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澄清关于“斯大林谋害基洛夫”的谣言

2024-06-22 11:00:22  来源: 李晓鹏博士   作者:李晓鹏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有一种谣言,说基洛夫遇刺是斯大林安排的,想要通过基洛夫的死来打击反对派。这是一种非常无耻且无知的说法。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里边,疯狂暗示这种可能性,但没敢挑明,因为没有任何证据。然后,他有组织人手重新调查基洛夫案,但凡能找到一点能证明斯大林有罪的证据,早就公之于众了,但是,一点也没有找到。后来苏联政府又组织过好多次类似调查,也没有找到哪怕一丁点证据。还有很多学者也在研究,也没人找到证据。很多畅销书、网文为了攻击斯大林,也是疯狂暗示这种可能性,但跟赫鲁晓夫一样,只能拼命使用文字技巧引诱读者朝着方向去想,拿不出任何证据。

  实际上,有很多证据表明斯大林不可能杀害基洛夫。最明显的,就是凶手尼古拉耶夫一直到斯大林离开列宁格勒都没有被枪毙。斯大林让他活了28天,被内务部从上到下很多人反复审问。而且,为了让尼古拉耶夫有足够的机会说出真相,还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待遇,仅随时待命的医生就有三个。其中一个叫丹诺维奇的医生后来回忆说,有一次进入尼古拉耶夫的房间,看见小床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包昂贵的香烟,还有水果和其他难以得到的食物。此外,一个专门指定的厨师准备了尼古拉耶夫所要求的任何膳食。尼古拉耶夫在审讯的那些日子里,享受到了他这辈子最好的物质待遇。显然,斯大林希望尼古拉耶夫能保持身体健康、神志清晰的多说些话。

  负责看守尼古拉耶夫牢房的一名警卫古佐夫斯基,在1956年报告说,尼古拉耶夫在与斯大林会面后说:“斯大林说会保证我的生命安全,真是胡说八道,谁会相信一个独裁者?他答应保证我的生命安全,只要我告诉他谁是我的同谋者。我没有同谋者。” (来自:知乎-苏译社,节选翻译的马修·莱诺,《基洛夫谋杀案与苏联历史》,“系列九:告发季诺维也夫分子”部分)

  斯大林两次审问尼古拉耶夫,都有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在场。这两人都活到了苏共二十大以后。莫洛托夫的回忆自然是有利于斯大林的,坚决反驳了阴谋论。他在赫鲁晓夫时代不仅丢了职位,还被开除出党,但一直到死也不承认错误。伏罗希洛夫在被开除出党以后,很快就选择了承认错误,支持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不仅被恢复了党籍,还当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在被开除出党之前的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上,他否认斯大林与尼古拉耶夫的会面有任何阴谋;恢复党籍后,在赫鲁晓夫重新调查基洛夫案的过程中,他也没有提供任何不利于斯大林的证词。

  结合各种证据,基本事实应该是:斯大林第一次审问尼古拉耶夫是他刚到列宁格勒。此时尼古拉耶夫还处在精神错乱的状态,无法审问。斯大林随即吩咐把他照料好,等精神正常以后再问。第二次审问是一天以后,尼古拉耶夫已经恢复神志,斯大林以承诺保证其生命安全为诱饵,试图让他说出同谋者,但没有成功。此后斯大林就没再见过尼古拉耶夫,交给内务部去审理了。

  然后就是,鲍里索夫死于车祸以后,司机和内务部工作人员也被一轮一轮的审问,一直没有被枪毙。司机活到了斯大林去世以后,三个工作人员也是在1936年才被枪毙的。

  列宁格勒内务局的第二副局长福明全程参与了对尼古拉耶夫等人的审讯,此外还有好几个直接参与审讯和看管尼古拉耶夫的内务部工作人员,都活到了斯大林去世以后——斯大林并未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灭口。这些人在苏共二十大以后接受过调查。他们的证词都没有关于斯大林可能参与杀害基洛夫的内容。

  总之,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后,完全没有立刻“杀人灭口”之类的举动。一切证据都表明,斯大林迫切的想查出幕后真凶,而不是想掩盖真相。

  认为斯大林需要通过杀掉基洛夫来镇压反对派,那是太看得起反对派了,也太侮辱斯大林的智商了。

  1934年是斯大林政治地位空前巩固的时刻,反对派在政治上早就被打垮了,没有翻身的希望。1932年的时候,斯大林还有理由担心反对派的威胁,因为集体化引发了大饥荒,党内反对的声浪很大。等到1934年,“一五计划”已经提前完成主要任务,集体化也成功了,粮食丰收了,“二五”计划顺利通过。季诺维也夫被开除出党了两次,斯大林都宽容了,让他再次入党。得到原谅的老反对派们,在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疯狂上演“彩虹屁”,恨不得把斯大林吹上天。新一届政治局委员,全都是斯大林长期以来的忠实支持者。十七大对斯大林而言,完全是一次团结的和胜利的大会。季诺维也夫此时在党内已被边缘化,不可能通过任何合法的手段威胁斯大林的地位。

