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宋朝很有钱,钱多得超出你的想象。然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朝却又以最难堪的方式覆灭,就连灭掉它的人都自己承认不是存心的。面对这样的史事,纵是用现代人也难免不会出现思维尴尬,可这又是千真万确。
然而,就在我们带着现代的尴尬走进真实的历史的时候,我们的尴尬转化成了长长的唏嘘——
一
宋朝真的很有钱,我们可以通过“数说宋朝”来感知。
根据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的专著《文献通考》记载,北宋中后的国家税收为7000万贯到8000万贯。最高税收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即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国家税收也达到了1亿贯。一贯约等于0.7白银,保守估计,宋朝的税收平均每年也有6000万两白银。
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牛,那好,我们来作些对比——
明隆庆5年(1571年)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年),岁入400万两。
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国家带来的税收也不过每年1000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最多时也不过1500万两白银左右,仅仅是北宋税收峰值时的1/10,南宋的1/6,尽管这时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宋朝不但农业发达,工商业和科学技术也是当时全球翘楚,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宋朝工商税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
明朝著名的财迷皇帝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
宋朝工商税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窥探到宋朝的经济盛况:商铺林立,建筑豪华,人流如织,衣着华丽。
直到宋亡600年后的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宋朝朝廷很有钱,社会也同样很有钱。在“水浒传”中,林冲这么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一个卖炊饼的半残疾人武大郞住的也是小二楼别墅。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当时社会的富足都有些不适应,抱怨道:世风日下,凡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
1275年,当来自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南宋的京都杭州的时候,立即被眼前的繁华惊得瞠目结舌。他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写道:杭州民宅雕梁画栋,百姓穿的是绫罗绸缎,再穷的人也有肉吃,街上美女如云,穿金戴银,花枝招展……
而马可.波罗看到的还是经过了十数年宋蒙战争破坏的杭州。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和“会子”,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钱庄。这是宋朝商贸的极其发达的标志。
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宋朝的发明并全部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带来了文艺的空前发达,指南针的使用开启了宋朝十分发达的海上贸易。
宋朝最大的远洋海船长达30多丈,宽7丈5,深9丈,可载5000石货物或600人,按今天的吨位已是200多吨。宋瓷器、丝绸、茶叶等等,行销全球。
说宋朝富得流油真的不是什么夸张。
然而,金亡北宋和蒙元亡南宋,都是事出偶然,并不是存心要灭掉对方,而且,被灭者的GDP要高出灭者的GDP数十倍。
金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这哥俩本来只打算抢点东西,并没有想过要灭掉北宋。哥俩掳走徽、钦二帝的目的也是为了继续敲诈宋朝,以他们哥俩的战斗力,在擒获徽、钦二帝后,一鼓作气,灭掉群龙无首的北宋那点残留是轻而易举的事,那还会给其喘气坐大建立南宋的机会。但他们哥俩没这么做,因为打心底就没有灭宋的打算。
