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军事对决,国军【国民党军,下同】大败-------陆军主力被歼,退出大陆,偏安台湾至今。
国军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三年多一点时间】,有腐败说,有失民心说,不服气的甚至有苏援说等等,似乎都有点道理。
本文尝试从国共双方军事战略的几个点谈一下。
引言:共的总体战略及东北的胜利
共军【共产党军队,下同】的总体战略是北攻南守,简单些说,就是东北采取攻势战略,其它地方采取守势,或说搅局。这个战略在辽沈战役前初见成效:国军被压缩在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战略点,共似乎胜利在望。
不可否认,林彪把毛主席的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东野似乎有资本飘。网上林粉放言,当时林彪统帅强大的东野,可以横扫除东野外的国共联军。国粉吗,也许好汉不提当年勇,连46年杜聿明把林彪追过松花江都不好意思提了。
网上大多红二代军迷把毛贬的一无是处。这里假设东野按林彪的既定战略,不用毛的战略,继续先打长春。集东野全力,乐观估计半年时间攻下-------而东北全境解放至少推迟一年以上,同时沈阳等地国军主力退入关内,与华北傅作义集团汇合,或围歼华北野战军和中共首脑机构,或在东野入关时形成强有力的防线,或威胁华东野战军侧翼。同时,还得假设住青岛的美军安分守己,韬光养晦,朝鲜半岛南北和谐相处。
东北战局要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一个画龙点晴的战略策划必不可少:
毛圣提出的置长春于不顾,攻取战略要点锦州,就地围歼国军主力于东北,长春等地则不攻而下------辽沈战役战略方针。
同时,还需要一个战略契机,南线战略僵局打开,即华野攻克济南-----共开始战略进攻。
一,中原逐鹿:一波三折。
相对于东北,南线的战略任务是搅局。什么七战七捷,宿北战役,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胜利,相对这个战略,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在了邓政委和中野身上,华野配合。【中野的一把手是邓政委,刘伯承事实只是中野二把手】
中野主力是红四方面军为主形成的,首任政委张浩,林彪堂哥,毛圣和中共最黑暗时刻------草地危机,是张浩为主化解的------张浩现在被四方面军粉骂为假传共产国际“圣旨”,忽悠了张国涛和四方面军。张浩呕心沥血,直至累死任上------但也为共军发展出了一只最大野战军-------129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和中野前身】。
邓政委统帅最大的中野主力下太行山,踌躇满志,逐鹿中原。鲁西南战役,旗开得胜,取得以15个旅的兵力歼敌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但此战枪弹消耗远大于缴获---------中野此战后无力再战了。
不能战,部队总得吃喝吧?就近在豫皖苏建立根据地如何?但邓政委一夜三惊,怕委员长决黄河水淹七军【随后华野西兵团近二十万人,在豫皖苏建根据地就不怕委员长水淹---------大概粟裕手中捏有避水珠,委员长不敢放水吧】。
请示军委,退回老根据地,但委员长又把退路断了。无奈,只好开始伟大创举------千里跃进大别山了。中共一只最大的野战军,开始陪地主民团和过气军阀【白崇禧】的小保队打游击了。一场像样的仗没打,就减员过半,粮弹俱缺,将士个个叫花子一样,而且还需要装卵子【刘帅专门开会给大家装卵子】,实际战力可能不及过黄河时十分之一,剩下就是何乙己,双*之流伪毛粉实矮粉口中的意义之类了-------这先按下不表了。
主角熊下去了,配角更不能闲了。
首先,华野为策应中野七月分兵:一分为三。一路,三,八,十纵,由陈唐统帅出豫西,第二路,一,四,六纵由粟裕统帅向南,许谭统帅七,九纵等留守山东根据地。
意义吗,最后你胜了,随你总结吧。实际战绩吗,同样惨不忍睹。陈唐部,十纵【宋时轮纵队】被邱清泉部重创,差点被围歼,“擅自”撤到黄河北。
留守山东根据地的许谭惨多了,被黄伯韬范汉杰部打得几乎怀疑人生了,根据地基本全部沦陷,主力被重创,以致委员长认为已经“不足为患”,调范汉杰部入东北对付林彪去了。更惨的是,地主还乡团对翻身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反攻倒算。
粟裕统帅的1,4,6纵【华野三兄弟】这一块稍好些,建立了豫皖苏根据地【朱毛最好的弟子------总背着根据地打仗】,还能救援中野,最远到河南确山【发动确山战役】。
华野主帅也没闲着:到处做报告,鼓士气。如华野打一发炮弹,就是一户富农一年的收入;华野粮食充足,甚至还有野味吃。听众是西野彭总大军,指战员常饿的开会都要躺下来发言,以节省体力,习老爹筹措粮草真不易,陈帅的报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望梅止渴。
