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冉闵杀胡百万,背后是失败的统一战线

2023-07-07 15:42:00  来源: 温伯陵公众号   作者:温伯陵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冉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赵国大将,而赵国的开国皇帝是石勒,那我们就从石勒说起吧。

  后世都说石勒是起点最低的奴隶皇帝,其实不是。

  石勒是上党武乡县(山西长治武乡县)的羯人,祖上世代都是部落小帅,相当于现在的世袭镇长家族,用晋朝的标准衡量,那也是有地位和兵马的地方豪强家族,比奴隶和寒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石勒之所以做过奴隶,是因为并州出现饥荒,镇守并州的东赢公司马腾,要捕捉并州的胡人贩卖到其他地方,换取粮食和物资来供养军队。

  就这样,石勒被贩卖到茌平县(山东聊城)做奴隶,打上了奴隶的标签。

  自从被贩卖之后,石勒便不再顾及家族身份,在战乱数年流民遍地的河北地区,先后追随义军领袖汲桑、公师藩、匈奴刘渊征战,公元309年,36岁的石勒已经拥兵十余万,被刘渊任命为安东大将军。

  也正是在这一年,石勒把招揽到的文人名士收拢起来,成立“君子营”,并从中选拔出顶级谋士张宾,组建了一套文臣班子,和夔安、孔苌、支雄、桃豹等武将做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文武相济的石勒,开始鹰扬河朔。

  此后几年,石勒始终在邺城、常山、洛阳、南阳之间流动作战,机动性非常强。

  公元311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太尉王衍带着司马越的灵柩、晋朝宗室、公卿百官以及十几万军队回东海国,准备趁机迁都江南,石勒立即追到陈留郡苦县,“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杀的干干净净。

  石勒消灭了晋朝最后的有生力量,成为灭亡晋朝的最大功臣,随后汉国的刘曜和王弥围攻洛阳,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原本石勒准备在江汉流域建设根据地,慢慢脱离匈奴汉国,但谋士张宾说:“江汉四面受敌,不是做根据地的最佳地方,河北有大山大河做屏障,如果能经营河北,则天下无处将军之右者。”

  正好石勒的军中爆发瘟疫,士兵们死了一大半,石勒便驱兵北归攻占襄国,并派兵征讨冀州郡县,匈奴汉国只能承认既定事实,封石勒为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公。

  从西汉末年开始,冀州的战略价值就非常重要。

  冀州统治河北平原,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能给乱世枭雄们提供人力物力。而北方的幽州靠近塞外,能提供骑兵和马匹,西方的并州有太行山脉,可做冀州的天然屏障,东方的青州和兖州有泰山,可做南下江淮平原的战略支点。

  以冀州为核心建立的完整地理板块,就是华北平原、山河四省。

  所以袁绍夺取冀州,便发展成汉末最大的诸侯,曹操亲自兼任冀州牧,逐渐建立起魏国的基本盘。

  现在石勒也到了冀州,结果自然也不会差。

  公元313年,石勒命堂侄石虎攻克邺城。

  公元314年,石勒以拥立王浚称帝的名义,统领大军抵达蓟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幽州。

  公元316年,并州大饥荒,石勒派石越到并州招揽流民20万户。同年,石勒击败镇守并州的晋朝司空刘琨,得到晋北地区。

  公元319年,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石勒命堂侄石虎攻克泰山郡,晋朝的兖州刺史郗鉴退守合肥,于是“徐、兖间诸坞多降于赵”,石勒的兵锋直指淮河。

  公元323年,石勒命石虎统领步骑四万,进攻青州的曹嶷,“青州郡县多降之。”

  公元328年,石勒以石虎为先锋,亲自讨伐占据长安的刘曜,大胜而回。

  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雍州陆续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基本上恢复了曹魏的地盘,一统北方。

  而且石勒不是只懂战争的乱世枭雄,他在发动战争的同时,还试图恢复社会经济秩序。

  攻取冀州以后,石勒便在张宾的建议下,统计户口和田地,规定每户的纳税标准是帛二匹、谷二斛。

  称赵王之后,石勒设立郡太守治理汉人,兼任大单于镇抚胡人,搞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规定胡人为“国人”,不能随意凌辱衣冠华族,试图缓解胡汉的敌视情绪。

