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有生命的。小时候,经历了一些运动,看到一些被毁了的书没几年又印了出来且广为传播;也看到有许多书刚出版没几天就被收废品的上门成捆拉走。我年轻时读书常想,为什么《老子》《论语》《孙子》《史记》《资治通鉴》《资本论》等年代久远的著作能够保存下来?且不说《资治通鉴》为历代政治家所偏爱1,就是给资本主义社会下达了死亡通知书的《资本论》,也惹得一代代资本家们挑灯夜读,留连不舍。如将这些看似对立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反者道之动:书的生命是通过它的对立面的否定而获得肯定的;书仅让同道喜爱还是不够的,能让对手们不得不读、读得心痛又舍不得毁的书,才是有生命力的好书。而书的生命力,不管它是长是短,也一定随着它的对立面的消失而消失——记得当年被收废品的打捆拉走的多是这类言不及义、没有针对性问题的书。
问题是书的生命源泉。书的生命长短在于它所涉问题的大小,这样书的观点和结论就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见为依据,它所依据的只能是从历史事实中揭示出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律。在这里,个人私见只是铁律即历史规律的人格化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资本论》讨论的是资本主义时代最基本的问题,他在第一版序言中说: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2
规律不能以带有私意的笔触来描述,马克思说: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3
既然是规律,那不管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阶级都会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加速或延缓而不能人为消除并因此需要了解和认识的历史进程。如果这些规律在你的书中得到深刻的反映,那么在这个规律作用下的人,哪怕是规律的敌人,如果他的思维还足够深刻的话,都会对这本书的价值予以极大的敬意。与很多名著一样,《资本论》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马克思的塑像在资本的母国英国屹立迄今,《资本论》在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资本主义危机中越来越广泛传播4。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5;当然,这本书也同样是让资本家们认识本阶级历史地位和前途的“圣经”——这是后来大批地主、资本家及其后代背叛本阶级转向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重要原因。
书的生命是在历史的筛选中延续的。历史是思想的助推器,也是思想的过滤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焚书”事件——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抄书”一样,无非是历史筛选思想的不同方式;而执行这一次次筛选的,并不只是统治者或被统治者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双方长期磨合的结果,只有让双方彼此都舍不得销毁或反复销毁后又不断为时代所催生的书才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拥有长时段的生命力。历史上有许多书虽存犹亡——这种书佚失后不会再现,有的书虽亡犹存——这种书将会为历史反复催生。孟子明白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6似乎是对这句话的诠释,毛泽东说:“书是靠不住的,主要是要创造自己的经验。在打仗时,不要带着书,要狠狠把它丢掉,认真打仗。打仗是个大学校。”7这是说,好书反映的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而不是一堆学术语的逻辑组合。人们不舍的书多是反映深刻经验书。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与薄一波等同志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8
被左宗棠赞誉为“于地学最称淹贯”的清初学人顾祖禹9,曾写百卷本《读史方舆纪要》,这部巨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国家治理十分有益。1970年年底,毛泽东调李德生为北京军区司令员,要求他找来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看看,说“这是一部军事地理的参考书”;“当北京军区司令员,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的历史地理”10。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1,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的眼光就应当将“华北的历史地理”与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地理结合一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及其周边的地缘政治研究,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的中国地缘政治理论,这对于中国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思路中有效地参与世界治理、处理世界事务也是有益的。
命运即政治。没有政治的地理是没有矢量的,而没有矢量的地理只能成为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中国地缘政治论》一书如愿出版,本书关注的重点不在地理而在政治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也不会用玫瑰色来描绘这些关系,我的目的只是要揭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规律——它也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较早和较好地掌握中国地缘政治的规律,有助于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更顺利落实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13的战略规划。
本书——当然还有我的其他著作——的写作并不借助于课题和团队的方式开展。我知道社会科学依据的多是学者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及其学识对历史纵深的通透,二者不可缺一,而这两者都不能用钱多和人多来解决。历史上像《史记》《论持久战》《资本论》这类名著鲜有通过课题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与此相应的反证则是:在课题和团队合作研究方式盛行的当下,上述高质量的作品罕有再生。
