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大将军司马懿》,还有刻下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主要人物都是司马懿。而前者又把司马懿刻画地过于正面。仿佛他是一位兴利除弊、匡扶正义的好人。后者似乎没有这么刻画,但也把司马懿刻画地厉害无比、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仿佛别人拿他丝毫没有办法。而这一切,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吐槽,他们认为这两部电视剧试图把司马懿这个坏人洗白。
的确,三国争霸到最后最大的赢家是司马懿,因为是他的孙子司马炎最终完成了统一。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太长寿,把当时的厉害人物包括皇帝、谋臣、武将都熬死了,只剩下富二代、大窝囊废曹爽这种跟自己远远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这么说不能算错,但是不够深刻。本人认为,司马懿的成功主要不是因为长寿,而是因为曹操当年的一次放弃,这次放弃也可以称作“战略收缩”。
稍微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最初曹方是曹操手下一个重要的将领夏侯渊在汉中镇守,刘备带着法正和夏侯渊打了差不多两年,都没有把夏侯渊拿下。曹操看到战事久拖不决,有点儿不放心,于是就赶来助阵。刘备听说曹操要来了,就是一个字:闪!这个时候夏侯渊乘胜追击,结果在定军山被刘备人马一个俯冲,夏侯渊意外战死了。夏侯渊的死只能说是意外,身为方面军司令,能轻而易举地赤膊上阵吗?
主帅阵亡,曹军一度出现混乱,多亏了军中老将张郃出来主持大局这才稳住了阵脚。这个时候,曹操到了,此时刘备倒是非常有自知之明,他高悬免战牌,就是不出来打!看到这一幕,您有没有觉得眼熟?有没有?有没有?所以这个时候,曹军和刘军形成了对峙,久拖不决。然后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曹操留下了著名的“鸡肋”典故,退兵了。于是整个汉中平原落入刘备囊中,汉中争夺战看起来是刘备大获全胜。曹操损兵折将,退回老巢关中平原。
不过,我们想探讨的是:曹操真的败了吗?刘备真的胜了吗?曹操其实这次赶到汉中,主要任务是接夏侯渊的部队安全撤离,因为打起仗来不是想撤就能撤的。不信可以再看一遍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另外曹操此次前来,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把汉中几十万人口迁往内地。汉中,本来曹操也没有打算要!他为什么要迁人口?冷兵器时期,谁治下人口多,谁的力量就大。显然,曹操的目的实现了。当然损失也不小,损失了夏侯渊等等一些重要将领。
不过,这次战略收缩为以后的曹刘争霸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中间隔着一道秦岭,秦岭宽度有数百公里,山路崎岖,运送兵员和粮草十分不便。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靠的是什么?不正是:地形、人数、装备、士气还有后勤补给吗?
假如曹操抓着汉中不放,后勤补给全靠关中平原通过秦岭来输送,时间久了,后勤补给跟不上,那么留在汉中的曹军搞不好会全军覆没。而曹操后撤之后,秦岭留给刘备一方,刘备一方想要进攻也必然通过秦岭,这个时候后勤补给的困难就等于是甩给刘备了。我们可以说,谁通过秦岭进行后勤输送谁倒霉!说到这里想起谍战大剧《潜伏》中的一句话: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失败事实上也验证了这一点儿:司马懿只需要像当年刘备一样避战不出,时间一久必然获胜!而正是由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缠斗并且最终耗死了诸葛亮,从而让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威信……
说到这里跑一下题:19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我方在获胜之后迅速后撤,对此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愤愤不平。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也是因为后面有一道喜马拉雅山,后勤补给极为不利,先是用牦牛驮,后来牦牛上不去了,再用人背……假如当年我方乘胜追击,或者建造据点长期驻守,搞不好也会有去无回、全军覆没的!因为印度一方地势平缓,后勤补给相对容易。当然了,这个地方我们撤出了,西线阿克塞钦高地并没有放弃,这个地方更重要。因为这里后勤补给相对容易,而且可以居高临下,直冲距离不远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好了,不跑题太远了。
总之,司马懿最后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曹操留下的战略遗产太过丰厚,让他可以学习刘备睡着大觉就能拖垮对手,从而获得巨大的威望。再加上对手曹爽太窝囊而且糊涂。他糊涂之处在于没有听取曹操一个不出名的侄子叫做曹冏的一个好建议,这个问题容我以后再叙。而这些,是《三国机密》《大将军司马懿》等言不及义的影视剧所不能完全展示的,您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