盘点一下,中共当时在中原的军队------中野和华野,就剩粟裕统帅的华野三兄弟【1,4,6纵】及三纵八纵十纵能机动了。
二,中原逐鹿二:高层决策和基层指挥员的分歧
为摆脱中原战局危机,具体些就是减轻邱清泉部胡琏部【还有桂系】对大别山邓政委统帅的中野的压力,中共高层经过深思熟虑,要粟裕带华野三兄弟跃进江南,过长江搅局,把胡琏部邱清泉部等引走。
华野主帅坚决拥护这个战略:
失题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催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诗是好诗,但粟郎不是随意遣的棋子-------至少他是一枚特殊的棋子,胸中总装着全局的棋子。电影台词:领袖感叹,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台大戏不好唱啊。
如果粟裕穿越到现在,到阿里巴巴打工,马云肯定首先炒掉他。因他常提出最切合实际,使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战略建议-------而马云说过,除他自己及另两个高管外,任何员工提出战略性建议,都会被立即炒掉。
同样,林彪穿越回来给马云打工,一样拿不到工资就被炒鱿鱼了:他为先打锦州和先打长春,同军委打了半年电报官司。
看来,996这个福报,林彪粟裕们穿越回来是肯定享受不到的,二人天天在三和劳务市场晃悠倒是最可能的。
粟裕为啥不执行毛主席制定的渡江战略? -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c72f1b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8.html
此文题目就是哗众取宠。首先,渡江战略是以毛为首的中央军委集体决策。其次,粟裕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还是知道并遵守的。事实上,如果他第三次上书被驳回,他只能保留自己意见,遵从军委集体决策,实施渡江战略。
三,中原逐鹿:战略欺骗,骗了谁?
粟裕被召到西柏坡,被五巨头来了几场三娘教子,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粟裕反驳渡江的理由:1,三个纵队过江,不能吸引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跟进,因他们都是半机械化兵团,委员长再蠢也不会让他们去江南水乡陪自己打游击-----军委把中野周边敌人引走的战略实现不了。就是桂系也引不开,因委员长好不容易把他们调到北方,绝不会放虎归山。2,三个纵队过江,乐观估计损失兵力5万以上【以长征,抗日先遣队,中野进大别山为范本】,而以主力【三兄弟】5万的战损,可以歼灭国军主力十万左右,中原战局彻底改善【后面豫东战役证实】。
江北战局没说,我们可以推演一下:三个主力纵队过江后,剩下可机动主力三,八纵,十纵挡不住邱清泉胡琏兵团围攻,极可能被歼灭大部或一部;中野被国军二三流部队就可以肃清;山东许谭斗不过黄伯韬王耀武,主力撤黄河北或根据地彻底游击化------黄河以南将不存在共军正规军。
最后折衷方案出来了:1,粟裕带三个纵队可以暂时不过江;2,必须在一年内歼灭邱清泉兵团,否则,还要过江;3,统一指挥华野在中原的部队;4,立下军令状,并由五巨头之一的朱德现场监督。
西柏坡之行,粟裕实际得到了两点:一是可以暂时不过江了,二是他获得了指挥华野1,4,6,3,8,10纵和中野11纵,两广纵队【两个小纵队,合起来战力不会超过华野主力一个师】的军权。陈帅吗,中野刘邓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两人已经不在一起吃饭了】,需要一个四川人去劝劝了。
表面的战略欺骗:
对国军一方,粟的军令状是以邱清泉兵团为歼灭对象。共军有风筝,国军也有影子,委员长和邱清泉肯定也得到了这个信息。但粟裕好像忘了这个军令状一样,首战豫东,闪击开封,围歼区寿年兵团;接着发动济南战役,歼灭王耀武集团;发动淮海战役,先歼灭黄伯韬兵团。国军将领区寿年,王耀武,黄伯韬可能都在骂粟裕:食言自肥,不讲无德。邱清泉可能一边正乐着的:粟裕欺软怕硬,怕我这个中国巴顿。这时,粟裕找来了:谁说我食言自肥?一年期限还没到的。
对共方来说,好像大家集体把粟裕西柏坡的承诺和军令状忘掉了一样。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忘了。1958年,大家的记忆似乎又部分恢复了。陈帅评粟,就一个字:阴。邓政委更是一针见血:只有大野心家才会如此贪功【豫东战役】。聂帅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做了小偷,只能偷一点东西,做了大盗,就要盗国。彭帅总结: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里通外国云云。林帅吗,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嘟嘟囔囔:打败仗的批打胜仗的,明天不来开会了-----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