  为了选拔人才,石勒和张宾重定九品选官法,命公卿和州郡每年推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勇武之士各一人。

  石勒的政策并没有开创性,但是从“八王之乱”开始,石勒是第一个制定政策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人,当之无愧的晋末第一人。

  公元330年,石勒即皇帝位。因为是白手起家,没有借助家族的势力,更没有篡位的污点,所以石勒才有资格说:

  “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石勒比不了。曹操和司马懿有篡位的污点,石勒看不上。那就和汉光武帝刘秀比肩吧。

  但有一点,石勒和刘秀完全不能比。

  刘秀复兴汉室的过程中,每次都是刘秀选定作战目标、拟定作战计划,然后派不同的将领去完成任务。所以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功狗,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功高震主,立起自己的山头。

  石勒打江山的过程中,虽然作战目标是石勒选定的,但具体的作战计划,前线将领有极大的决定权。

  而且石勒步入老年以后,当初起兵的老兄弟们也都老了,攻克邺城、兖州、青州、长安等大部分战争,都是堂侄石虎统兵出征的,于是在征战二十年后,石虎成为功高震主的功臣、势力遍布朝野的赵国宗王,军政地位相当于唐朝武德年间的李世民、明朝洪武末年的朱棣。

  石虎的地位,从石勒分封宗室就能看出来:

  “立石弘为太子,秦王石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单于,南阳王石恢为辅国将军。”

  这三个人是石勒的亲儿子。

  “以中山王石虎为太尉、尚书令,齐王石邃为冀州刺史,太原王石斌为左卫将军,石宣为左将军,梁王石挺为侍中。”

  这五个人是石虎和亲儿子。

  石勒是赵国皇帝,石虎掌管朝廷日常事务。石勒的亲子封王统兵,石虎的亲子也封王统兵,这意味着赵国出现了两个军政山头。

  正因为立下大功,势力庞大,石虎才吐槽说:

  “主上自都襄国以来,端拱仰成,以吾身当矢石二十余年,成大赵之业者,我也。大单于当以授我,今乃以与黄吻婢儿,念之令人气塞,不能寝食。待主上晏驾之后,不足以复留种也。”

  大赵江山的创始人是叔叔石勒,但地盘是我石虎冲锋陷阵打下来的,叔叔石勒做了开国皇帝,接班人就应该是我。

  凭什么让黄毛小子骑到我的头上来?

  右仆射程遐看出问题来了,劝石勒大义灭亲,趁早除掉石虎,但石勒舍不得,说太子石弘年纪太小,需要宗室辅佐,功高盖世的石虎正是合适的人选。

  一个舍不得杀,一个野心勃勃,赵国的接班必然出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333年7月石勒驾崩以后,石虎立即得到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总百揆的地位,清洗石勒的亲信故旧,提拔追随自己征战的官员填补空位,并出兵击败其他赵国宗室的反攻。

  一年后,石虎诛杀石勒的所有儿子,自称大赵天王,执掌赵国军政大权。

  就这样,赵国进入石虎的时代。

  为什么要用大篇幅说石勒和石虎呢?

  因为在公元311年的时候,石勒在陈留郡和乞活帅陈午作战,抓了大量的俘虏,其中有个年仅12岁的少年,名叫冉瞻,石勒非常喜欢。

  那时石虎刚参加义军,年仅17岁,还没有自己的势力。可能石勒为了培养石虎,壮大宗族的势力,便命令冉瞻做了石虎的养子,此后冉瞻追随石虎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成为赵国的重要将领。

  冉瞻成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便是名扬后世的冉闵。

  石虎非常喜欢冉闵,当成亲孙子似的培养,不仅让他统兵作战,政治待遇也和赵国宗室一样。

  如果冉瞻没有追随石虎,便不能在赵国高层立足,如果石虎没有夺取皇位,冉闵便没资格参与日后的一系列斗争。

  所以我们说冉闵的前提是石勒建国、石虎夺权。

  2

  石勒在乱世的废墟上建立赵国,并给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石虎政变夺权,比朱棣的靖难之役轻松太多,难易程度仅次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这一点,东晋君臣都承认:

  “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於魏世。勒死之后,虎挟嗣君,诛将相。内难既平,剪削外寇,四境之内,不失尺土。”

