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不过是过去人们的解读可能不够准确。
2、一旦把人看作它面对它客体对象世界的主体,并从人要自觉的改造它的客体世界获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看待人、人的实践、人的意识。那么,旧唯物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就要立即上升到,是主体在根据自己具体主客体外部联系,在进一步地改造世界、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以存在决定意识这个旧唯物主义论定为根基的历史规律表述的一系列变化。
3、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立即首先表现为,是人们在根据生产力矛盾这个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具体矛盾,在自觉的组织自己的生产力。而人与人间的生产组织形式本身,就正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是第一位需要人们自觉组织的。然后同时才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
4、各个时代,人们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首先是由主体本身的发展组织状况决定的。在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那种时代,生产的组织形式,总会由个体主体自发的组织形式,过渡到阶级主体的组织形式。不管这种阶级主体地位是通过战争,还是生产力的自然的争夺获得。
5、一定的生产工具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中发展起来的。比如机器生产和工业革命,就只能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中才可以大力发展。特殊的需要,只能从特殊的主客体矛盾解释。
然后,生产工具、生产手段,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只能理解成它们作为历史形成的既定主客体条件,对现实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因为是代表了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的历史的变化(采猎,还是农业?原始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所以其对人们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对主体形式本身发展的影响,往往也就有其一定的决定意义。
比如,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发展(今天已经是机器人的生产和互联网的交往),就决定了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人们的联合主体形式的历史必然性。
但也仅是历史必然性。而非现实必然性。
6、共产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基础的就是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现实必然性,它的前提,是个人的、阶级的主体形式,为无产阶级的进而个体联合起来的人类整体主体形式所取代。
7、只要群众组织联合起来了,形成了自己的联合或整体主体(各国群众组织起来的条件会各有不同),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已经完全可以是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了。在公共劳动中,只要有了组织起来的人,只要有了人的需要,人们就总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主客体条件,自觉创造性的实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的生产。包括落后国家所需要的那种工业赶超革命性生产。而不再需要奴隶主、封建主、资本主,甚至资本,做主、参与自己的生产。因为,随着主体实现形式的变化,在自觉的实践中规律的表现形式已经变化了。
因而,共产主义并非非要等到一国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极端的程度,才可以实现。只要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已经产生了它世界性的破坏性影响,只要在这种影响下,一国范围内的群众组织起来了,它实现的条件就已经足够。
总之,各个时代,人们总是从自己已经获得的主体形式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主客体矛盾和实际条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生活的。
8、要从以上原理,来看以“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旧唯物主义论定为根基的旧唯物史观表述形式的历史局限性,和以主体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表述形式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9、只有在这个原理中,才可以理解新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修正主义分子利用唯物史观旧的表述缺陷、“创新马克思主义”、解体群众的联合主体、制造倒退复辟资本主义的历史反动性。
10、在进一步的共产主义建设中,联合主体是根据人与自然这个主客体矛盾的总的解决方向——工业革命不变的目标就是消灭人的劳动,来自觉地组织人与自然联系的发展的。从而也就自觉的组织着不断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逐渐自由了的人们的继续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生活。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公共劳动中,在劳动消亡进程的自觉组织工作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11、实践唯物主义,依然是共产主义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上,即主体论唯物史观的大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