实质的战略欺骗:同样骗了国共双方。
林肯,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这里,试着”揭露“一下这个战略欺骗:所有时间骗了所有人的战略。
常识: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人和武器。人,指组织起来的军队和民众,自然也包括军心和民心。武器,指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人的因素第一,但不是唯一。下面稍微解释一下。
北伐战争的胜利,苏联武器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时,蒋委员长不一定比旧军阀们更得人心。没苏联武器的支持,蒋不仅一样不能出韶关,而且还会像孙大炮一样被林虎,陈炯明之类不入流军阀狂虐。南昌起义后,义军为什么去广东?惦记的也是苏联武器;红军西路军西征的战略目的,也是苏联武器。
近年很多军迷推崇林粟能打,除了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实践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为穷人打江山外,特别注重武器装备和后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像去大别山的某政委,身为党员,却”谁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呢?“】从抗战开始,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从无让战士挨饿受冻作战的记录。天目山战役期间缺粮,也只是军事训练时新四军战士吃稀饭。
粟裕嫡系部队【主要是华野三兄弟】,在抗战中期,武器装备水平通过自己制造,缴获,已经明显优于国军【委员长是造不如买的祖师爷】主力,甚至也不输于当面的日军。如天目山战役,对阵以皖南事变刽子手52师为主的二战区主力,以少打多,仍打出了伤亡2100比13600的战损比;进攻鬼子占领的车桥,战损比为200比940.
天目山战役,当时新四军装备比二战区主力上官云相部大约领先半个时代,很多时候就是单向屠杀。具体优势,新四军普遍装备了迫击炮【电视剧中”小老大“从上海走私回来无缝钢管造的】,上官云相部仍以轻重机枪为主。【装备级别:轻机枪压制步枪,重机枪压制轻机枪步枪,迫击炮压制轻重机枪,山炮压制迫击炮,榴弹炮火箭压制山炮,,,,,核武压制所有热兵器】
言归正传。
前面说过,自刘邓入大别山后,军委南线所有战略的核心都是救刘邓的中野,而能救刘邓部的也只有粟裕部了。而刘邓部又太弱,甚至到了淮海战役时,都是国军歼灭的对象【一次是虚的,粟裕部围住黄伯韬部后,国军准备不惹华野,不救黄伯韬,而是集中主力围歼中野;一次是实的,阻击黄兵团,差点被书呆子黄维反杀,邓政委都准备做烈士了------粟裕救的慢的话成真烈士了】。
救中野确实不是一般的难活【58年,邓组长批粟就容易多了】。当然,也有简单的,就是把中野划给粟指挥,如宋时轮的十纵,划给粟指挥后,整天在邱清泉胡琏面前晃悠,也没人敢打他的主意了,宋个人也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阻击专业户。-------而这是上面绝对不会同意的。
这时,粟裕只有一个方法能真正救出中野:把江北国军主力全部歼灭。但他又没有江北中原区域共军的整个指挥权:刘邓是上级,你不能指挥上级吧?华野内线兵团也不能具体指挥【城南庄粟双代后只能战略指挥】。因此,粟真实的战略,提都不用提了。再提,整天就你意见多。只能实际施行了。郭化若说过,粟裕的指挥环境最差。
城南庄面圣后,粟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简单些说,就是取得人和武器优势。而这个优势,只有山东半岛及附近内陆腹地,如豫皖苏,苏中苏北根据地具备。这里,是抗战起的老根据地或新建立的成熟根据地,人力物力资源有较充分的保障;武器方面,山东半岛与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工业制造地大连相距很近,且交通方便。 解放后,粟裕谈淮海战役时,说说要感谢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建新公司的炮弹。
老根据地,翻身农民是最后一碗米充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衣,送儿送郎打老蒋。党政方面,有“小毛东”之称的饶漱石【还有工作机器之称】,很好的组织领导了这一切,简直是当代萧何转世。
如何实现这个战略意图呢?