  他们承认赵国的权力格局,也承认石虎的能力和地位。

  如果石虎能在石勒的基础上励精图治,不一定能开创盛世,但让赵国取得北魏的成就,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石虎是纯粹的乱世武夫,统兵征战天下无敌,治国理政一塌糊涂。

  夺取赵国大权之后,石虎放弃旧都襄国,迁都邺城。

  于是石虎开始大兴土木,在襄国营造太武殿,在邺城营造东西两宫,都用金银做装饰,流苏珠宝做点缀,高大宏伟且华丽多彩,宫殿里还安置了近万名宫女,穿着锦绣绸缎的衣服,伺候石虎的日常起居。

  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乱,中原百姓穷困,国家财政空虚,石虎还如此的奢靡无度,合适吗?

  为了完成邺城周围的大工程,百姓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粮食都被搜刮走了。

  石虎下令,地方官员带领百姓到山里采集野果、捕鱼,暂时维持生存吧。结果老百姓进山采集到一些糊口的东西,刚出来,就被等在山下的权贵奴仆抢走,什么都没捞到。

  一般来说,权贵家族是看不上野果的,他们出来抢,说明经济条件也不乐观。

  权贵和老百姓同时消费降级,可想而知,邺城周围的经济得差到什么地步,其他州郡的经济又是何其残酷。

  公元338年,石虎出兵击败辽东的段部鲜卑,随后兵锋转向慕容鲜卑,准备一举消除辽东边患,结果赵军大败而回,被慕容鲜卑斩首三万多级,唯独游击将军冉闵全身而退,没有折损兵马。

  巧合的是,慕容鲜卑的慕容恪,率领两千骑兵追击赵军,一战成名。

  多年后的两个对手,就这样在辽东完成第一次交锋。

  公元339年,石虎命石鉴、冉闵、李农等人统兵南征,和东晋在江汉流域打了一仗,斩获不多,但消耗不小。

  经过这两次战争,石虎的胜负欲被激发起来,想彻底消灭慕容鲜卑和东晋,一统天下。为了挖掘战争潜力,石虎颁布了一道“五丁抽三、四丁抽二”的征兵令,民间的马匹也要上交国家,违令者腰斩。

  于是,赵国一半青壮都成了军人,民间马匹被搜刮一空。

  而为了保证军需供应,石虎还征发五十万人制造铠甲,十七万人造船,被征发的军士必须五个人出一辆车、两头牛、十五斛米、十匹绢,完不成任务就斩首。

  这些残酷的命令,意味着老百姓必须用生命和家产,为石虎的宏图大业买单,赵国百姓被逼无奈,“鬻子以供军需,犹不能给,自经於道树者相望。”

  此外,石虎征发三万女子,用来填充后宫和赏赐宗室、功臣,发掘魏晋的帝王陵墓获取陪葬品,在邺城以北修建方圆数十里的林苑。

  总而言之,石虎就是暴虐无常的乱世武夫,太迷信武力的力量,以为自己战无不胜就能横行天下,以至于石勒留下的江山,被糟蹋的面目全非。

  石虎的做为,也给儿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石勒的太子石弘,性格敦厚文质彬彬,完全是儒家文士的面目,根本不像是羯胡枭雄的后代,这和石勒喜欢学习的榜样作用不无关系。

  然而石虎不喜欢学习,以武力称雄,他的儿子们要么镇守地方,要么在邺城领兵,但在工作之外,日常生活都是滥杀无辜、掠夺钱财、强抢民女,几乎都是翻版的石虎。

  养不教、父之过,赵国诸王的品格低劣,和石虎有直接关系。

  而且以武力称雄的人,武力就是唯一的依仗。一旦石虎年老体衰,或者诸王、大将在军中培养出山头,便会分割石虎的武力,那么石虎对权力的掌控力度会急速下滑。

  很不幸的是,从汉末三国开始,为了制衡世族门阀势力,诸王掌兵便成为各政权的共同选择,司马氏如此,匈奴汉国如此,赵国当然也不例外。

  否则的话,石虎是怎么上位的?石虎又为什么让亲儿子们统领兵马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等威震天下的石虎死后,那些品格低劣却又统领兵马的诸王重演“八王之乱”,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是天下苍生的劫难,却是冉闵成名的机会。

