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制度是农民群众的一种首创,开始于1958年上半年,后来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同,195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推广。1983年解散全国人民公社,改公社为乡镇。
人民公社虽然存活时间只有20几年,但是她在中国历史上将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我们今天研究人民公社,主要还是应该研究毛主席的农治战略思想。
毛主席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概括起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是用了14年时间探索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一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毛主席的路线才得以执行。到延安整风时期达到了高度集中和统一,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
第二道路就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主席的社会建设道路,既不是照搬苏联模式,更不是采用西方模式,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一条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在农村就是在农民首创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但对毛主席农村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探索,很多人不能理解,正如张文茂所说,很多人至今把它看成是毛主席晚年的一个“错误”,是左倾路线的代表,是个乌托邦。
这正如大革命时期一样,很多人对毛主席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不能理解一样,很多人认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而使毛主席遭到排挤打击。
在人民公社的问题上,毛主席看问题的眼光和战略高度是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系统研究毛主席人民公社体制的农治战略,对农村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全方位研究毛主席人民公社制度的农治战略思想
现在就一般人来说,对人民公社这种农村经济制度是持否定态度的。否定的理由就是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如“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食堂化的大锅饭,低水平的穷过渡以及不讲多劳多得的平均主义等等。进而由此全面否定人民公社这种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对这个问题只要稍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出现是1958年上半年,后来,毛主席得知情况以后,中央才开始研究农村集体化道路的发展问题,1958年下半年才开始推广。而1959年,毛主席提出了退出一线工作,退居二线。所以公社化运动毛主席已经退居二线。而恰恰是当时一线的某些领导的左倾错误代替了人民公社制度。而正是毛主席后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的做法。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主动承担责任,正说明了毛主席的豁达胸襟。
因此,我们今天评价人民公社必须把1958年来的公社化运动和整个人民公社体制区别开来。要搞清楚公社化运动中哪些做法后来被制度化了;哪些做法被毛主席纠正了;后来的人民公社60条是怎样规定的。另外要搞清楚是哪些人在推进“左倾”错误政策,又是谁在一步一步地纠正那些“左”的错误。我们通过了解历史就会知道,恰恰是后来反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在搞极左,而正是毛主席在反对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只有搞清楚了历史真相和原则界限,才能正确评价人民公社和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二是要弄清楚整个人民公社时期的基本阶段。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体制之前是1958年——1961年。1962年——1983年是人民公社三级三级体制时期。即人民公社60条确立之后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时期。人民公社60条出台以后,人民公社才逐步走向规范。
三是要弄清楚农村人民公社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联系。我们知道,新中国刚建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当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7%,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3%。因此,要在中国建立国家工业化,就必须依靠农村的大力支持。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不能把当时暂时的困难归咎于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错。
二、理解农村人民公社这种集体经济体制的“三维四步”(或叫“三维四目”)
人民公社是农民首创,毛主席热情扶持的一种全新的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从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来看,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民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但是,农民分得土地以后,由于每户农民的家庭条件的不同,农民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快得很。因此,作为人民政府必须为农村、农民的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从毛主席对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支持,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实践,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这样几个维度和目标,我们暂且把它称为“三维四步”。
一、全面发展的农村社会体制。人民公社既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又是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也是农村科研的组织载体。人民公社的所有建设都要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进行。
二、全面发展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制度,不仅仅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就完事了,而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一种综合型的社会管理体制。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畜牧、水产、产供销,还包括农村民兵武装等,这样人民公社组织实际就成为了一个基层政权组织。
三、全面发展成为城乡一体的新型制度安排。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三大差别,就要逐步完成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又要发展农村社会公共化服务体系。
这就是毛主席人民公社农治战略的三个维度。“四步”也可以叫做四个目标。
第一步,把农民组织起来,土地由原来的私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俗话说得好,“一根竹竿容易断,三股麻纱扯断难”,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组织起来才能做到群策群力,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把人民组织起来,这也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中国革命就是靠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把人们组织起来。
第二步,在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情况下,完成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改变。这就是一方面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中国农村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另一方面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造,改良土壤,改造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为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在人民公社短短的20几年时间里,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比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水利工程总和还要多,基本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农村的大田改造为以后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基本完成了粮食品种的培育改良,等等。都是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创造条件。这也只有靠组织起来才能完成这些历史任务。
第三步,使农村最终融入工业化进程,完成产业革命。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光靠农业合作化是不行的,要靠人民公社化和公社工业化,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这一步在人民公社后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公社时期从60年代就开始了创办社队企业。到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发展到近80万个,人民公社解体前发展到134.6万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队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
第四步,扩大公社体制规模,建立大公社体制,以公社为基本单位,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社会转型。实现农村人民公社的就地工业化,就地城镇化。最终使农村人民公社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均衡发展,以达到逐步消灭城乡、工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三大差别的目标。南街村、周家庄等保留人民公社体制的村镇,践行毛主席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农治战略,是运用比较成功的典型,他们开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向农业现代化的更高层次迈进。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人民公社是历史以来的一种崭新尝试,在人民公社60条里面做出了让农民保留一定的自留地和允许农民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一定的家庭养殖,如猪、鸡、鸭、鹅等,这样让农民在完成集体生产劳动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完全束缚”了农民的自由。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公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的组合,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的制度设计,而是一个长远的未来社会发展综合制度设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及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全面推进的综合设计。
经过20几年的探索已经基本定型的人民公社制度,是毛主席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标志和基础特征,是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制度安排和道路选择。但这条道路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那样在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没有像延安整风那样的理论成熟,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来得及使人民公社的经济基础通过工业化阶段巩固起来,从而使后来的颠覆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逻辑联系来看,研究探讨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制度设计是会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