  这个时候斯大林,毫无必要通过杀害自己最忠实的支持者的办法,来继续把反对派往死里整。就算他后悔了,觉得让季诺维也夫再次入党是个错误,还是担心有威胁,又开始想把反对派往死里整,也不需要用暗杀基洛夫这种风险又高、损失又大的办法,随便找个什么别的由头就能把季诺维也夫搞死。用谋杀基洛夫的办法来干掉反对派,就相当于一个手里有枪的人,偏偏要选择身上背着炸弹去跟手无寸铁的敌人同归于尽。

  梅德韦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里边讲了一个著名的谣言:十七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得到了约300张反对派,差点落选中央委员。而基洛夫一张反对票都没有,这引起了斯大林的嫉妒。

  这个说法是赫鲁晓夫时代才出现的,源头是莫斯科组织的代表V·M·韦尔霍维奇的在1960年的证词。但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说。同一时期,还有另外几位代表的证词是,他们听说有三到六张反对斯大林的票。而大会档案记录显示,在一共1059张选票中,有三张票反对斯大林成为中央委员。

  就算基洛夫得到的反对票比斯大林少,那也很正常,因为他是地方领导不是中央领导,没有得罪全国其他地区的能力,来自其他地区的代表没什么道理要投他的反对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一些不重要的岗位上的中央委员候选人被全票通过是常事。在中央做全国决策的人,才更容易得到较多的反对票。

  还有一个说法,说基洛夫的报告得到了跟斯大林报告同样热烈的掌声。这也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满。我不晓得“掌声”的热烈程度如何衡量,是持续时间还是分贝数?但不管标准如何,基洛夫报告的主旨就是鼓吹要加强斯大林的领袖地位,题目是 “斯大林同志的报告为我们的所有工作制定了纲领”。他称赞斯大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舵手”,最后建议要“将斯大林同志报告中的所有提议和结论作为党的法律来实施”。就算掌声热烈一点,也无非说明代表们强烈赞同要加强斯大林的领袖地位。斯大林没什么道理感到不满。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谣言,就是说十七次代表大会前,有一批中央委员秘密商议用基洛夫取代斯大林,但基洛夫拒绝了,而且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斯大林。

  这个谣言是赫鲁晓夫时代才出现的,源头还是那个被流放的莫斯科组织的代表V·M·韦尔霍维奇的证词。这家伙可能特别喜欢把听到的不利于斯大林的传言当成事实。他说这是从乌克兰党委书记那里听到的。但是,在十七大代表的23份证词中,有18份没有提到或明确拒绝了曾谈论用基洛夫取代斯大林的说法。后来又有3位被废黜的代表(1965-1967)也否认听到过任何这样的谈话或谣言。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实应该是:斯大林一直想把基洛夫提拔到中央来。当时,一个中央书记处书记去乌克兰当书记去了,空出来一个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名额,斯大林想安排基洛夫担任,同时再兼任一些中央职务。但是,基洛夫态度坚决,不想来莫斯科工作,就想留在列宁格勒。

  据莫洛托夫回忆,斯大林在小规模的会议上提起这个事,基洛夫当众表示不想来莫斯科,为此还把支持此事的莫洛托夫骂了一顿。后来斯大林跟基洛夫单独聊了一下,达成妥协:基洛夫还是留在列宁格勒,但兼任书记处书记,以后多跑跑莫斯科。

  ——这个事情还衍生出一个说法。即斯大林准备给基洛夫安排的职务是分管监察工作,将成为亚戈达的直接领导。基洛夫已经开始组织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的监视工作,并在1934年下令逮捕一批季诺维也夫分子,其中就有尼古拉耶夫日记里提到的几个人,但不知为何在最后关头又取消了。这可能引起了亚戈达的警觉。亚戈达跟季诺维也夫集团是有联系的。如果基洛夫成为苏联监察系统的最高领导,亚戈达就会非常危险,因此才决定支持季诺维也夫集团暗杀基洛夫。基洛夫组织的监视工作形成了名为“Svoiak”的档案。Svoiak在俄语中是意思是“连襟”,加米涅夫娶了托洛茨基的妹妹,二人是连襟。档案名称的意思就是,它旨在查清楚季诺维也夫集团和托洛茨基的秘密联系。但这份档案在1956年1月27日,即赫鲁晓夫发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之前一个月,由赫鲁晓夫的亲信、克格勃头子谢罗夫给销毁了。这条线索也就彻底断掉。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就是在私下的讨论中,确实有几个中央委员——主要是奥尔忠尼启则,提到过让基洛夫代替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但这并不是想打倒斯大林,而是想打倒莫洛托夫。列宁生前一直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至死都没有卸任,后来斯大林让莫洛托夫当了。奥尔忠尼启则的计划是让斯大林去当人民委员会主席,接受这份列宁留下来的荣誉,继续领导全党,然后由基洛夫去当总书记。这就相当于把莫洛托夫免职。