  3

  公元348年,因为石虎宠爱幼子石韬,太子石宣担心储君之位保不住,便派刺客杀死石韬。

  石虎查明真相后,又亲自处死太子石宣,还把石宣的骨灰撒在宫里的道路上,让宫人们来回踩踏。

  石宣的妻、子共九人,也被石虎一起处死。其中一个孩子只有四五岁,石虎非常喜欢,准备把他留下,但是参与处理石宣案的大臣们不同意,从石虎的怀里抢过孩子,当着石虎的面杀死。

  石虎大哭,但无济于事,随即就重病在床。

  这件事说明,威震天下的石虎到了垂暮之年,已经镇不住彪悍的军政大臣了,追随诸王的军政大臣有了依仗,也不怕曾经横扫天下的石虎了。

  而石虎害怕再有太子不听话,便立年仅十岁的石世为太子,想着石世长大以后,自己就老死了,正好把江山托付出去。

  这就在赵国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加上“废长立幼”的砝码。

  冠军大将军姚弋仲看的很清楚,直接呛石虎:“且汝久病,所立儿幼,汝若不愈,天下必乱。”

  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只等石虎咽气了。

  公元349年4月,石虎驾崩,年幼的石世继位,其母刘太后临朝称制,将军张豺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两人立即处死燕王石斌,并准备谋害军功卓著的司空李农,李农得到消息立即跑出去,投奔了屯驻在上白地区的乞活军。

  这一幕,像极了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的场景。

  石虎死前,曾任命彭城王石遵镇守关中,等石遵走到河内郡的时候,正好遇到平叛回朝的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蒲洪、征虏将军冉闵等人。

  他们见面以后,直接劝石遵起兵夺位:

  “今女主临朝,姦臣用事,上白相持未下,京师宿卫空虚,殿下若声张豺之罪,鼓行而讨之,其谁不开门倒戈而迎殿下?”

  石遵看到军队拥护,也不犹豫,同意起兵。因为冉闵是石虎的养孙、石遵的子侄辈,为了拉拢冉闵,石遵说了一句话:“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

  所以他们一致同意起兵的原因很简单——

  石遵想做皇帝,冉闵想做太子,姚弋仲是羌人、蒲洪是氐人,他们想趁乱壮大部族,谋求独立地位。

  太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计划已定,大军直奔邺城而去。

  他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不到半个月便回到邺城,夷张豺三族、废刘太后为太妃、废石世为谯王,石遵登基称帝,封冉闵为辅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召司空李农回邺城复位。

  其他参与的人,也都得到了想要的好处。

  秩序破了,战乱开了,接下来就是重演“八王之乱”的剧本。

  镇守幽州的沛王石沖听闻石遵称帝,不服,率领五万兵马南下,石遵命冉闵和李农率领十万兵马征讨,获胜之后杀死石沖,坑杀三万士兵。

  石遵答应立冉闵为太子,但做了皇帝就毁约,还和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等人密谋除掉冉闵,结果石鉴反水,出门就告诉了冉闵。冉闵联合李农率三千兵马入宫,废除石遵,拥立石鉴为帝。

  这次废立之后,冉闵被封为武德王、大将军,李农被封为大司马,两人共录尚书事,名义上掌握了赵国的军政大权。

  镇守襄国的新兴王石祇,不服冉闵和李农执掌朝政,便联合姚弋仲和蒲洪讨伐邺城,冉闵和李农派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统兵七万迎击。

  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想诛杀冉闵和李农,结果事情败露,被冉闵和李农全部杀死。

  .........图片

  “八王之乱”对晋朝的摧残很厉害,但晋朝起码是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社会经济秩序崩溃以后,刘琨、祖逖等英雄豪杰仍然在挽救。

  实在不行,还能割据东南半壁延续国祚。

  而赵国原本就是割据北方的政权,法统非常脆弱,皇族又出自人数只有几十万的羯胡,基本盘也非常小。现在经过诸王混战,国家权威便荡然无存,几乎没有挽救的可能。

  所以战乱开启以后,各路英雄豪杰们都在推墙,希望推翻赵国后,吃到最大份额的红利。

  邺城动乱的消息传到辽东,燕王慕容儁就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号称“三辅”,另外任命慕容垂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挑选二十万兵马,随时准备入关。

  蒲洪被氐、羌流民拥立为盟主,拥兵十余万,产生逐鹿天下的野心。主簿程朴建议和赵国联合,做个割据关中的国王,蒲洪大怒说:“吾不堪为天子?”随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为了对应谶纬预言,蒲洪还改姓为苻。

  年近七十的姚弋仲,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乱了,彻底乱了。

  4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最难受的肯定是冉闵。

  按照计划,废立皇帝执掌军政大权以后,就应该摆布天下了啊,怎么内忧和外患都一起来了呢?这样一来,冉闵便成了翻版的董卓,各路英雄豪杰们起兵讨伐的借口。

  冉闵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必须开展统一战线,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处于孤立的地位。

  那团结谁呢?

