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质疑某篇国粉文章,然后跟我聊了下该文,文章讲中华民国时代的工业制造能力很强,不比新中国前三十年差多少。文章的结论:新中国小学课本用“一穷二白”来描述中华民国有抹黑之嫌。
先且不谈新旧中国工业制造能力的距离,就拿作者选这个词来较劲历史我就很不感冒,一穷二白,也就是个粗象描述,意在呈现当时的落后面貌,这并不等于讲中华民国的工业是一无所有,故意把两个词的不同含义混淆理解,心机已显不纯。
下面,我想简单对中华民国重要时代的工业状况做粗略摘引,希望对大家理解新旧中国的差距有所帮助。
真实的民国
1927年之前,虽然民国已立,但军阀混战,加上列强在中国的掠夺,中国工农业生产举步维艰。这时期的落后应该讲不能怪罪国民党政权,因为国民党并不能真正主导中国,名为中华民国,实为国中有国。
1927年以后,国民党已经能主体性掌控中国,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的能力表现决定了旧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进程,是功是过,都应当记在国民政府的头上。
1928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缔结《关税条约》,中国的关税主导权仍然掌握在英国和美国手上。至1944年,中国海关的税务司长竟然还是由美国人来担任,主权何在?之前的这一职务都由英国人担任。(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第149页)
为了主导中国贸易和中国工业商品的流通,美国和英国都采用外汇操纵支配中国金融,进而影响中国工业投资,它们在中国都能独立发行兑换券,独立经理外债,保管中国关税、盐税等特权。1934年,美国通过主导中国白银收购价至使中国白银巨量流失到美国,而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危机,又高价回购白银,这一倒腾,让中国民营金融业大量破产,让中国工商企业大量破产,1935年的工厂数甚至只有1928年的40%左右,大量民族工厂转改为美国和日本投资参股。至1937年,美国完全取代日本在工业投资中的地位,七成以上原日、德投资领域转到美国手上,原由英国控制的铁路投资权几乎都转移到美国手上。至1945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有近50%依赖美国贷款或美国工业商品销售的所谓“赠与”,其实是“援助”转工业投资,以实现更全面的工业控制。(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投资》第155页;《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第48页)
中华民国工业本就薄弱,抗战后,更加陷入到冰窟,1940年,沪、浙、苏三地本有几千家工厂,因为战火,成功外迁工厂总计只有448家,工人12600余人,其余工厂大部分均无法正常运转或时停时开。因运输困难和敌人的轰炸,内迁设备遭受重大损耗。内迁厂254家转至四川,121家转入湖南,27家转入陕西,23家转入广西,其它各省有23家。(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87-88页)
中国大陆,在“二战”结束前仍有三省没有现代工厂,分别是西康、青海和宁夏。(寿进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问题》,第49页)
在抗战之前,陕、川(含重庆)、湘、甘、滇、黔、桂七省工业只占全国工厂数量的6.02%,只占资本数量的4.21%,因为工厂内迁,至1944年底,上述七省工厂数已经占全国的88.63%,实际资本占全国的93.52%,工人数占全国的85.61%。特别是四川(包含重庆)成为最重要的国民党经济中心,占后方工业数的45.24%。(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02页)
到1945年抗日结束,中华民国主要统治区的工厂总数为5266个(包括十人以上的工场,东北三省、内蒙及河北部分工厂不在国民政府统计内)。工业主要分布为:化学工业占31.16%,纺织业占16.58%,冶炼业占15.54%,机器制造业占12.25%,电器工业占7.91%,饮食业6.34%,其它行业主要为服饰、印刷、五金和文具。上述工厂中,私营工厂占总数的90.47%。(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01页)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统区工业不但未有明显好转,而且继续呈现衰落局面,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民政府搞统购统销,制约了工业活力;二是国民政府因内战需要搞捐税政策,压制了工业发展能力;三是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使工业受到沉重打击,至1948中期达到顶峰。
