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105岁老红军忆峥嵘岁月:抗战中主动请缨摧毁日军碉堡

2022-01-25 05:32:0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埋名躬耕40年,105岁川籍老红军忆峥嵘岁月:

  抗战中主动请缨摧毁日军碉堡 帽子曾被子弹打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 巴中市平昌县摄影报道

  2021年12月8日,“大雪”节气刚过,天气愈加寒冷,巴中市平昌县新华街社区居民杜丽霞家里却是暖意融融。老红军杜国榜坐在客厅沙发上,喝了几口老伴何星秀递过来的热开水后,打开了话匣子,向来访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回忆起他的世纪人生。

  “上了岁数,记不大清楚啰。”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老人的思绪回到了战争年代过雪山草地、抗击日寇和解放天津的烽烟里。

  这天上午10点,杜国榜老人起身出门,前往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参观。他右手扶着栏杆,女儿杜丽霞搀住其左臂,老伴何星秀关上灯、锁了门。走过9道楼梯转角共81级台阶,下到一段狭窄平直的甬道。两位老人稍事歇息,迎面而来的居民纷纷驻足,向年龄总和205岁的两位老人问好,再走过55级较为陡峭的台阶,老人终于来到了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少小离家,戎马倥偬17载,负伤返乡躬耕垄亩40年。2021年12月底,杜国榜老人迈上了自己的“第105级”人生阶梯。而年逾百岁老红军的传奇故事及对后辈的影响,如同穿城而过的巴河水,永不止息。

  翻雪山过草地

  农家娃锻造成为钢铁战士

  1917年,杜国榜出生于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镇七里村。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攻克平昌县境内的得胜山,继而向元山、驷马等地发动进攻,部队经过平昌县江口场时,人马喧嚣。时年16岁的杜国榜“喜欢闹热,啥都不懂,就跟在他们后面”。

  走出好久,部队发现后面有“尾巴”,一名士兵向上级报告:“后面跟了个小娃儿。”询问来意后,部队同意杜国榜加入队伍。就这样,农家娃杜国榜被编入了儿童团,背上小马刀,扛着红缨枪,除训练、学习和组织粮食外,还要照顾红军伤员。卫生队有一位叫杜梅的护士,因为同姓,又比他大五岁,杜国榜便亲切地称她为姐姐,并给杜梅做起了助手,给伤员倒水拿药、打扫卫生。几个月下来,在“姐弟俩”的悉心照料下,伤员们的伤情逐渐好转康复。

  仪南战役后,杜国榜跟随部队渡过嘉陵江西进,翻越风雪交加的川西高原。战士们每人发一个红辣椒,冷的时候就嚼一口,每人身上都拴着树藤,大家连在一起一步一步往前挪动。雪粒打在脸上生疼,看不到路的雪地上危机四伏。由于杜国榜身子瘦小,首长特别叮嘱“要把小杜照顾好”,于是由一名来自福建的栾姓战士背着杜国榜一步一步走出险境。途中,他们亲眼目睹了部分战士掉进雪坑,再也没能爬出来。

  翻完雪山,当平坦的草原出现在眼前,战士们当时非常激动。“绿油油的,呼吸都顺畅多了。”杜国榜说。

  1936年,杜国榜跟随部队到达延安,见到了红军最高领导人。部队纪律严明,禁止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给老百姓挑水砍柴,军民关系融洽。几年历练,杜国榜也学会了不少战斗技能,游击战、“麻雀战”战术都掌握了,他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炮弹震落手中饭碗

  战斗中曾两度与死神擦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杜国榜被编入八路军115师。在华北抗日前线,他数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敌人的仓库重地,为部队夺回不少枪支弹药和物资。1940年冬天,杜国榜所在连队接到命令,要摧毁一座日军的碉堡。当时,碉堡里有几十个敌人,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机枪,向八路军猛烈开火,杜国榜所在部队一度进攻受阻。关键时刻,杜国榜主动请缨去剪除碉堡外围的铁丝网。他猫着身子,匍匐前行,趁敌人不注意,偷偷剪断一根铁丝;当剪到第二根时,被日军哨兵发现了,子弹嗖嗖飞来,杜国榜低头的一刹那,帽子被子弹打掉了。当时,顾不上个人安危的杜国榜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摧毁日军碉堡。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杜国榜终于将铁丝网剪断,部队趁势发起攻击,攻克了日军的碉堡。