  很快,契机就出现了。

  公元349年底,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统领三千羯胡士兵,埋伏在邺城皇宫里,准备诛杀冉闵和李农。

  不过冉闵和李农都是战场大将,战斗力非常强,听闻孙伏都等人率领羯胡士兵入宫,立即统领数千兵马杀过来,一直杀到“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孙伏都等人也在混战中死去。

  这次混战说明了一个问题:

  冉闵和李农是汉人,在那些胡人看来,他们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相当于政权旁落,必须诛杀冉闵和李农,换胡人来掌权,才能挽救赵国。

  为了压制胡人保住地位,冉闵在混战过后发布了第一道命令——“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站在冉闵的立场上,这道武力压制胡人的命令符合他的实际利益,但从统战的角度来看,这道命令把冉闵和所有胡人给对立起来,能团结的对象只有汉人。

  紧接着,冉闵发布了第二道命令,试探胡人和汉人——“今日以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

  官是“我”的意思,冉闵通过这道命令,明确告诉所有人,从今天开始,邺城的城门不关,愿意跟我走的都进城来,不愿意的都出去,想去哪里我不阻拦。

  这是划了一条线,让所有人站队。

  因为前一道命令的关系,站队的结果也很明确——“於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邺城百里内的汉人都来投奔冉闵,邺城的胡人知道冉闵不是自己人,都跑出去另谋出路。

  经过两次试探,冉闵基本确定了统战方向,正式决定把自己的政治立场极端化,团结所有的汉人,屠杀所有胡人。

  于是冉闵发布了第三道命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凡是提着胡人头颅来见的,不论文武,都能升官晋爵,胡人的财产也可以自由分配。

  冉闵通过这道命令,动员了汉人群众,发起一场针对胡人的人民战争。

  在人民战争的冲击下,胡人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命令发布后仅仅一天时间,胡人就被斩首数万,邺城外的人头堆积如山。而且冉闵还亲自统领兵马诛杀胡人,“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邺城周围的胡人,几乎被斩尽杀绝。

  冉闵的杀胡令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冉闵的事业也到此为止了。

  因为胡人迁居中国已经数百年了,人口繁衍到近千万,杀光是不可能的。而且胡人这么多的人口,意味着胡人拥有强悍的武力、雄厚的社会基础,看到冉闵发布的极端化命令,他们一定会拼命反抗。

  这么强大的反对力量,必然给冉闵带来巨大的压力。

  那汉人不是到邺城追随冉闵么,还打不赢一场种族战争?

  答案是打不赢。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冉闵能直接控制的地盘,其实只有邺城周围,所以响应杀胡令投奔冉闵的,只有邺城百里内的汉人。而早在石虎执政时期,邺城的经济就崩溃了,再经过不断的混战,邺城周围已是一穷二白。

  那些到邺城追随冉闵的汉人,经过最初的暴力杀戮之后,很快就面临没有粮食的困境,冉闵也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来养活更庞大的人口和兵力。

  而且冉闵允许胡人和汉人自由迁徙以后,早年间被石勒、石虎迁徙到冀州的胡人和汉人,也开始拖家带口的返回故乡。

  古代的交通不便利,物资极其匮乏,他们在乱世返乡必然会遭遇饥荒、疾病、野兽等问题。再加上杀胡令的鼓动,胡人和汉人在返乡路上必然互相杀戮,结果就是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迁徙、大混战、大流亡——

  “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掠杀,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这些苟活下来的汉人,又怎么会支持冉闵呢?