根据上海的批发价指数,1948年的物价是1937年物价指数的三百万倍。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私人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不愿意给工业投资放款,完全倾向于投机和囤积居奇。通货膨胀已经让法币失去了流通价值,8月19日不得不提出金圆券改革,一元金圆券兑三百万法币,四元金圆券兑一美元。然而,国民政府并未下决心采取有效改革,新币的发行很快又开始泛滥,至1949年4月,一千万金圆券才能兑换一美元,中国政府的经济崩溃正如其军事上的崩溃一样,有关工业的全部计划都已停止。(摘自1949年10月美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436-438页)
国统区的农村土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至抗战末期,土地兼并和地权集中度越来越高。以四川为例,1940年,79.01%的土地集中在8.6%的地主手上,至抗战末,85%的土地集中在7%的地主手上,至解放前,9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1.1%的地主手上。从解放前的农产品产量计,以四川和湖南平均数为例,籼稻每亩265斤,甘蔗每亩1400斤,棉花每亩28斤,小麦每亩136斤,高粱每亩168斤,大豆每亩150斤。农产品产量比1936年低10%,比1900年低5%。(郭汉民等,《四川租佃问题》,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2-19页;湖南省志稿《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湖南农业》,第42-87页。)
以物价指数计,1945年的物价是1937年的2126倍,1949年初的物价是1937年的20万倍,1945年发行货币3978亿,1949年发行货币2038374000亿,货币发行已经让通胀呈天文级别。当时中国有一句话:“在百业不振的情况下,中华民国只有一种工业是马力全开,那就是印刷钞票业。”(摘自《上海解放前后物价指数汇编》第49页)
抗战以后,中国工业能力仍然极其薄弱,政府管理能力也极其低下,公私营企业均接近崩溃,加之战后外国人的撤出,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管理留下了一个空隙,外国人曾经经营的企业,中国人在短期内还无法学会。在轮船制造和航运方面,过去,外国侨民颇有贡献,离开他们,中国还不能发展和以前可比拟的轮船事业。(摘自1949年10月美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054-1055页)
1949年的中华民国工业破产情况:工业总量大致比1936年下降10%,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减少70%,其中煤、钢、铁减产80%。
有人讲,旧中国工业能力很强,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其时国计民生主要年度数据,1949年底,中华民国工业、农业、交通等各领域的实际生产力情况介绍:
钢25.2万吨,铁90万吨,原煤3000万吨,原油20万吨(援助油),发电43.1亿度(设备均为进口),木材664万方,水泥141万吨,化肥7万吨(美国援助生产),农药0,电力设备生产0,机床1600台,汽车0,拖拉机0,铁路机车0,电视机0,收音机0,照相机0,化学纤维0,机制纸38万吨,糖24.1万吨,卷烟160万箱,原盐246万吨,自行车2.万辆,缝纫机0,手表0,铁路周转量390亿吨公里,公路周围量为12.6亿吨公里,水运周转量为29亿吨公里,粮食2494亿斤,棉花44万吨,油料297万吨,甜菜19万吨,蚕茧4.3万吨,茶叶4.1万吨,猪年末头数5700万头,大牲畜年末头数6000万头,水产品44.8万吨,图书出版2亿册,杂志出版3530万册,医院床位10万张。(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0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第555-557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材中曾经是有过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表述,有人认为这对中华民国是个侮辱,说中华民国不比新中国差,说中华民国除了飞机和航母不能造,其它什么都能造。
中华民国能造一些东西,不假。但是靠独立自主还是靠外国帮助造?市场上有流通,并不意味着就是中国自己的工业产能,有可能是外国投资企业的产品或者是援助进口产品。
