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一生所给后人留下的诗篇的益处将永远存在 。他的作品的文学造诣很高深,他是一位不太单纯的文人。有时仔细想想李白也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文人。原因是,说他不太单纯,是因为他的一生似乎都与政治沾边,他与唐玄宗的关系、与杨玉环的三首《清平调》,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李白的一生与政治无关 。并且,他还始终都在盼望着能为唐玄宗的朝廷出份力。怎奈阴差阳错,他的一生也没有给大唐王朝留下太大的政治建树,只留下了可以传世的众多的文学作品。
在写这篇文章之时,我在百度之上打开了关于李白的众多个词条。其中有一个“李白与杨玉环是什么关系”的词条下显示,李白为杨玉环写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在这个词条的注解中显示,李白不能得到 唐玄宗重用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三首《清平调》当中的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如果,按照这个词条的解释来理解,很可能就是因为李白写这三首诗之时的一些大意就断送了自己一生的政治前途。
说他单纯的原因是,虽然,他感觉自己“满腹经纶”、“满怀报国之志”,整个一生可谓都是在为大唐的社稷安危思量。可,却始终都不曾得到唐玄宗真正的重用,只给他留一些可以体现出文学修养的机会。即便可以给李白重金,可以供李白在普天下“游山逛景”、“吃喝玩乐”。可就是不给李白向往的那种可以真正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此种境界之时的李白应该也是相当痛苦的。一方面是唐玄宗表面上的“万般宠爱”,可实则是长期的“冷处理”。他面对如此“水火两重天”的现状,其内心的矛盾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如果在这样的心境之中,再来理解《夜宿山寺》这首诗的时候,恐怕就不是千百年以来人们通常意义上的这种理解这首诗的感觉了。此时,李白想到他自己当面的遭遇的无奈,却又不能对任何人明说。因为,只要他敢把这种秘密透露出一丁点的话,即便是唐玄宗不下令砍掉李白的脑袋,李白的内心也会感觉到自责。自己明明是在唐玄宗的势力的护佑下才可以衣食无忧。如果,自己再写出诗句、文章骂唐玄宗,那肯定就不太地道了。
李白借助于这首诗,把自己内心的抱负深深的隐藏其中,让人感觉到即便只是如之前这一千年以来的人们的感想,就可以让人感觉已经很完美了。如果,真是这样说的话,这首诗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此时的“危楼”应该指的是李白自己。形容自己虽然已经可以位置很高了,已经可以直接接触到唐玄宗了。虽然,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肯定已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了。可自己却也有相应的危险。所以,可以理解成他也认为自己的地位确实已经够高了,已经高到可以直接到唐玄宗这样的皇帝面前,讨到可以使天下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地步了。并且,这还只能是嘴上说的是向唐玄宗讨要可以致使天下百姓富足的“良方”。可实则是这样的“良方”其实就在李白自己的心中。怎奈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想再听到李白关于如何做才可以使天下百姓富足的好主意了 。明知如此,如果,自己还不知趣的话,那可不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杀头的路了吗?所以,想到这些问题之时自己只能欲言又止。并且,还只能认为自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用一种害怕由于自己的冒失而惊动最高领导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无奈。文章读到此处 ,还有一个可以证明李白此时会有这样的心情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唐玄宗留给李白的评价,“李白终非庙廊之器也。”这就说明唐玄宗确实是把李白当做一个纯文人来看的。而最终并没有把当初的那种想要把自己的江山社稷托付给李白来“打理”的冲动。或许,当真的是那首诗中的一句话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在最关键的时刻,结束了李白的政治生命。当高力士都可以感觉到不妥之时,相信唐玄宗一点儿也不傻。唐玄宗也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办法,对待以后的李白的。他还是更愿意相信李白虽然不是可以成为庙廊之器的人才 ,可他也不会是一位反抗唐玄宗政权的人。若要重用李白的话,又会想到大汉皇宫之中的赵飞燕,难道李白在此时就已经在诅咒自己与自己的大唐江山了吗?
于是,或许唐玄宗的一生在面对李白这个人的问题之时,他也可能是很纠结的。可当考虑到自己江山社稷的安危之时,还是如此的安排李白更合适。自己既可以不落下一个枉杀人才的骂名,也能保护自己的大唐天下社稷的安危。
自己一个人的胡思乱想,并没有其他的什么意思。
2021.12.29
【文/史武军,作者原创投稿】