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毛泽东重回曾经战斗过的井冈山,站在黄洋界,神色凝重地伫立眺望,往昔回忆不禁涌上心头。他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此次故地重游,距离他当年引兵井冈,已经过去了38年。1927年的那个秋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启了“井冈山的斗争”,揭开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大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27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95年后的2022年,同样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是三湾改编95周年,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95周年。在95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当我们回顾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探寻星火燎原的深刻启示,一定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段历史引领我们从井冈山出发,走向光明而辉煌的未来。
“井冈山的斗争”走出一条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在谈及井冈山斗争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是被‘逼上梁山’的”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折射出了井冈山道路的艰难和曲折。1927年三大起义接连失败,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以夺取城市为目标的武装暴动是否能够成功?中国革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秋收起义》(油画 何孔德等作)。
1927年9月,毛泽东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其中有这样两句:“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其原文实则是:“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平浏”即为湖南的平江、浏阳,秋收起义的初步计划是经平浏等地攻击前进、夺取长沙。然而这个以攻占大城市为中心的计划在部队还未到达长沙时便遭受挫败,于是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果断决策,放弃进攻长沙,率领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正是有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兵,才有了井冈山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其核心内涵正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之路伴随着同教条主义的斗争。这是一条全新的从来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完全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早年受到过的“处分”大大小小有20次之多,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次大的“处分”是在1927年11月。当时,党内一些人教条地坚持俄国革命经验和城市中心论,并不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正确探索。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国情不同于俄国,中国革命的重心在于农村,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在于农民。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正是这一科学判断的结果。但在教条主义者看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是“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在当时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认为毛泽东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并撤销了他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消息传到井冈山,竟被误传成毛泽东“被开除党籍”。此后,毛泽东一度不能再担任党内职务,但由于他在井冈山的威望和革命的需要,只好当起了师长。这个误传直到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才得以澄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幽默地自嘲自己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党外人士”。
井冈山的斗争之路伴随着革命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大地陷入白色恐怖,共产党员人数由6万锐减至1万。在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有4.8万余人牺牲,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而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有15744人。这其中,有被毛泽东评价“为革命保留了火种”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有立下誓言“革命不成功,不剃头、不刮胡子”的王尔琢;有在刑场上慷慨陈词、被敌人割掉舌头的刘仁堪;有掩护村民安全转移后宁死不屈的谢甲开;有抱住敌人跳下悬崖的吴月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更多的,则是数不清的无名英雄。
即使在这样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从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0年夏天,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大革命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星星之火逐渐呈现燎原之势,有力证明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正确性。
井冈山的斗争启示我们,坚持正确的道路至关重要。95年来,从井冈山斗争中走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到今天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一直在自己探索和选择的正确道路上阔步向前、走向辉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井冈山的斗争”孕育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而井冈山的斗争,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起点。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并非先天是为中国革命量身定制的。从时间上看,它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是在大半个世纪之后才出现的;从空间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聚焦于欧洲,根据他们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是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而且是同时发生。中国革命显然不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范畴之内,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不应该也不可能为20世纪发生在东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用毛泽东的话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一般规律,指明的是科学方向,它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发展并取得成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那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比作一部鸿篇巨著,那么,井冈山斗争就是这部巨著的精彩开篇。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但是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甚至更早,毛泽东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坚持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明确说明。
