报》副社长。我是编辑,分管政工、战备、边防、科技、副刊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李之熙对我编发的稿件大多很看重,从来没有异议。李之熙退休后,我们偶尔在路上或是部队家属院遇见,李之熙总是十分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尤其是我对转鸡阴问题有专门研究,对转鸡阴危害有相当透彻的认识,李之熙对此非常赞赏,每逢见面都会说:“你揭露得对,必须揭露,转鸡阴危害太大,问题太严重。我支持你。”
不幸的是,在新冠海啸中,李之熙社长逝世了。我再也见不到李之熙社长了,再也见不到他高大的身影,再也见不到他英俊和蔼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的殷殷教诲,再也得不到他由衷的鼓励和坚定的支持了。
教诲留香,受益绵长。幸哉!
师长长逝,永难再见。呜呼!痛哉!
(图一左二为李之熙,图二左三大个为李之熙,中间为李德生将军)
【文/吕永岩,曾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