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就一个秦始皇吗?
人们分析一下秦始皇的一生,前后是不一样的,还有秦始皇之后呢!我以为,中国不只一个秦始皇。秦的秦始皇就有两个,一个是始皇帝以前那个,改天换地的秦始皇;一个是始皇帝以后嬗变的秦始皇;还有,秦之后有没有秦始皇?
始皇帝以前的秦始皇。雄才大略,顺从民心民愿,驾天驭地,乘坐社会发展前进的列车前进,难能有人完全否定得了的。当时多数中国人的民心就是,结束割据,结束战争,结束由于战争引发的民不聊生;统一能达到此目的的话,照样是民心所向。
秦始皇在位37年。其中吕布韦摄政8 年;亲政后为了把权力操在手里,用了几年时间,之后开始征战六国,进而统一中国。他亲政后加起来一共用了17年;作成始皇帝。为创建大秦朝永固,皇帝生死都至尊、至上、荣华富贵、万寿无疆。他建设国家特别是秦家共12年时间。这三段时间里的秦始皇,是一个人吗?结论是:是,又不是。说他是,是他的主要任务与担当没有根本改变;说他不是,是说他是一个封建式的国王(皇帝),受当时时代与他个人局限性的限制,当了皇帝以后就发生了嬗变。始皇帝后的秦始皇,是部分嬗变的秦始皇。否定秦始皇,如果只是否定他那些嬗变是可以的;如果以否定他的嬗变为名,来否定他推动中国封建社会革命性前进的功绩,就是错误的了。下面先说一下始皇帝前的秦始皇。
(一) 吕布韦辅政8年。一方面是:大秦政策微调走稳;如把商人属性带入秦国政治中,使秦国的政治带有一定的政商合一的一定成分。他在秦国也搞起了养食客之风。当然,对吸引士人、文人有一定的作用。据说他一家就有食客3000。他要稍缓酷法,本质说是对上层人一定程度的让步。他集众生编的《吕氏春秋》在当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对后世是有影响的。总的说,一方面让秦国保持了国势有增不衰。二一方面是:攻城掠地有机会也不放过;大秦又扩大了疆土数郡。三方面是:投机乱政在秦国历史上达到空前的顶峰,是内斗的最好示范者。是中国内斗乱政较早一点的教师。但吕布韦并没有想从本质上改变秦国的一切,他也没有大的改变秦国原来的一切。
在这一段时间里,秦始皇就是一个学生。但是,他不是吕布韦的最好学生。他如果接受吕布韦的一些东西,打败其他六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及以后,都会向六国贵族与宗族势力让一些步;统一中国的速度就可能要缓慢一些了;其它政策会不会改变一些呢?也许会的。这不可过多的想象,过多的想象,都只能是虚构与假设。
(二)秦始皇什么潜力都用上,什么东西都豁上,就是要快速吞并六国,统一中国。
1、亲自掌握秦国一切大权。
秦始皇亲政以前,吕布韦与皇后、嫪ai结伙控制朝政。他不惜大损自己的恩德名声,逼杀嫪ai,宫禁皇后,请走仲父(吕布韦),把大权集于自己的手中。
2、组织国力、国人,准备统一中国。
(1)青年国王,英武霸气;目标明确,致志统一。
秦始皇一亲政就显示出弄权霸气,虎胆雄心又雄才大略,所向不移与不准天阻地拦的气魄与霸气。他用了不太长的时间,进行政治、政策、人才,特别是国民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秦国比较强大的国力;法家主政,严行法纪;军事优先,将才第一;极力调动国民的积极性,重奖重罚,步调一致。他的目标表面看是吞并六国,实质是统领新兴的地主与农民民众,转换奴隶、农奴的积极性,清除贵族宗族势力,解放或松绑奴隶、农奴民众;把这些人释放出来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粮食、布(帛)等生产,一方面激励征战。那是把中国封建制度上升一个新的阶段,而统一中国的。
(2)国政尊崇荀子,韩非第一。
荀子综合提出百家学说中多家的一些内容,推出礼义说。主张天道变化,不由人。无鬼无神无妖怪。吉凶祸福,皆由人为。要不失时机,利用物性。不靠天赠地送,用自己的智能,治理万物,各得其用。人要不等天,不等地,尽己所能,控制万物,为己所用。人能胜天,在合群;合群在于合理分配生产物。分配不合理就要争夺,引起纷乱与衰弱。生产物的分配,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荀子把这个谓真理,就是礼,也叫礼义。制礼的是圣人,行礼的人是王公大夫士,天子至尊至贵,应该得到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权力。天子至士按礼分禄。百姓不知礼必用刑法来治服……荀子学说就成中央集权制度理论基础。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是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集中概括一下他的治国方略主要东西是:继承又推进了荀子的哲学与政治学,把人性恶之说推向更极端,编织出皇帝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把商鞅的的法治用向除了皇帝之外的所有官员及士大夫,把贵族、士大夫也贬为民(地主)了;推崇并极度拔高慎到的“势”学,大搞皇帝用威势、威严、权霸治国治民;既巧用老子的柔术,又耍申不害的权术治国治民、治官;利益诱导人,调动民的积极性,苛法强迫人,让人不敢坏恶行,只能老实为;酷政对待贵族士大夫的反抗,残吏管束庶民众……韩非建议韩王任用贤人,富国强兵,韩王不用。堂鸡公劝韩非,不要得罪昏君权臣,免遭受祸害。韩非回答:我不怕得罪昏君权臣,宁愿遭死亡的祸害,一定要为众庶百姓谋利益。韩非的著书传到秦国,秦始皇赞叹不巳,说“我得见此人,和他在一起,死也安心了。”竟发动对韩战争,要韩非。233年韩非入秦。后来,李斯怕不如韩非而失宠,合同他人诬害韩非,韩非自杀于狱中。李斯就成为秦始皇的最主要的助手与干将。