1928年面对党内出现“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八角楼,借着油灯的微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在此后的1930年,毛泽东又在古田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这个过程是中国革命理论创新的过程,初步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指出这样一种世界奇观:“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从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光辉,又立足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它不是“简单套用”“机械移植”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井冈山的斗争启示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关重要。一个伟大的理想信念,一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要和一个具体的土地结合,井冈山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一个根本制度: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1927年是作为建军之年而被载入史册的。但在建军之初,我们党对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正确的方法和健全的制度,因此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一度遭遇了严重的挫败。
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初期面临的最大内部问题,是旧式雇佣军队的传统和制度。一方面,部队靠的是高额的军饷雇人当兵,那么一旦形势恶化,军饷变少或者发不下来,军队就会溃散。例如广州起义部队曾以“每月20元”的高薪招兵买马,而当时国民党部队中每人每月只有5至10元的收入,但广州起义失败后每人只勉强收到1元钱,以至于最后仅有两三百人留在部队。另一方面,部队是兵为将用、兵随将走,人们并不太清楚自己“为谁当兵,为谁打仗”,而是以长官为核心,那么一旦将领倒戈,整个部队便会被带走。例如南昌起义后仅5天时间,第10师师长蔡廷锴投奔南京政府,将一支5000人的队伍整个拉走。
这样的武装队伍是经不住考验的,在行军途中队伍或被打散,或有人逃跑,很多部队在起义之后只剩1000人左右。如南昌起义部队最早有大约2万人,到粤北时只剩800人;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原有5000余人,途中不仅普通战士和中下级干部大批离队,甚至最高指挥官师长余洒度也投靠了国民党。部队从文家市出发时有1700余人,到井冈山时仅剩700人,10天时间就有约1000人离队。当时人们聊天常问的话便是“你走不走”“你什么时候走”……因此,如何把一支脱胎于旧式军队、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之下的新型无产阶级人民军队?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对于开小差现象,毛泽东忧心如焚,他一路上多次深入部队开展调查,发现第1团党代表何挺颖所带的连队政治气氛高涨,没有一个逃兵。毛泽东在短短两天内三次找何挺颖谈话,让他讲讲自己的带兵之道。何挺颖认为:“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这样的话给了毛泽东极大的灵感。于是当队伍到达三湾,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团,把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不仅是部队编制的变革,更强化了党的领导,使部队实现了“官兵一致”。
三湾改编后,部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很少有人开小差。正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政治教育,战士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自然不会因为没有薪水或生活艰苦而离开队伍。罗荣桓元帅作为三湾改编的亲历者,曾在回忆时评价道:三湾改编实际是我军的新生,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毛泽东曾带领一个营下山执行任务,夜间遭到敌人袭击,部队被打散。第二天清晨队伍集合,人们发现一名担架兵不在其中,猜测他是否因开小差而离队。然而,当队伍回到井冈山时,发现这名担架兵早已返回,不禁有人感叹:“一个营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成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铁军,靠的就是纪律。”
井冈山的斗争启示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至关重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95年来,从南昌起义到三湾改编,从古田会议到新古田会议,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确保了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军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井冈山的斗争”熔铸一种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根据地受到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各种食物、生活物资非常稀缺。战士们长期过着吃“红米饭、南瓜汤”的日子,他们编出一个口号“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当吃南瓜成为了一种生活追求,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中,共产党人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正是坚定的信念,这和大革命失败后开小差的部队截然相反。在井冈山,部队从上到下吃苦耐劳,毛泽东带头打草鞋,朱德做表率睡地铺,张子清舍命献食盐,“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故事被广为传颂。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当我们前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武装起义时的旗帜,便会发现,旗帜上的图案并没有完全使用苏联的设计元素,也不是后来已固定下来的铁锤和镰刀,而是镰刀和斧头这类代表农民的图案,并没有象征工人的铁锤,这也反映出中国革命的特点,即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
毛泽东曾说:井冈山有过一个名叫“朱聋子”的山大王,他说过两句话,“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将这两句话改为“又要会打仗,还要会打圈”,意思是要打有把握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创造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诀”,后期演变为著名的“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涵盖战略防御、退却和反攻的各阶段。井冈山多场著名的战斗,都是借助此战术而获胜。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一大任务是“做群众工作”,形成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黄洋界保卫战,龙源口大捷,正是由于军民团结,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写道: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个盐罐子已保存了90余年,成为了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当年由于条件艰苦,井冈山缺盐的情况非常严重。某日红军好不容易缴获了一批食盐并分给村民,村民李尚发收到后舍不得吃,便保存下来,一存就是31年。直至1959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征集文物,老人将这个盐罐子捐了出来。食盐在现今并不是稀罕之物,但这罐盐却见证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革命历史和军民情怀。
井冈山的斗争启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至关重要。95年来,从伟大建党精神,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从抗美援朝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再到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我们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培铸成厚重的红色文化。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我们的道路是光明的、理论是正确的、制度是可行的、文化是先进的,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发展下去。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井冈山的斗争那段星火燎原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智慧,是永不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