元太祖忽必烈把南宋灭了之后,也想起一个问题:俺蒙古族要中原干毛?俺蒙古族一不会种庄稼又不懂农时,更不会做农具。中原大地一时之间还真的成了忽必烈的一个包袱,甚至忽必烈还有过把中原的亿万顷良田全部种草,改造成牲畜牧场的想法……这一切都说明忽必烈根本没有想过要灭掉南宋。
二
表面上看宋朝灭亡特别吊诡。但要知道,历史从来都是严肃的,它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有它的道理,更何况是一个王朝的覆灭这样的大事呢。
历史每作出的一项决策背后的历史的道理,就是历史规律。对此,今天的人们已经不难理解了。
历史规律的“能量”是要永远高于人的意志的,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今天的人们搞清楚了的道理。
这样,对于我们探究历史让宋朝“吊诡”式灭亡的原因就有了入口和途径——即回到当时的历史,排除主观偏见,以史说事。
这时,我们会发现导致宋朝灭亡跟钱有直接且很大的关系,成也是钱,亡也是钱,或者说是钱害了宋朝。
第一、金钱让宋人变得重利轻义,最终丧失了道义
这还要从“澶渊之盟”说起。这个盟约最先让宋朝的庙堂之上尝到了花钱买平安的甜头,而且还赢了面子。
不就是每年给辽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么,洒洒水啦,何况还有“宋帝称兄,辽帝称弟”明文规定,加上盟约的签订者宋真宗驾崩时,辽圣宗还“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宋朝庙堂认为这钱花得太值了。
开了这个头,往后但凡有事,就用钱来摆平。“破财消灾”这个词最先就是宋朝来的。
宋朝“破财消灾”也有自己密而不宣的想法。这就是宋朝的制造业、工商业等等都世界领先,花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国际贸易赚回来。
慢慢地,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成了宋朝的国家信条。
公元1110年起,辽国治下的金人起义,势同烈火,辽国岌岌可危。这时,金人专程访宋,提出要和北宋联合灭了辽国,好处就是燕云十六州。
北宋看到辽朝已经油尽灯枯,没有什么利好了,于是,北宋立即撕毁与辽国的盟约,转而联金灭辽。因为,联金灭辽划算。
此事气得来宋的辽使当庭破口大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一一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最后,辽使当庭哭了。因为,辽使这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大哥”变了,变得很势利了,变得不认识了,变得不能回头了。
国家重利轻义必然导致社会道德下滑,丑恶现象频出,各种矛盾增多。于是,便有了宋朝的宰相高俅要霸占一个下级军官林冲的妻子这样的糗事。也有了方腊、宋江的起义等等。宋朝庙堂开始忙于全国各地“扑火”。
更要命的是,本来是说好宋、金共同出兵灭辽的,结果宋朝派不出兵。
方腊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啊,宋朝庙堂决策者只得急忙命令派联金伐辽的十五万禁军和西北边兵,改道日夜兼程南下,镇压方腊起义。
但这些,对于金这个局外人,不理解呀,加上北宋对辽的表现,金对北宋的印象是背信弃义,杀宋的心都有了。
于是,北宋不但背叛了辽,也与金结下了“梁子”。而且,北宋国内也是矛盾堆积得越来越多。
于是,等金国把平辽之事搞掂,反手便给北宋来了个“靖康之耻”。把北宋多年的GDP全部俘获。然后,留下个南宋,继续为自己输送GDP。
令金人没有料到的是,蒙元这个野蛮部落异军突起,不但控制了草原,而且“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南宋庙堂见之,又倒戈了:联蒙灭金。
于是金国使者又像当年的辽国使者一样,当庭责问南宋的决策者:“金宋是战略同盟,坚持睦邻友好,尊重彼此主权和利益关切,几十年的兄弟关系……”
历史在相同的条件下真的会惊人地相似重复出现。北宋晚年的那一幕又在南宋彻头彻尾地上演了一次。
现在网上有种论调,说什么南宋顶住了强悍的蒙古军队40多年的进攻,完全是胡说八道。真实的历史是南宋帮蒙古人灭了金朝之后,彼此还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南宋与蒙古人交恶的原因是南宋反悔了,认为得到的不够,应该把祖宗的开封从蒙古人那里要回来。同时,过着美好生活的南宋人,压根就看不起茹毛饮血的蒙古草莽。
于是,南宋又再度撕毁合约,趟过淮北偷袭蒙军。
好在当时蒙古军团全力西征,对南下真没兴趣。毕竟,往西打有草原,而江南的良田又不能放牧,屁用没有。但南宋与蒙古的“梁子”却结下了。等忽必烈忙完西征之后,就开始追究这事了。
两军一交手,南宋才发现这些北蛮子相当厉害,自己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于是,南宋又向蒙古称臣,划长江为界,每年向蒙古进贡。忽必烈也消了不少气。
然而,新的合约刚签订,忽必烈家里就出事了,急着往回赶。南宋见机,立即毁约偷袭……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蒙古人打仗很厉害,但头脑却远没有宋人那么复杂,简单很多。