人贫贱富贵,终有一死;友远友近,总有一别。身为中国知识分子,总想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些有生命力的文字。本书——与我的其他著作一样——已经面世,其生命的长短也一定要接受历史的无情筛选:要想留存,筛选是必须的。我不知结果如何,也不知自己能否达到先贤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取法于上”14,在心中树立起这样的高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5
本书研究成果的形成有赖于中国古典文献和近现代政学人物关于中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和论述;其中,笔者获益最大的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国地缘政治规律的娴熟运用及其理论概括。记得儿时常唱“时刻准备着”这首歌,现在年龄大了再忆起这首歌的内容,感到自己现在写的这些文字似乎是在兑现着“红孩子”16时期的诺言。兑现了承诺尤其是早期承诺的人生,才是一种能让人心释然的人生。
张文木
2014年9月
--------------------------------------------------------------------------------
[1]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尤为偏爱。在他故居藏书中,既有这部书的线装本,也有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籍出版社标点整理后的平装本。在这些书里,到处留下他阅读、圈点、批注的手迹。毛泽东晚年曾向身边护士孟锦云推荐《资治通鉴》这部书,要求她认真阅读。毛泽东说:《资治通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这部书他读过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毛泽东晚年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书中有不少页都被透明胶贴住,上面留下了他多次阅读的印迹。薜泽石:《听毛泽东讲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36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1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12页。
[4]据报导,2011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的销量比2005年增加两倍,是1990年的100倍。马克思塑像又重新回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校园。《欧洲争论资本主义出路,马克思〈资本论〉再畅销》, http://news.sohu.com/20081121/n260772792.shtml。
[5]马克思:《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37页。
[6]《孟子·尽心下》,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5页。
[7]1965年6月26日,身边医务人告诉买了两套医书。毛泽东回应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8月5日,在会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团,当问时毛泽东在打仗前是否看过军事著作时,毛泽东说出引文中的话。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S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05、518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S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9页。
[9]顾祖禹(1631~1692年)字复初,江苏无锡人,居常熟。著有《读史方舆纪要》,着重考订古今郡、县的变迁和推论山川关隘战守的利害,附图要览,共134卷。左宗棠评价说:“顾祖禹于地学最称淹贯。”([清]左宗棠:《遵旨统筹全局折》,见《左宗棠全集·奏稿6》,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648页。)
[10]1970年12月,毛泽东调任李德生为北京军区司令员。他问李德生:“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这是一部军事地理的参考书,要找来看看,先读有关华北部分。你知道北京为什么叫燕京,北京最早的居民点在哪里?当北京军区司令员,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的历史地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64页。
[1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03/c83083-25232910.html。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13]“两个一百年” 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14]唐太宗《帝范》:“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吴云、冀宇编辑校注:《唐太宗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1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阙勋吾等译注:《古文观止》(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4~275页。
[16]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红孩子》及其以“时刻准备着”为主题词的电影歌曲风靡全国,历久不衰。
全书目录
自序:书有生命
一、中国地缘政治及其特点
(一)中国地理形势——与欧美比较
(二)中国地缘政治优点和特点
(三)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
(四)国都的功能及其变迁规律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互动规律和特点
(一)中国近代地缘政治变动及其规律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互动的特点
(三)中国与周边地缘政治互动棋谱中的“支轴国家”
(四)人民:地缘政治中最能动的因素
(五)基本结论
三、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安全
——兼论中亚地区力量崛起的历史条件、规律及其因应战略
(一)概念及其界定
(二)中国西域地缘政治特点及其稳定的关节点
(三)喀什—兰州:稳定西北的战略线
(四)判断与预警
(五)东海是当前中国安全的主要矛盾
结束语: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