  在社会秩序崩溃、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冉闵的极端化种族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所以冉闵的杀胡令,不仅得罪了胡人,也没有起到团结汉人的作用,这次统一战线,冉闵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公元350年正月,冉闵和李农废除石鉴的帝位,并诛杀石虎的28个子孙,随后群臣拥戴冉闵为帝,冉闵定国号为大魏,正式登基开国。

  但天下已经大乱,各路英雄豪杰都有了争天下的野心,冉闵又得不到大多数胡人和汉人的拥护,在政治上,冉闵其实已经走到绝路。

  史书写到这里,只用了一句话:“皆不附於闵。”

  短短五个字,可以看出冉闵的穷途末路。

  如果能坚定政治立场,颁布合理的用人政策和经济政策,最大范围的团结汉人,或许冉闵还有翻盘的机会,毕竟冉闵的武力强悍,以邺城为根据地重新打天下,并不难。

  然而,冉闵接下来犯了两个错误。

  三月,赵国的新兴王石祇在襄国称帝,扛起胡人的大旗,“六夷据州郡者皆应之”,就这样,冀州出现了一个汉人政权、一个胡人政权。

  四月,冉闵诛杀功高震主的李农,然后派人到东晋发国书:“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冉闵要一人独占邺城的军政大权,和东晋结成汉人的统一战线。

  东晋的反应是“朝廷不应”。

  这样一来,冉闵失去了合作多年的左膀右臂,南北汉人的统一战线也没有达成,更加孤立了。

  可能此时的冉闵也明白了胡人的力量,试图与胡人缓解矛盾,便在11月征讨襄国的时候,任命其子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在大魏国实行胡汉分治、一国两制。

  光禄大夫韦謏建议:“我们打着汉人大旗,胡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怎么能任命皇子为大单于呢?”

  冉闵说了一句:“我们要招抚胡人”,然后诛杀韦謏。

  他先是团结汉人杀了几十万胡人,现在又为了团结胡人诛杀汉人大臣,短短一年时间,政治立场走了两个极端,这意味着冉闵的政治信用破产,胡人和汉人都不再相信他。

  至此,冉闵败局已定,再无翻盘的机会,北方汉人也失去光复中原的可能。

  5

  曾经代表汉人的冉闵没机会了,那么胡人英雄豪杰便开始逐鹿中原,其中最有希望的就是前文说的三股势力——鲜卑人燕王慕容儁、氐人苻洪(蒲洪改姓)、羌人姚弋仲。

  西北是氐、羌的大本营,所以苻洪和姚弋仲都想割据西北。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苻洪和姚弋仲打了一仗,斩首三万级,取得争夺西北的优先权。不过两个月后,苻洪被赵国大将麻秋毒死,临死前,苻洪告诉其子苻健:“中州非汝兄弟所能办,我死,汝急入关”,苻健和弟弟苻雄随即西行。

  公元351年正月,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为大秦,并派出官员到各地访贫问苦,减免赋税,“凡赵之苛政不便于民者,皆除之”,很快就得到民心,立足西北。

  没有种族主义,只有重建社会秩序,安顿民生经济。

  而争夺西北失败的姚弋仲,很快就耗尽元气,临终前嘱咐其子姚襄归附东晋。

  公元352年,经过千里流亡,姚襄率领仅剩的三万户抵达谯城。

  燕王慕容儁派兵南征,和冉闵称帝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他们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进入蓟城、范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横扫幽州,随后攻克代郡、上谷、中山、河间,进入华北平原腹地。

  尤其是慕容恪进入中山郡的时候,“军令严明、秋毫无犯”,颇有王者之师的气象。

  公元352年正月,冉闵攻破襄国,消灭了赵国政权的最后一支余脉,但经年累月的战争耗尽了大魏国的潜力,冉闵衣食无着,“游食于常山、中山诸郡”,4月被慕容恪的骑兵击败,冉闵被俘虏到蓟城。

  至此,赵国被彻底扔到垃圾桶里,汉人复国也成为过眼云烟,中原的主旋律,将是关中秦国和河北燕国的东西对抗。

  冉闵抵达蓟城后,燕王慕容儁问冉闵:“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

  冉闵说:“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

  冉闵是汉人,慕容儁是鲜卑人,这么说理论上是没错的。

  不论胡人还是汉人,需要的是安居乐业,需要的是粮食衣服,而不是在种族主义的宏大叙事中悲惨死去。

  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不走极端的人,属于能团结大多数的政治集团,属于能给天下万民带来安定生活的国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