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G、高铁、特高压……高新技术领域中国持续突飞猛进,许多行业标准都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了国际通用标准;神舟上天、蛟龙下海、天宫对接……中华民族再次站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艺界依然弥漫的“崇洋”风气。
自1840年古老中国被洋人的船坚炮利轰开大门起,关于中华文化的反思就日益成为显学,直至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留学、引入技术、文艺改良……学习西方文化成为潮流,直至今日仍不绝。在这种语境下,中华文化等于“陈旧”“专制”,西方文化等于“先进”“民主”,似乎成了“真理”。
这几十年来的突出表现就是文艺界过度追捧国外大奖。从奥斯卡、欧洲电影节到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均可见媒体炒作“某某某冲奥斯卡失败”“某某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仿佛中国文艺界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西方认可,这种舆论风向是正常的吗?倘若中国其他行业也唯西方标准马首是瞻,怎能做到先声夺人、世界领先?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先秦散文、两汉骈文、魏晋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书法、绘画、雕塑等等,都是不输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瑰宝,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文艺界一味追求西方认可,丢弃自己的文化特色,把文化的解释权、审判权拱手让给他人,便是邯郸学步,削趾适履。近日,某电影海外宣传稿存在歪曲抹黑中国政策的言论,再次引起舆论哗然。部分网友指出,“这是给自己国家递刀,给奥斯卡递‘投名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战狼》《红海行动》《长津湖》《万里归途》等电影的火爆,彰显了国人日益复苏的民族自信;《觉醒年代》《山海情》《漫长的季节》《繁花》等电视剧受热捧,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情,显示出人民群众对有深度、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的需求。民众的文化自信早已觉醒,中国文艺界也应从过度追捧国外奖项中抬头,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基层民生,发出中国声音,树立起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软实力,同飞速发展的硬实力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