能造多少?工业发展能否独立自主?这才是真正关键的问题。
新中国讲旧中国“一穷二白”,并未讲旧中国“一无所有”,故意把前一个词曲解为后一个词,显然是想告诉读者“新中国在撒谎”。民国弱一点本可以理解,但硬要去神吹就不可以工把。
下面,我再按照民国数据列举一下1980年时年度对应数据(不含国防工业):
钢3700万吨,生铁3800万吨,原煤6.2亿吨,原油1.06亿吨,发电量3000亿度,木材5350亿方,水泥8000万吨,化肥1323万吨,农药53.7万吨,发电设备生产420万KW,机床13.4万台,汽车23万台,拖拉机31万台,铁路机车520台,电视机250万台,收音机3000万部,照相机37万架,化学纤维45万吨,机制纸540万吨,糖260万吨,卷烟1520万箱,原盐1800万吨,自行车1300万辆,缝纫机760万辆,手表2216万只,铁路货物周转量6000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800亿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5000亿吨公里,粮食总产6400亿斤,棉花270万吨,油料770万吨,甘蔗630万吨,蚕茧33万吨,茶叶30万吨,猪年末头数3亿头,大牲畜年末头数1亿头,水产品450万吨,图书出版46亿册,杂志出版11.2亿册,医院床位200万张。(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上面的对比,还只是粗略性对比,还没有对各类工业的具体自主性成果进行重点对比,也没有对新中国在重要领域突破性成果做一一介绍,因为太多了,大家不妨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和《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等著作。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把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列入进来对比,那旧中国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面,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
大家要清楚,蒋政府在整个抗战期间,天天都在等着美国喂食,工业能强大?
我还要再次特别提醒大家!
我写本文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说明旧社会有多落后,而只是想告诉各位,某些洋奴公知极力丑化新中国的动作实在太多太阴,尤其是抹黑毛泽东和抹黑共产党历史方面的文章几乎从不会标注历史资料出处,读起来感觉“相当真实”的文章,你却很难在文中看到引用内容的原著。写历史文章,不引原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敢标明原著,因为有篡改和编造;二是根本没有原著,全凭自己想象、百度介绍或网络文章做个大综合。
近些年以来,公知们写文章的新共同手法集中表现为:
A、集中力量攻击毛泽东,如果第一步实现全面否定毛泽东,那他代表的政党和战友自然就倒了,公知前面的伪装手法就可以抛弃了。
B、集中力量狂晒民国时期的美好一面,虚化民国时期的恶劣一面,先从心理上对现实国民进行思想颠覆,为逐步制造“新中国史全是假史”做准备;
C、集中力量歌颂国民党高官,集中力量歌颂共产党历史中未取得预想成功的部分共产党要人,通过歌他们,让后人认为国民党成果被共产党篡夺,让后人认为共产党重要人物的失败全归咎于共产党的政治生态;
D、集中力量用所谓公平的“外国人著作”来否定新中国著作,年轻人的单边亲洋教育给了“三反公知”的极大造谣空间。
看历史文章,既要看出处,又要设法将新旧进行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判断。
写了三篇“民国错恋”的文章之后,我想请求各位来三点自问:
1、既然毛泽东周围的人和蒋帮的人都那么伟大,而毛泽东又最不配伟大,那如此之多“伟大的伙伴”到底是怎么伟大的?一群伟大的人把一个最不配伟大的人抬到中国历史最高点,逻辑是什么?
2、既然洋奴公知们都讲中华民国那么好,讲新中国又那么不好,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远比中华民国更有生命力?难道各时代中国人都不如旧中国人有觉悟?旧中国,美国把蒋介石当猴子耍;新中国,美国一直把中国当战略对手盯,难道美国近七十年的领导人都是白痴?
3、既然中华民国工业能力那么强大,为什么蒋介石政权抵抗日本14年还不能靠自己努力打败日本?为什么大家都对国民党弃首都逃跑到重庆给予理解?不正是因为考虑到中国工业落后、战争物资生产能力太弱吗?
总结论:精蝇先生们,吹点靠谱的,我服,吹蒋家王朝,我真不服,靠整点“蒋日记”和“自传”不可能让蒋时代伟大化,不要徒劳了!
写于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