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起,20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此,他们超越了儿女的身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1964年12月,一部名叫《英雄儿女》的电影一经上映,万人空巷。影片中,战士王成喊出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的经典情节,直至今日仍然直抵人心。《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团圆》,在这部展现抗美援朝的经典文艺作品中,王成的故事不是某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而是由无数个志愿军战士的真实故事汇聚而成的。
在电影《英雄儿女》当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1991年,巴金先生为一位志愿军战士写下这样一句话——
作家巴金题词
赵新民讲述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中央电视一台《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
这位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曾任65军194师582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他曾发出“向我开炮”这样的呐喊,用24岁的年轻生命换来了67高地攻防战的胜利。
我爷爷出生在1928年,在1947年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冀东军区第48团。我爷爷入伍的时候19岁,当时他和我奶奶刚结婚六个月,我奶奶正怀着我父亲。我奶奶在我爷爷入伍的时候跟我爷爷说,“你就走吧,家里有我,早日立功受奖,我们等着你回来。”
但是爷爷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家里。我爷爷的团长张振川曾经亲口对我讲述过爷爷在战场上的经历。在1952年10月,67高地的攻防战由582团的二营全权负责。敌人用飞机、大炮、坦克向67高地进攻,这场战斗非常激烈,也非常惨烈,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
当时我爷爷任六连副指导员,他带领六连在阵地上已经坚守了三天两夜,打退了敌人的17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了我爷爷和通信员刘顺武同志。当时团指挥所就在67高地的后方,张团长就用望远镜看到敌人一批一批地涌上67高地。紧急关头,我爷爷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发出了“向我开炮”这样的呐喊。当战士们冲上阵地之后,发现刘顺武同志和我爷爷已经牺牲了。可以说,他们用实际的行动实现了“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1953年下半年家里收到了部队追记特等功的证书,这时候我奶奶才知道我爷爷已经牺牲了。1954年村里举办了一次非常隆重的追悼大会,那时候我父亲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去世了。虽然我的父亲也没见到过我爷爷,但看见奶奶在那儿哭,他也跟着哭。我父亲说,他自己感觉非常地悲伤,非常地孤单,也总是感觉自己空落落的。
我是到6岁的时候跟我奶奶一起去烈士陵园看的爷爷。到了之后我奶奶看到墓碑上面有尘土,就掏出了一个白手绢,让我用手绢擦去上面的灰尘。最高的五角星比较高,我够不着,然后奶奶就把我抱起来,我就站在碑的基座上擦上面的尘土。然后我奶奶说,来了,就给你爷爷磕几个头吧,我就跪下给我爷爷磕了三个头。
当时磕完三个头,然后奶奶就抱着碑,她说先有啊,我们来了,带着你孙子过来的。我身体也不好,以后可能也没有太多时间来看你了,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你就安息吧。然后奶奶就从我爷爷的墓碑下边捧了两捧土放在手绢里边,跟我说,这捧土等我以后去世了,一起跟我埋到我的墓里边。然后我也实现了对我奶奶的诺言。
爷爷当年生前所在的连队后来被称作“王成连”。我父亲受我爷爷的影响,后来到了王成连(当兵)。1992年我父亲参加团里王成雕像的落成仪式,仪式完毕之后,人们都走了,我父亲就留下来在雕像的周围转了几圈,我当时问我父亲,这是在干什么在那儿,他说我陪你爷爷多待一会儿,在临走的时候他就敬了个礼。
后来,我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也来到了“王成连”。可能我和父亲是一种默契吧,也站在当年父亲曾经站过的那个位置,向爷爷的烈士雕像敬了一个礼。现在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我感觉更像是我们三代人超越时空的一种团圆。
虽然“王成”这一英雄形象是艺术创作改编而来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却是无数英雄事迹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我们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家人没有忘记你们,祖国没有忘记你们!”70年后的今天,我们聆听着亲历者的口述,用重新演绎的方式,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是为了铭记与缅怀人民英雄,也是为了珍惜当下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这也正是艺术创作不断诠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