“你玩弄老子,看老子打不死你”。被南宋庙堂决策者一次次当猴耍的忽必烈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本来,忽必烈要灭掉南宋并不容易,甚至还有被南宋反噬的可能。这倒不是因为南宋如何厉害,而是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狠角。就像当年的楚汉相争,中间还有一个韩信,韩信倒向谁,天下就归谁一样。
这个人就是据守山东的李璮。李璮手里的兵,比当年韩信手里的兵还要多。他名义上是蒙古的大臣,但李璮却不上蒙古的朝。忽必烈也没办法啊,这家伙的实力实在是太强悍了。
李璮是个汉人,他私下里和南宋朝廷的关系也“铁”。不过,两面的账他都不买。
忽必烈要收拾李璮,李璮也感知到了。
李璮知道自己要活下去,就要干掉忽必烈,但李璮没这个实力,加上南宋就够了。
于是,李璮和南宋形成了秘盟。李璮还把涟海三城献给了南宋。
万事俱备后,东风也来了,忽必烈的弟弟造反了。
李璮听闻忽必烈已经出兵大漠,毫不犹豫的造反了。他士气高昂,杀光了自己守备区的蒙古人,然后进占济南。眼看蒙古的生死劫到了,南宋却再次违约,根本不发兵。更让李璮想不到的是,忽必烈听说他造反以后,连弟弟也不征讨了,回头就来打他,而南宋在旁边看热闹……李璮死了。
所有的朋友都玩完了。当贾似道抬着数不清的财宝拜谒忽必烈求和时,忽必烈命人抬出蒙宋这些年来的所有条约,对宋使说:“只要你能从中挑出一份你们兑现过的,蒙古大军就立即全部撤回,永远不犯南宋……”
南宋完了。而且,死的时候连屁也没能放一个出来。
第二、宋朝的国策是以发财为中心,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文化
当下很多学者说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唐英雄主义文化在宋朝转弯倒行了。这此学者说得没错,但没有说透。全面的看,宋朝的国策是以发财为中心,文化必然发生颠覆性的转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以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却不要精神文明建设了。
在宋朝,金钱就是王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发财。这也是为什么“商”在宋以前都不能进入社会主流,而到宋朝之后却成了国之四民中的一民的原因。
就发财一事本身来讲,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钱的来路正不正当,用途合不合理。
而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宋朝不但缺乏正确引导,还长期错误地引导。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之口。宋真宗就是那个签订“澶渊之盟”的北宋的第三个皇帝。
北宋宰相吕蒙正的《寒窑赋》料想很多人都读过,其价值导向也是升官发财。
可见,发财占居了宋朝的朝野上下的精神世界。
问题的严重性永远还不是这里,比发财更严重的是花钱的糜烂。
苏东坡的朋友张生发了财,然后,张生80岁的时候娶了一位18岁的的妙龄少女。还洋洋得意地自我调侃:“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而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名人竟然还跟风打趣:“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金钱把宋朝的下半身文化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纵是王安石这样的明白人也没法冲破,还留下了戴绿帽子不生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千古笑柄。
至于花柳词人柳永反映出来的社会下半身文化,纵是在今天,也让人惊掉下巴。
宋人掉进了钱眼里,掉得很深很深。
王安石道:“我大宋富甲天下,为何层出弊端,乃至于积贫积弱,唯有变法一试之”。130年后,文天祥又说:“我大宋虽富,然兵不如元,屡战屡败,为何?”可见,宋人自始至终也没有看到金钱对国家的祸害,也没有找到振兴国家的好办法。
文章与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告诉王安石、文天祥这两位北、南两宋、为挽救国家衰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一辈子也没有弄明白、宋朝为何衰亡原因的大臣了:宋朝朝野上下,眼里只有钱,发财之后,想的也就是下半身的那点事情了。久而久之,精气神丧失殆尽,这种外强中干的弱骨,支撑起自己的身子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了,别人只要一个手指点一下,就会倒地不起。
这,便是宋朝覆亡的重要原因,引人侧身回望长咨嗟!
【文/佛兰次小区,本文为作者投稿,首发:“卫茂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