(3)举一国之力,亲自指挥。
这样秦的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商鞅早就做了法律方面的准备工作。几代秦王,一方面作了人群(阶级:新式国王、官员、地主同农民)的准备工作;二一方面做了物质、经济上的准备工作。荀子、韩非作了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伦理、义礼等方面的理论性的准备工作。之后,秦始皇、李斯等亲自指挥、操作 ,又领导又干;一方面打败六国;另一方面优化建立全新的封建国家需要的一切制度。
秦始皇内伺重用赵高,赵高也是极度的崇法者,外加奴才味十足,正合秦始皇的霸气需要。赵高又心手狠毒,有助于秦始皇的政令畅通无阻。
(4)多奖兵卒振士气,重用将帅看战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主要靠的是军事战争手段。他手下战将如云;而且,他的战将世家多多,新星不缺。极少有理论名家,就是实战取胜的能者。这些战将比较忠诚于大秦与秦始皇。他们在秦始皇死后,少有反秦者,只有几人战败而投降。
秦朝把封赏晋爵的重心转移到军队的中下层,兵卒杀斩敌军多者也能受到封赏,封赏者就能改变奴隶、农奴、农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成为秦兵的重要优势。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在开始灭韩、赵的时间长一点,最后灭魏、楚、燕、齐四国速度是很快的。
(5)论秦纷纷说本质。
秦始皇靠什么?是靠残暴?是靠天才?是靠秦强大得如石,六国如卵?我以为都不是,又都是。上述方面,还要加上其它好多因素,围绕一个使命形成合力。这个使命就是:尊崇民心民意,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前进。还要加上,实践中不出大的、致命性的错误,小错能及时纠正。背离此宗旨,不会有大秦,实践中犯大错误,也难能大秦久存,有了大秦也是会夭折的。
有人说秦太残忍。七国混战哪个不残忍?都残忍,秦的有时最残忍(像白起杀降兵几十万),人们就会觉得大秦不是不可饶恕的问题;起码秦的内部还可以容忍。
有人说秦好战,战争破坏太大。是的,中国、甚至世界战争无数,毁了多少民族,毁了多少城、乡甚至国家?造成多少人员死亡?如果把战争看成是人类的最大魔鬼,不一定为过。但是,战争总是消灭不了。正所谓“战争是政治斗争的集中表现。”怕无用,又拒绝不了,战争总是强加给人们。这是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竞争,这是正常的竞争吗?好多战争是把竞争变成了异国、异族的侵略和掠夺,同族内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强制性的压迫、榨取、奴役甚至奴隶。就算被 叫着竞争,人类为什么不能把战争这种竞争方式,排除在人类的竞争之外?那是至今也不能啊。
人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该和平有一些人不肯和平;该退与退出的那些人不肯退与退出;该走开的那些人不肯走开;该死亡的一种人和势力 不肯死亡。他们不但不肯退、走与死亡;他们还要挡道不让别人前进,而是要把要前进的人们和势力压住甚至消灭,他们死也不肯改变自己。要前进的人们、特别是被逼得没有活路的人们,不得不起来与之斗争,甚至逼着人们把他们消灭掉。
大秦与六国的战争同样是这种战争。奴隶、奴农主的贵族与宗族势力者,同新兴的地主加农民,是这二者之间争夺与战争。秦变法人们可以从各方面加以阐述;但是其最本质的是其不断的扩大新兴地主与农民的成员,努力把奴隶变成农奴、把农奴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地主,从而消弱贵族宗族势力,直到把维护贵族与宗族势力的一套制度摧毁,建立一套更先进的制度。表面看大秦也封侯,大秦封侯同其它六国不同,大秦的侯主要是收地租,不是靠压迫剥削奴隶与农奴。大秦的分封大量是把低等级人群,即奴隶、农奴受封后变成了农民,农民受封后变成了地主,农民、地主受封后还有可能变成政府官员。只要勇战立军功,就有可能受封。这样就把地主、农民、农奴、奴隶等中下层的民都激活了。相反,非此流的人们就受到法律不同程度的管与治,甚至严厉打击。如果看不到这种进步性的区别,首先要找一下不同人与群的立场问题了。
一谈地主,新中国的革命者,无不要去革他的命。要知道,在战国时代,地主、农民却是最先进的阶层人群。这同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阶段是一样的。后来革封建制度命的时候,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是先进的革命人群;不同的阶级都曾经有过他们先进性的时期。
(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