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中国为何要到1949年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发展

2021-06-30 11:45:41  来源: 后沙月光   作者:后沙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是1898年一张时事漫画《时局图》,图中鹰、熊、虎、蛙……将中国分而食之,十分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张图在当时,胜过几百篇文章,直刺人心,不管你是否识字?稍一讲解,人皆能懂,“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时局图》作者谢瓒泰,还为作品题了一首诗:

  沉沉酣睡我中华,

  那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国家积弱到这种程度,小民何曾有过什么尊严?不是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就是在铁蹄下挣扎哀号。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农业国与工业国进行抗争时,结局总是被摁在地上摩擦。

  谢瓒泰心中渴望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就是今天的中国。他跟洪门兄弟也参加过革命,试图拯救中国,但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样的革命并不是真正的革命。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红船,中国诞生了一个真正的革命政党和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不是兴中会、不是三合会、不是洪门、不是同盟会,也不是中国国民党,而是中国共产党。

  28年之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灿烂篇章。

  《时局图》里的那些飞禽走兽早已不敢再对中国动手动脚,反而是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1949年之后,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工业化发展,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化发展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历史传统、国内市场、政府态度、政治体制、国民意识、组织能力、管理水平、西方影响、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从武器装备开始的,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主要就是生产军火。接着,张之洞在汉阳建立了钢铁厂,其它省份总督还帮助设立面粉厂、棉纺织厂、缫丝厂等消费品企业。

  1912年(清廷覆灭)时,中国的工厂已有20749家,但是,真正使用机器生产却只有363家,其它还是依靠人力、水力、畜力操作。明显跟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的发展速度。

  从企业性质上来说来,早期中国大型企业都是“官督商办”:

  1872年,轮船招商局;1877年,开平煤矿;1881年,国家电报局;1887年,漠河金矿;1896年,汉阳铁厂;1898年,大冶铁矿……

  “官督商办”其实非官非商,或者说官商一体,权责不清,公私难辨,必然导致弊端众生。但这是无奈之举,因为朝廷没钱,而民间资本喜欢急功近利。

  李鸿章、以及“官督商办”的主导人盛宣怀都是很有权势和能力的人。李鸿章在1870年就牢牢树立了他在直隶的权力体系,势力覆盖中国北方,几乎独掌外交、税收、武器制造、军事力量(淮军)长达25年。

  门生遍及天下,目的却是为了维护他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和地盘。

  甲午战争后,他宁可让国家赔偿巨款,也不愿组织自己的军事力量与日本决一死战。当时,有许多官员认为与其赔给日本人这么多钱,不如用这些钱跟日本再打一次,但李鸿章是绝不可能同意的。

  同样,“官督商办”模式的工业化之路,也被证明无法使国力真正增强。

  1881年成立的国家电报局,就是“官督商办”典型产物。既然称之为“局”,那么一定是官方机构了?但并不是这么简单。

  国家电报局是在李鸿章的保护下成立的,负责人是盛宣怀。跟江南制造局一样,它最初动机也是军事用途。

  信息传递速度往往决定着战争胜负,电报的重要性大多数总督是非常清楚的。

  1879年,直隶军方架设了“天津-大沽”的电报线(短途),工程师来自丹麦大北公司,由清政府出资。

  1880年9月,李鸿章上奏朝廷,计划架设“天津-上海”的电报线,钱由直隶军饷支出,然后向民间招股集资,铺设中国电报网。

  既然直隶肯自己出钱,朝廷马上准奏。1881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封长途电报由天津向上海发送成功,该线造价为178700两白银。

  李鸿章推荐盛宣怀为中国电报局总办,那么招股集资,铺设全国电报网的工作就将由盛宣怀负责。

  1882年4月19日,中国电报局正式移交给盛宣怀及主要股东管理和经营。

  这样,电报局便彻底民营化,而政府只负责监督,这就叫“官督商办”,其它一些工业企业也是如此,不一一举例。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盛宣怀是什么身份?电报局总办是官职,但他同时又是商人和股东。

  电报局的章程最主要有三点:

  一、倘非官为扶持无以创始,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

  二、使商受其利,而官操其权。

  三、以军报为第一要务,商民次之。

  看起来没有问题,今天还有人会为之叫好,但事实与愿望完全背离。

  集资招股成功后,这178700两军饷,电报局在1882年4月22日还了6万两,并预计在4年内再还2万两,最后9多万两从一等官报、军报费用中扣除。

  政府贴钱的初衷是为了建立战略电报线(因为直隶军饷等于是无息贷款)。

  另外,电报线沿途的看护、地区民团巡逻费用也由国家拨款。

  盛宣怀称“商人之利亦是国家之福”,急于在全国推广,意在效仿西洋之法。

  他和股东们有了垄断权、有了国家养护津贴、有了丰厚股息,但他们真正会是“国家之福”吗?

