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钟建民:人民公社时期为什么“吃不饱饭”?

2023-07-20 11:05:5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4230    评论: 11 (查看) 字体: / /

  说到人民公社,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吃不饱饭”,是“大锅饭”,是“平均主义”等等。

  现在有些人从现实的农村状况出发,对比之下,提出了应该恢复人民公社的主张;而与此相反的意见是,再也不要回到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

  但关键的问题是,是人民公社导致了吃不饱饭的?

  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呢?

  感觉是似乎一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马上就吃饱饭了。许多人就形成了“一包产到户,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的结论。具体的时间就是1983年,即大体上全国普遍推行了承包制的时候。那时的人均粮食拥有量是360公斤。

  那我们来看一看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生产情况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据统计,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1959年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从1959年到1979年,20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了88公斤,平均增长速度是4.4公斤/年;而在1970年到1979年这后9年增长了51公斤,年均增长速度为5..66公斤。在这二十年之间,人均占有粮食的增长呈现出一个加速的趋势。

  如果我们按照二十年的平均速度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4*4.4=357.6公斤,与1983年人均拥有粮食的数量360公斤相差了2.4公斤;如果按照后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测算,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5.66*4=362.6公斤。比1983年的人均360公斤多了2.6公斤。

  根据上面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即使不进行分户经营的改革,到1983年吃饱饭也是肯定的。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也不难了解,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的上升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趋势,越是到后来,增长速度越快。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种植状态,先后经历了电力化、水利化的过程,此后又有了化肥使用的不断增加,良种的改善及农业生产管理的不断改进,农药使用也有增加和改善。因此,环境条件和综合因素的改善,使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而且日益加快是必然的。

  从上面的分析看,“吃不饱饭”不是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相反,正是因为人民公社,才使“吃不饱饭”的状况有了不断的改善。

  但是,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人民公社的粮食产量是不断增长的,而且还是越来越快的趋势,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总是“吃不饱饭”呢?

  这就与人口增长速度有关系了。

  我国1956年的人口是6.28亿人,到1982年是10.16亿人。在26年间共增加了3.88亿人,年均增长1492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61.78%。2022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从1983年到2022年的39年时间增加了3.96亿人,增长幅度为38.97%。

  两相对比,我们看到,,吃不饱饭,跟人民公社时期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有关系的。

  那现在我们又要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

  人民公社时期的人口增长为什么会这么快?

  首先我们要搞清人口增长快的涵义:人们的生育意愿增强;例如一对夫妇有三、四、五个孩子的情况那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婴儿出生的成活率大幅提高; 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人均寿命大幅提高;

  ……。

  一方面是人们愿意多生孩子,而出生的孩子大多能成活,另一方面是成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这样人口就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那为什么人民公社会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呢?

  因为人民公社是一种以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目的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在生产队,由于建立了按劳分配的制度,劳动者可以按照工分的多少来分配集体的生产成果;粮食的分配分别按照人口和工分多少来分配,再做现金核算,因此,即使孩子较多、劳力较少的户,也能保证粮食消费的基本需要。 在人民公社形成了满足劳动者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中心的卫生医疗体制和文化教育体制,因而造成了适合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生态。你有三、四个孩子读书,但读书的费用有限,一个学期不过三、五元的书杂旨,甚至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减免;如果你能读到中专学历以上,连生活费都有国家来负担,孩子的教育不成问题;至于医疗方面,大队应有保健站,一般的毛病,到大队保健室就给你解决了,收费也极少,构不成经济上的压力。 人民公社时期,一般正常的长大的孩子,只要没有重大过失或有劣迹的青年,成家也不成问题。

  人民公社所以能够形成人口快速增长态势,是因为人民公社体制是一种劳动者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体制。

  有位网友这样总结人民公社(悟道):“人民公社,是中国农业的基础。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消灭了资本副作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平安定。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这是真正的创新和进步!至于出现的不和谐和失误都是无伤大雅的,可以在实践中不停地改正呀!”

  他的概括是十分恰当的。人民公社由于采用工分制,她是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而且人民公社形成了服务于社员和生产队的供销体制、医疗卫生体系、文化教育体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党政管理体系等等,事实上确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制。

  人民公社体制所形成的、适合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人民公社时期”有20多年,20多年都吃不饱饭吗?标题就否定了人民公社,否定了集体化道路!为什么不用“三年困难时期”?
0条回复
我是过来人,知道三年困难时期是60年、61年到62年,58年59年粮食是大丰收啊,我们那里种的红薯收到打霜了还在收,好多都收不应,乱在地里了,那两年晚稻收割到霜降以后,月亮升起来了还在收割晚稻。为什么前两年丰收,接着就灾荒呢?那是在一线工作的领导人无能,没有把人民的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没有统筹调剂好粮食供应,严重的地方就是不“开仓放粮”。他们那时的路线一直延伸到现在,就是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成的。
0条回复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从此,全国人民都能够吃饱饭”。除了这句话,其他的什么依据都没有。
1条回复
13709115367这句话也无依据,只是当时报纸上这么说。
1年前•陕西省   100回复
人民公社时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水利建设、开始良种研究、开始化肥生产、开始农业机械的制造,这些对于粮食增产的效果是后来逐渐显现的。有良心的人即便不赞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他也应该承认历史,不该胡说什么“经济崩溃边缘”,把那个朝气蓬勃建设祖国的岁月概括成“吃不饱年代”。
0条回复
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具体一点说只是1959年冬至1960年初夏,这半年全国各地好多人吃不饱饭,这也是无需辩驳的历史事实。自1958至1983人民公社历时27年,吃不饱饭的时间只有半年。在27年的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是吃粗吃饱干社会主义,给吃细吃好打基础。在这期间那些还吃粮不能自给的极个别村或户,可以负责的说,那才是个别真懒汉,这些真懒汉,有地不种或不好好种,天天不劳动瞎胡混,靠着国家每天八大两至一斤的供应粮维持小命,当然吃不饱了。
0条回复
吃饱饭问题,实际与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如五人粮食变成二人吃饭,是不是解决了吃饱饭问题。计划生育82年定为基本国策,但实施工作还早些,约于78年开始严厉措施。超生开除工作或开除党籍(我们单位是这样,是不是全国性,不知道)。
0条回复
也不是所有的公社吃不饱饭,打概有三分之一。
0条回复
标题:人民公社时期为什么“吃不饱饭”?
想问一下: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吗?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