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50多年前巴金与志愿军度过的三百个日日夜夜(图)

2021-10-28 11:02:08  来源: 新浪   作者:邹勇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临近2000年末的一天下午,午睡刚起的巴老戴着眼镜,坐在被摇高了的病床上,一边吸氧,一边收看着电视,神情十分专注认真。是什么电视剧这般吸引着他呢?原来电视机里正播映着电影《英雄儿女》,在黑白的画面上,飞机、坦克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决战场面。此情此景勾起了巴老的回忆。他在1952年告别亲人远离家门,来到了朝鲜,同志愿军官兵一起度过了三百多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他与众多的英雄促膝交谈,在采访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回国后,他用文学的样式艺术地再现了像王成、王芳、李大海等一批战地英雄人物的形象。巴老这时的心随着电影主题歌回到“风烟滚滚唱英雄”的年代。

  赴朝体验生活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随之,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3月初以巴金任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换上了军服,乘上北行的列车,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多次打算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表示:“……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所以,他在朝鲜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

  有一次,巴金同创作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战地采访,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汽车只能改成晚上出发。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汽车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着。在同对面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巴金他们坐的车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所幸大伙都没伤着,但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赶到了目的地。

  每次外出,巴金都是一路走,一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认真地记录下来。

  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六七高地的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小说《团圆》搬上银幕

  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当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接到文化部下达的任务后,深感此事责任重大,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看完小说后被它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但要把这部不到三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武兆堤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毛烽。毛烽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就是认准了毛烽有与小说中同样的军旅生涯的经历,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毛烽把小说《团圆》看了一遍后,他感动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经过他俩二十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

  很快,剧本转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同时,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

  接着,导演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忙着奔波,他同毛烽不仅走访了在北京的文艺团体,同时也走遍了军队的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团,但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正犯愁时,导演谢晋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谢晋在电影学院办完事出大门时,迎面看见一位手提东西的姑娘从外面返回,凭着多年执导的直觉,他脑中立刻闪现出:“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谢晋马上来到毛烽的住处,进门便说:“‘王芳’找到了!”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没说就跟着谢晋直往电影学院跑去。因谢晋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过,连她的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他们三个只得挨着寝室逐个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寝室时,发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谢晋眼睛一亮,她正是刚才在大门口见到的那姑娘。经询问,这位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了来意,她听了也欣喜不已。

  见过人后,还得看她的演技。正巧,刘尚娴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个小媳妇,毛烽和武兆堤连续四天来看她的演出,他俩发现刘尚娴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气质、外形都与剧本中的王芳很相似。于是,就决定让她担纲主演“王芳”这一角色。随后又从长影厂选中了刘世龙演“王成”,“王文清”和“王复标”分别由著名老演员田方、文斌扮演。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当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王成”“王芳”见“爸爸”

  时光荏苒,转眼进入了90年代,《英雄儿女》的电影仍在放,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寻找现实中的“王芳”和“王成”的消息。

  究竟有没有这对“英雄兄妹”的生活原型呢?巴老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每当有人问起他时,他总会笑着说:“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我这是小说,人物和情节都是创作的……。我在朝鲜共生活了一年多,访问过许多战斗英雄,也访问过许多文工团员。没有听说过兄妹在朝鲜战场相见的事,更没有访问过兄妹俩。”从巴老的话中能听出,兄妹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哪一个具体的人,它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

  1994年岁末,上海市作家协会邀请了影片《英雄儿女》中扮演“王成”、“王芳”的刘世龙和刘尚娴“兄妹”到上海为巴金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他俩自三十多年前在拍摄《英雄儿女》时合作过后就各奔东西了,这次“兄妹”能再次相会已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同时又得知华东医院医生已同意他们去探望病中的巴老,这更是喜上加喜。

  12月24日上午,刘世龙和刘尚娴手捧着巴老最喜爱的玫瑰花和新年贺卡来到了华东医院。巴老听说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要来看他,自然想要仔细地瞧瞧从银幕上走下的“兄妹”俩。

  那天,巴老早早地戴起了已一个多月没戴过的眼镜,脸色微红,他一见到刘世龙、刘尚娴显得有些激动,双手不停地向他俩招呼示意。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金的手,闪着泪花,贴近巴老的耳边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连连学着电影中王成的话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躺在病床上的巴老见了连连点头,他缓缓地说:“你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他抬起手接过刘世龙、刘尚娴送上的新年贺卡,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当刘世龙拿出特地从长白山带来的4支人参送给巴老时,巴老连声说:“谢谢,谢谢!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马上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

  巴老笔下的王成、王芳都是上海人,已过“知天命”年龄的长影演员刘世龙和比他小12岁的八一电影厂导演刘尚娴这次到上海相聚,他们把它看作是:有缘来相会。而最使他俩动情的是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用笔催生“王成”、“王芳”这两个生动艺术形象的“爸爸”巴金,大家见“兄妹”俩兴高采烈的样子,都一致称道:“这真是英雄儿女见‘爸爸’,巴老今日庆‘团圆’。” (摘自《巴金:这二十年》 陆正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http://news.cri.cn/gb/9223/2006/11/24/1266@1318799.htm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