  盛宣怀将其家族的叔伯子侄拉进来当股东,拿股息。

  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出现矛盾时他要如何平衡?

  矛盾必然出现,也必须无法解决。

  国家战略与资本利益

  电报线延伸很快,天津-上海-广州-香港;镇江-成都,这些商务频繁线路,一一开通。

  但是,陕、甘、云、贵、蒙、藏等内乱外患频繁,最需要电报往来的地区,却得不到电报线路,各地大员向盛宣怀提出线路方案,总是被股东大会否定。

  不是说好的以军事电报为首,商民次之吗?不是说商人之利亦是国家之福吗?

  漂亮话谁都会说,然而,一旦决定权在股东手里,他们就只想着年年分红。

  把几十万两银子投到这些地域辽阔,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收益堪忧,哪个股东会跟钱过不去?

  如果一定要建,朝廷拿银子来建,他们是不管的。

  左宗棠气得找李鸿章要电报线,军务十万火急,李鸿章只能找各省凑钱,建了几条军务线,后来变成了官线与商线两种性质的电报线。

  河南巡抚衙门想开一条济宁至开封的电报线,找盛宣怀解决,盛宣怀却说河南要拿出一笔免息资金给电报局,才可开建。

  云贵总督岑毓英向朝廷上奏,说云贵事关边境安危,法国在安南骚扰边境,无论如何要有一条电报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都有了电报线,凭什么云南还在用八百里快马?

  但电报局股东就不同意给云南建线,李鸿章又从湖北和四川要了15万两白银,作为开通成都-昆明-边境的前期建造款。云川边界到东南亚的蒙自线,则是从上海海关弄来16万两白银。

  商线发达,军线拖拉,在电报局眼中,国家和商人利益孰高孰低已经非常明显了,这就是“官督商办”的基状况。“甲午战争”军事上的失败,是有很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

  袁世凯早就想收拾电报局,但这是一场权力斗争,他得等机会,但李鸿章还在,急不得。

  1901年,李鸿章去世。1902年,盛宣怀因父亲病故,丁忧回乡。

  袁世凯就动手了,他向张之洞提出将电报局收回的想法,而统一各省电报线本来就是张之洞的意愿,于是两人结盟。

  袁世凯立刻动身到上海吊唁盛父,顺便向盛宣怀摊牌,盛宣怀没了李鸿章这个靠山,同意交出电报局。

  1903年1月15日,袁世凯委任直隶藩司吴重熹接管电报局。

  1906年,清廷才设了邮传部,任命陈璧为尚书。

  盛宣怀集团利益与电报局紧密挂钩,1908年,他们煽动股东在上海闹事,反对政府彻底买回电报局。这时,盛宣怀官职为邮传部右侍郎(副部长)。

  他的叔叔盛庚是宁波分局负责人,为了阻止被政府收回,还准备把股份转给外国人。

  最终,盛宣怀在袁世凯的威胁下,同意以180两一股价格将电报局卖回政府(股东要价240两,政府收购价为170两一股),保住了自己的官位。

  三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对峙,中国乱成一团,工业化处于无序状态。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华势力急剧扩大,而西方资本再次涌入中国,中国工业企业,不是被外资吃掉,就是被恶意挤垮。

  到了南京政府成立,所谓工业化,也无法实现,更别说完全被外国人控制的重工业,人家也不允许你发展。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起来革命,没有1949年之后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工业化之路仍然会在内外压力之下,扭曲变形。

  今天,美国连中国产业升级规划都要横加阻拦,连掌握5G技术的中国企业都要除之而后快,可见西方是多么希望中国永远停留在农业化社会,最多允许你半工业化。

  西方绝对不会给中国送来“两弹一星”,也绝对不会给中国高新技术。拜登政府正准备通过“确保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关系法案”,也就是”鹰法“(Eagle Act),针对的就是对中国工业科技竞争力。

  那些跪下美国面前,说美国对中国这好那好的人,为什么不想想,美国为什么宁可倒贴钱,天天哭着喊着送“民主”,却要不择手段打压中国工业发展?感恩美国,怎么说得出口?

  中国的成就该感谢谁?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不是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