  这个事情是“斯大林派”的内部斗争。奥尔忠尼启则一直是“高加索帮”的带头人,这些人出身于高加索,跟斯大林是老乡,十月革命以前就一起工作过的,用咱们中国古话来说叫“从龙之臣”,自带优越感的。莫洛托夫既不是高加索人,也没在高加索地区工作过,就老被奥尔忠尼启则排斥。卡冈洛维奇和基洛夫也都不是高加索人,但基洛夫1909年开始就在高加索地区的党委参加地下工作,一直干到十月革命,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后来还改名为“奥尔忠尼启则市”,党内关系网络跟“高加索帮”是一体的。加上他情商高,跟斯大林派的所有人关系都搞得不错,奥尔忠尼启则就想推他上位,当斯大林的接班人。

  至于为什么是让基洛夫当总书记而不是直接当人民委员会主席呢?因为斯大林一直不想当总书记。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多次提出要辞职——他一直觉得应该尊重列宁遗嘱,既然列宁遗嘱说了不想让他当总书记,那他就不当。其中,1927年那次中央全会记录的比较详细。斯大林的讲话原文摘录如下:

  “同志们!我请求中央解除我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已经三年了,每一次全会都拒绝了我。我觉得,不久前的条件使党认为有必要让我,一个多多少少严厉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抵御反对派危险抗毒剂的人留在这一岗位上。我同意,确有必要将我留在总书记的岗位上,尽管有列宁同志的著名信件。但现在这样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现在反对派已经被粉碎了,而且还被开除了党籍。因此,可以认为全会拒绝尊重我请求解除我总书记职务的依据,已经不那么迫在眉睫。而且,你们也有列宁同志的指示,对于这一指示,我们不能不考虑,我认为,应该执行这一指示……所以,请全会解除我的总书记职务。同志们,我向你们保证,这样做,党只会是赢家。”(1927年12月19日中央全会速记记录摘录,转引自《苏共二十代:“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

  ——这次记录也说明,斯大林是把“列宁遗嘱”挂在嘴边经常讲的,绝不是隐瞒起来加以篡改。更不是谁提起遗嘱的事儿他就收拾谁。相反,他一有机会就在全会上讲,应该尊重列宁遗嘱,别让他当总书记了。

  当然,全会每一次都投票拒绝了斯大林的请求。

  奥尔忠尼启则对斯大林的想法十分清楚。他就动了这个心思:既然斯大林那么尊重列宁,那就让斯大林去担任列宁终身担任的人民委员会主席,正好还能把莫洛托夫拿掉。而列宁遗嘱说了,要找一个跟斯大林相比“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同志来当总书记。列宁去世的时候,政治局里没有这样的人。但现在有了,就是基洛夫。基洛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好、情商高。政治局里面就数他最有耐心、最有礼貌、最会关心同志。而且,很明显斯大林在把基洛夫当做潜在的接班人培养。奥尔忠尼启则就打算推他,一手搞掉莫洛托夫,一手推高加索帮上位,这算盘打的是叮当响。

  斯大林的党内领袖地位,在1927年把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以后,就非常巩固了。基洛夫如果真的当了总书记,差不多就会成为斯大林内定的“接班人”,但距离威胁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还差了很远——更何况他也没当,只是奥尔忠尼启则等人私底下讨论过。

  斯大林的领袖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最早的布尔什维克,到最早的中央局负责人,到最早的政治局委员、最早的组织局负责人、最早的总书记,再到内战中南征北战在军队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再到多次党内斗争中领导多数派取得胜利,以及领导一五计划和集体化运动的成绩……这些积累起来,才形成了他党内最高领袖的不可替代的威望。列宁也没当总书记,但很显然只要列宁活着,他就会一直是党的最高领袖。1934年的斯大林也一样。

  基洛夫一直就是一个地方领导人,党内资历并不深厚,依靠斯大林的信任才节节高升,还进了政治局,但排名还很靠后,至于对军队的影响力,那就接近于没有。就算斯大林要想让他当接班人,都还需要用很长时间、花大力气去培养他,才能让他在党内建立足够的威望。说什么斯大林担心基洛夫威胁自己的领袖地位了,以至于要派人暗杀他,那是相当的扯谈。

  所以,说斯大林谋杀了基洛夫,属于既无证据又无道理的胡说八道。

  作者简介:李晓鹏博士,著有《先秦上古一万年》、《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多部历史与经济学著作。作者的主要著作都可以在本微信公众号商品橱窗中买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