  解放战争期间,杜国榜所在连队成了攻打天津的主力军。战火中,杜国榜端着步枪,和战友们一起,向城墙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战斗异常惨烈,战斗间歇,战士们在城外一座拱桥下休整,正吃午饭时,几发炮弹落在附近草地上,杜国榜手中的饭还没来得及吃,就被震落在地,几米开外的几匹战马被当场炸死,杜榜国的左腿也不幸被炮弹弹片击中。

  埋名躬耕40年

  无人知农家汉原来是英雄

  1950年,经部队批准,杜国榜辗转回到四川老家养病。后经人介绍,他与隔着一道山梁的何星秀结婚成家。

  村里的同龄男子都是家里顶梁柱,杜国榜却啥也不会,“一亩田要耕一整天。”妻子取笑他,他虽然气恼,但还是一样样认真学起来。

  杜国榜身材高大却心灵手巧,在通江县修公路期间,拜师学会了木匠手艺,做家具、修猪圈样样能行。偶尔晚间几杯酒下肚,他会向妻子讲述自己的过往。“我莫(没)文化不识字,听不大懂。”尽管说的次数不多,但何星秀每次总是认真听着,不时为丈夫续上酒,投向他的目光里满是温情、敬慕。

  靠着10多亩土地,要养育四个孩子,日子自然有些拮据。杜国榜有时发脾气,夫妻俩偶尔也拌拌嘴,但在何星秀记忆里,两人携手走过70多年,没有一次剧烈的争吵。“他有气,我就忍嘛。”何星秀老人笑着说。

  受父亲影响,杜国榜的二儿子杜平霞高中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军人。有一年回家探亲时,父亲在饭桌上不经意间讲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杜平霞呆住了。他没有想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老父亲,竟有那样一段风云激荡的青春。杜平霞回到部队后,与有关方面衔接,经过当时达县地区相关部门核查,并于1991年出具文件,杜国榜的传奇经历才被更多人知晓。

  “做人不要忘本”

  他时常嘱咐儿孙“为人民服好务”

  2021年12月8日上午11点,杜国榜到达位于巴中平昌县佛头山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他和老伴坐在一棵树下休息,摸出一盒烟来请客,但大家都不抽烟。何星秀就打趣:“看嘛,不自觉,就你抽!”“当年你嫁我时,没有说抽烟的不嫁嘛!”两位老人的对话逗得众人大笑。

  稍事休息,杜国榜谢绝了旁人搀扶,拄着拐杖开始浏览石刻标语。看到高兴处,他丢掉拐杖喊着口令,努力挺起佝偻的脊背,一招一式地打起拳。

  “他‘瓜’得很哦,70多年了,一直都这个样子。”何星秀在一旁笑呵呵地摇头。

  依山临水的平昌县城,素有“小山城”之誉,一些居民楼紧贴山壁而建。杜国榜的二女儿杜丽霞居住地,总共有136级台阶,青壮年都要爬得气喘吁吁。1994年,77岁的杜国榜进城,住在杜丽霞家里。老人每天步履轻快地上下楼,邻居们看得目瞪口呆。每天起床,杜国榜都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喜欢颜色明快的衬衫,有重要客人来访,一定要亲自打上领带。

  如今,杜家四代同堂,总计29口人。在子女们看来,父亲的活跃、乐观,母亲的宽容、贤淑,正是两人携手70年走过“白金婚”的秘诀。

  “做人不要忘本”,这是杜国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不是当年首长照顾我,我一个小娃儿啷个走得出雪山草地?”二儿子杜平霞牢记老父亲的话,在部队12年间踏实苦干,一次煤气罐爆炸,他冲入火海救出5人,荣立三等功。

  杜国榜的孙子杜青松,现供职于平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他每次来看望爷爷,爷爷总提醒他为人民服好务,为退役军人服好务。爷爷的传奇人生和革命信念,让杜青松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