首先,粟裕要跟大家一个交代,先引着邱清泉溜达了一圈:各位,我确实在做歼灭邱兵团的工作。接着准备发起豫东战役,向军委要6个基数弹药,军委只给三个基数;兵力不够,要山东兵团给一个纵队----直接被拒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粟裕只有先找米了。等着下锅的米是什么?武器弹药。哪里有?委员长在开封城【当时河南省会】存着的,三纵八纵“刚好”在开封附近【就像孟良崮战役前六纵“刚好”在74师补给地垛庄附近一样】。粟裕立即下令攻城,同时向军委汇报。毛圣:情况紧急,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有了些武器弹药,看上了附近的区寿年兵团-----大小长短正合适,三兄弟【一,四,六纵】一拥而上,区兵团部和兵团主力整编75师了账。歼灭了兵团部和75师后,黄伯韬,邱清泉,胡琏等兵团也陆续赶来。粟裕与黄伯韬邱清泉厮杀一阵后,虚晃一枪,率部回老根据地了。
豫东战役,国共双方都庆祝胜利,黄伯韬还得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而粟裕则正式开始了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用山东半岛及腹地人力物力资源,和大连军工的先进武器装备,与国军主力战略决战------已取得胜势后的对决【孙子-形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随后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什么以少胜多,以弱击强,写成影视作品大家看热闹就罢了。如武器装备,共军有大连建新公司源源不断的供应,国军方面,委员长在美总统竞选时得罪了杜鲁门,美国武器禁运。从济南战役开始,共军武器装备特别是炮兵方面,已经对国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甚至说有半个代差优势。人力方面,以淮海战役为例,国军80万正规军【大量缺编还不算,还要抽出大量兵员搞后勤,实际作战人员可能不足半数】+8万地主还乡团民团【估计数字,国军顺势时才能起到狐假虎威作用,败时早做鸟兽散了】对60万正规军【满员还有大量超编,后勤基本交给地方】+600万军区部队和民兵民工,不算民心士气,光算人力资源,共军都有压倒性优势。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58分钟处,国共赌国运,押大小,编剧完全在意淫,那时共胜局已定,哪还需要跟你赌什么国运?
一代伟人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豫东战役后,他对华野特纵司令陈锐霆说:“我们过山坳了。”“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共军南线战略,开始由邓政委领导实施,主力最后被国军逼入兵家死地----大别山等待救命;粟裕战役指挥的华野开始大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开战第一年五大野战军共歼灭国军10个整编师,华野占9个】,南线国军接近崩溃,但上面要配合邓政委跃进而七月分兵,华野三巨头陈粟谭出现严重分歧,仓促分兵,战果得而复失。粟裕当时不主张分兵,而继续在内线附近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配合邓的中野跃进,被否决。瞎折腾一年多后,粟裕通过豫东战役的转折,又悄悄重新实施了这个战略【既没上报,更没人批准】,在南线同国军战略决战并歼灭了国军主力。
当然,华东饶漱石等党政大佬及老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特别是上面毛圣作为“明君”的事实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共南线对决,共方由必败的战略起,从容忍下级暂缓施行,到下级悄悄更换成必胜的战略,再到被下级不经意的推着实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军一方,始终蒙在鼓里,稀里糊涂的丢了江山。
但双方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被蒙骗了,而且是战略级的欺骗,一直到现在。
共军南线战略,开始由邓政委领导实施,主力最后被国军逼入兵家死地----大别山等待救命;粟裕战役指挥的华野开始大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开战第一年五大野战军共歼灭国军10个整编师,华野占9个】,南线国军接近崩溃,但上面要配合邓政委跃进而七月分兵,华野三巨头陈粟谭出现严重分歧,仓促分兵,战果得而复失。粟裕当时不主张分兵,而继续在内线附近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配合邓的中野跃进,被否决。瞎折腾一年多后,粟裕通过豫东战役的转折,又悄悄重新实施了这个战略【既没上报,更没人批准】,在南线同国军战略决战并歼灭了国军主力。
当然,华东饶漱石等党政大佬及老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特别是上面毛圣作为“明君”的事实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